央行李伟:金融科技带来金融业务交叉风险等新安全问题

2018-02-09 11:196038

李伟指出,金融科技带来的新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金融业务交叉风险逐渐增强。金融科技促使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金融业

李伟指出,金融科技带来的新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金融业务交叉风险逐渐增强。金融科技促使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金融业务相互交叉嵌套,使得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呈现出外溢效应,风险扩散更快、破坏性更广,增加了风险防控难度。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金融市场震荡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


第二,业务创新合规性风险不断加大。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金融服务更加数字化、虚拟化,为传统金融业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部分机构在利用技术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业务流程、削弱了风控强度、掩盖了业务本质。这些做法可能违反监管规定和内控要求,危害用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偏离了金融健康发展的轨道,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合规性风险。


第三,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突出。通过网络的不断开放,使得IT风险高度聚集,单个网络节点出现安全问题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增加了金融网络安全隐患,同时机构间的安全意识、防控水平参差不齐,风险洼地效应明显,导致整体应对网络攻击威胁的能力不足。


此外,大数据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导致海量金融数据不断汇聚、高度集中,“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增加了数据集中泄漏的风险,威胁个人隐私、损害机构信誉,甚至可能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第四,技术依赖风险不容忽视。金融业务与技术的紧耦合带来了金融创新高度依赖技术的潜在风险。有的过分迷信新技术,在技术未成熟时就开始炒作概念,拔苗助长、急于推广,导致信息泄露、资金盗刷等风险。有的对技术了解不深、掌握不透,在应用时张冠李戴,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


以下为李伟发言全文:


尊敬的李东荣会长、王忠民副理事长、郑伟铭主任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于家堡峰会,首先我谨代表人民银行科技司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催生了移动支付、直销银行、智能投顾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为金融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给金融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新挑战。借此机会,我想围绕论坛主题“新时代、新金融、新科技、新安全”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从历史发展看,金融科技并不是新事物。相反,由于金融与科技拥有相同的数字基因,两者的渊源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我们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业务电子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金融业开始探索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促进了金融业务处理从手工到自动化的变革。第二阶段是金融渠道网络化。进入21世纪,金融机构将互联网作为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入口,以及与客户连接的关键纽带,把传统业务搬到互联网和移动端,为公众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大幅度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三阶段是金融科技新时代。近年来,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技术进步促使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金融科技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更富活力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优化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风控模型、投资策略,在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完善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新成效。


第一,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拓展。金融科技为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泛在优势,使得金融服务“飞”得更远,进一步延伸了金融服务辐射的半径和覆盖领域,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已成为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例如,移动支付凭借近场通信、条码等技术带来优质的用户体验,在衣食住行、电子商务等场景得到广泛的应用,既有效提升了资金流转效率,也便捷了百姓日常生活,备受青睐和认可。


第二,金融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金融科技对金融业供给侧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金融产品设计周期不断缩短、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产品体系持续完善。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增加和完善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供给,催生出一批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特征的金融产品。互联网直销银行、手机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得到长足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务精细化运作,满足了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金融科技以科技为金融赋能,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获客效率、增强业务支撑能力、改善风险防控策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自动化、规模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切实将科技驱动力转换为金融生产力,满足新时代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部分金融机构将分散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等分布式技术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自动化业务处理中心,实现资源集中管理、数据集中存储、服务集中维护,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渠道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交易体征。


近年来金融科技虽然成绩卓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金融科技人才结构失衡、从业人员金融素养薄弱、大数据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带来的新安全问题。


第一,金融业务交叉风险逐渐增强。金融科技促使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金融业务相互交叉嵌套,使得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呈现出外溢效应,风险扩散更快、破坏性更广,增加了风险防控难度。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金融市场震荡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


第二,业务创新合规性风险不断加大。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金融服务更加数字化、虚拟化,为传统金融业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部分机构在利用技术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业务流程、削弱了风控强度、掩盖了业务本质。这些做法可能违反监管规定和内控要求,危害用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偏离了金融健康发展的轨道,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合规性风险。


第三,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突出。通过网络的不断开放,使得IT风险高度聚集,单个网络节点出现安全问题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增加了金融网络安全隐患,同时机构间的安全意识、防控水平参差不齐,风险洼地效应明显,导致整体应对网络攻击威胁的能力不足。此外,大数据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导致海量金融数据不断汇聚、高度集中,“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增加了数据集中泄漏的风险,威胁个人隐私、损害机构信誉,甚至可能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第四,技术依赖风险不容忽视。金融业务与技术的紧耦合带来了金融创新高度依赖技术的潜在风险。有的过分迷信新技术,在技术未成熟时就开始炒作概念,拔苗助长、急于推广,导致信息泄露、资金盗刷等风险。有的对技术了解不深、掌握不透,在应用时张冠李戴,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


下面我想就新时代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谈几点思考。


第一,牢记金融科技发展的初心。金融科技本质归根到底本质是金融,金融的天职和宗旨还是服务实体经济,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金融科技的初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为金融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因此要做好“两个坚持”。一是坚持需求引领,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金融业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破除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瓶颈,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坚持普惠民生,借助移动支付等手段将金融服务嵌入民生领域,拓展金融服务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第二,锤炼科技驱动发展的匠心。金融科技价值在于技术引领金融创新,要始终怀揣一颗匠人之心,将信息技术植入金融业务的骨髓、融入金融服务的血脉,以谨慎认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锻造新科技、开拓新金融。一方面要强化对新兴技术的潜心研究和联合攻关,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将新技术跟踪研究工作做实做透,探求钻研新技术本质、规律及潜在风险,切实提升对新兴技术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稳妥推进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应用,综合实际业务场景深入验证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审慎选择成熟、适合业务发展的信息技术,制定可行、可控的实施路径,行稳致远,避免因盲目追求新技术付出代价,因错位选型带来损失。


第三,坚定维护安全发展的决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辩证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科技也不例外,新兴技术与金融渗透融合更是加剧了传统金融风险的传播影响,引入了新安全隐患。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观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兼顾效率安全与发展的金融科技运用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之路。一是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标准,建立健全金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形成全链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二是切实提升金融业务风险技防能力,建设金融服务生态可信环境。刚才沈院士关于可信计算讲得很好,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金融业要合理运用可信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完善风控措施,强化信息与资金交易安全,充分发挥技术排雷、排险的优势作用,营造金融服务生态可信环境。三是着力加强金融科技应用风险管理,明确金融科技应用的运行监控和风险处置策略,及时纠正和暂停偏离正常轨道的“创新”,防范金融科技自身风险和应用风险的传导。


第四,秉持新金融协同发展的恒心。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受众群体、经营模式等方式各具优势和特色,两者都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并非取代和被取代,颠覆和被颠覆的关系。要积极推进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良性竞合,共同营造产品综合化、服务专业化、渠道一体化、经营协同化的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生态。从机构角度看,要及时调整不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打破内部业务条线壁垒,加强部门协调协作,通力构建主动创新、高效孵化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禀赋谋求错位发展。从行业角度看,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加强金融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增强不同市场主体的优势互补和融合效应,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新金融发展格局。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断、重要决策和明确要求。当前,金融科技发展迈进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奋发拼搏,切实做好金融科技工作。

 

今天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进驻天津的好日子,希望协会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区位、产业、资源等综合优势,继续发挥好行业自律作用,搭建好政产学研用交流合作的桥梁,与各方携手推动我国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凤凰网,万联网整理。


6
标签:李伟 金融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