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的担忧:在一片唱赢中国经济声音中能否看到问题

2018-01-29 11:45 3455

纽约《时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标题是“中国赢了”,国内舆论大咖也总是一片中国强大的声音,但在樊纲看来,要清醒地看待中国的发展程度。“按照GD

纽约《时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标题是“中国赢了”,国内舆论大咖也总是一片中国强大的声音,但在樊纲看来,要清醒地看待中国的发展程度。“按照GDP算,2017年有一个飞跃,这个跟汇率有关,我们前年人均GDP是8000多美元,去年是9600美元,接近1万美元了,确实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了。但是,你跟发达国家比,你一万美元,美国5.7万美元,你还是不到他的20%,韩国是美国的70%”。


樊纲直言,“老说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那是因为我们人多,美国是我们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比较总量没有什么意义”。


他分析称,人均的指标背后是一系列决定经济增长的重大要素:教育、科技、创新、环境、体制、机制,方方面面决定着经济可以持续增长的要素。“美国现在遇到了很多问题,发达国家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它增长的潜力。最近很多大企业家到美国访问,感叹美国的创造力,感叹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水平。作为落后国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追赶的道路还非常长,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犯大错,不能忘乎所以”。


“我们唱赢中国,作为经济学者我们对中国经济非常骄傲,但是在一片唱赢声当中,我个人有些担心。我们如果看不到我们的弱点,不能积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就会出问题”,樊纲表示。


以下是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演讲实录:  


我用一些时间与大家分析一下中国近期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经济增长,中间讲讲国际形势的变化,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最后讲讲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下一阶段企业发展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最近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舆论的风口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六七年,国际国内一些经济学者的风口是唱衰中国,去年上半年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词,说中国经济有韧性,最终承认中国不会硬着陆。


纽约《时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标题就是“中国赢了”,我们舆论大咖也说中国怎么怎么强大了,不知道那些数据哪儿来的,说中国已经赶超美国了,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在这一片唱赢声中,现在一个重要的事情是要清醒地看待中国,如何清醒和符合实际地看待我们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现在确实很强大了,特别是被唱衰多年的制造业。英国一个机构做了一个视频,概括中国制造业多么强大,说中国现在两周建一个罗马,我们两周内的建筑面积,相当于罗马的建筑面积;16周生产出一个希腊,16周中国的GDP相当于希腊全年的GDP。被唱衰多年的制造业,大家现在终于承认中国是个制造业强国了,而且开始有创造,开始有自己的创新。


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还有哪些问题。按照GDP算,2017年有一个飞跃,这个跟汇率有关,我们前年人均GDP是8000多美元,去年是9600美元,接近1万美元了,确实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了。但是,你跟发达国家比,你一万美元,美国5.7万美元,你还是不到他的20%,韩国是美国的70%。而且老说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那是因为我们人多,美国是我们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你比较总量没有什么意义。


人均的指标背后是一系列决定经济增长的重大要素:教育、科技、创新、环境、体制、机制,方方面面决定着经济可以持续增长的要素。美国现在遇到了很多问题,发达国家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它增长的潜力。最近很多大企业家到美国访问,感叹美国的创造力,感叹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水平。作为落后国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追赶的道路还非常长,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犯大错,不能忘乎所以。


这个例子太多了,拉丁美洲,当年阿根廷和美国的水平是差不多的。还有日本的例子,80年代日本人均GDP几乎追赶上了美国,当时全世界都在叫日本第一了。日本为什么后来跌下去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忘乎所以,高喊日本第一。当时日本人觉得别人的泡沫是泡沫,别人的泡沫会破,我们不会破,面对着泡沫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最后泡沫破了,二十几年一蹶不振。现在它的人均GDP占美国70%,仍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不比当年辉煌。


我们唱赢中国,作为经济学者我们对中国经济非常骄傲,但是在一片唱赢声当中,我个人有些担心。我们如果看不到我们的弱点,不能积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就会出问题。


中国经济有很多成就,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重大成就,是40年高增长没有出现危机,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发达国家早年增长快的时候,十年左右来一次经济危机,而且经济会衰退、负增长。我们也有周期,我们也有高的低的,我们过热的时候14%,低的时候6%,但是我们没有发生大的危机,没有出现大的衰退。得益于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因素,得益于最近40年我们吸取了一些邻国的教训。我们这一次吸取的教训,一个是日本泡沫破灭,一个是金融危机。如果你不积极解决问题,失去十年,再失去十年,我们可能就出局了。印度尼西亚危机十年没有缓过来,以前人家人均GDP比我们高,现在不到我们的三分之一。


所以,尽管我们很高傲很自豪中国取得的成就,我们很多的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我们有新四大发明等等,但是新年伊始,我想讲讲我的担忧。我们的中央政府也在正视这些潜在的问题,今年提醒大家注意的一个主题是:防范金融风险。这个含义很多,我们的金融风险在各个角落都会存在,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企业当前的一些运作,包括金融方面的运作。同时,我们的经济目前还处在一个周期性波动的低谷阶段,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


中国经济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过去三十几年10%以上高增长,没有几年在10%以上,10%以上都是过热的。90年代我们经历过一次周期,那是因为1992-1994有一个经济过热,1995年开始连续五年下滑,一直到1999年。然后2000、2001、2002年又在底部徘徊,到了2003年非典过后才进入一个增长。我们两次过热,一次是1992-1994,一次是2005-2007年,1992年的时候14.2%,2007年的时候14.1%,2008年我们自己主动调整了一年,世界金融危机也刺激了一把,2009、2010年由于刺激政策,我们又来一轮过热,有一个小的高峰,又超过了10%以上。


2011年开始正式下滑,2011-2016年都在下滑,2016年可以说是探底了,2017年比2016年稍微高一点了。但是探底不等于反弹,我们90年代那一周期走的是L型,这一次也是,也就是当探底以后要在底部徘徊一段时间,因为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过程我们还没有完。


尽管一些区域、一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恢复,但是整体那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还在解决当中。所以我个人不同意有些说法,说中国进入新周期了,也就是V字型反弹了,恐怕还不是。对经济长期发展我有信心,但是我认为近期仍然还会在底部徘徊,这个徘徊可能有时候高有时候低,大家也不用大惊小怪,底部徘徊的时候就是这样。


当然,就短期而言,经济预测并不很难,我们今后几年大概保持6.5%-7%的增长,我们宏观政策基本是中性的,也不会再刺激,但是也不会收紧。保持中性有利于我们把需要进行的调整和改革做完,然后进入下一轮的正常增长。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需要用周期性的观点看待周围经济,不要把低谷时期或者高涨时期当做正常增长,它是在周期性过程中波动性发展。但是要看到中国周期软着陆的过程,比危机时调整问题的过程要更长一些。


就长期而言,我们确实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所面对的很多挑战,这仍然是我们现在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企业也感觉到,劳动成本在提高,环境成本在提高。社会的紧张程度不能说加大了,但是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国际形势面临一些新的风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在我们经济向好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


另外,我们还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企业去挖掘,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现在我们人均GDP有9000多美元,但是只有9000多美元,发达国家都是4、5万的水平。我们这么多年工业化,但我们工业化的程度其实还不到70%,我们还有30%左右的劳动者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城市化只有55%,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巨大增长潜力。70%的人为低收入阶层,一半是农民,一半是农民工,仍然是这样的格局,这一部分人增长潜力、消费潜力仍然巨大。


我们消费水平很低,储蓄水平很高,GDP当中家庭消费比例只有30%,加政府消费不到50%,现在高了一点,但几乎是世界最低的,世界上很难找到国家消费率比我们更低。从长远来讲,我们这样的水平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均GDP比起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只有17%,我们9600美元,美国5、6万美元,韩国80年代初就达到了这个水平,之后又有20年高增长,到了亚洲金融危机才结束。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7%左右的增长也是高增长,但是如果我们再有十年二十年正常的高增长,我们的企业、国家将会登上更高的水平,我们确实要有信心,要看到这些潜力,要努力把这些潜力都发挥出来。


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外部环境。有积极的一面,就是发达国家最近的经济复苏确实比较强劲。美国有3%的增长,这在历史上也是高的;欧洲有2.6%的增长,这也是比较高的。能够拉动我们的出口增长,去年增长很快。美联储加息等也逐步在实现,今年还会逐步再加一次息,为了平衡各种货币之间的关系,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可能我们也要适当地加息。但是加息不等于是货币政策,这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大家别看到稍微加息了,就觉得央行采取了紧缩政策。美联储加息之后,我们也动过,但是同时又降了准备金率,这就是一个政策组合。为了跟美元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我们加息又降准,使政策继续保持中性。当年很多人说中国因为外汇储备的增长,我们发了太多货币,但是央行又用准备金率这样的手段把货币又收了回去,所以我们要综合地看待货币政策的操作。


然后就是特朗普效应,我们确实看到保护主义抬头。如果中美打贸易战,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韩国和日本也都有这个问题。这个事情上,特朗普做了一件好事,提醒世界各国政府要给企业减负,减少税收。特朗普说的也很直白,他到中国来和我们关系也不错,他说了好几次“我不怪你们中国”。他的逻辑是,中国政府很对,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占其他国家的便宜很对,问题出在我们那儿,我们美国政府没有为了人民利益占其他国家的便宜。所以他回过头来要去占其他国家的便宜,他后面恐怕要在贸易问题上采取一些措施。


这是不是意味着全球化就会受阻了,全球化就会倒退?我们要全面看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中国的利益问题了。全球化当年最开始的时候是由发达国家推动的,而发达国家又是由发达国家的资本、发达国家的企业和跨国公司推动的,他们的政府代表跨国公司的利益,代表资本利益在全世界推行自由贸易,推行全球化。


这个势力现在没有了吗?这个势力仍然存在,跨国公司仍然在全球布局、配置资源,他们的工人发现全球化对自己不利,所以出来反对全球化,但是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并没有消失。过去十年中,新的两股力量在推动全球化,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十年前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持保留态度,怕被跨国公司统治,失去增长机会,后来发现全球化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可以实现增长。因此,现在新的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就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


中国现在处在非常特殊的位置,我们既想继续吸引外资,因为我们还落后,我们还要借助外资的投入来发展自己,来学习各种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又到了走出去的地步,我们二十多年的高储蓄,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它不能投在国内,投在国内就是过剩产能了,因此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投到国际市场,在全球市场寻找增长点。我们的国家也有力量,现在开始倡导“一带一路”,政府资本也要走出去。


因此,我们现在是双重的。一方面继续在引进资本,最近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外资进入,改善外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到了走出去的阶段,我们在国际上配比资源。我们这样的情况叫:新兴中等强国。我们仍然是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我们又是中等收入国家,所以我们在推动全球化。达沃斯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演讲,我们要争当推动全球化的旗手,所以全球化一定会继续发展。只不过会有一些曲折,会面对发达国家的一些利益群体的反对。因此,确实可能会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会出现一些全球化短期的倒退。


在这样的一个外部环境下,我们要更加重视我们国内的事情,更加重视国内新的增长动能,应用好这些新的增长动能。


第一个增长动能是营商环境在改变。我们体制对于创新更加宽容,更加鼓励创新、鼓励创业,更加容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像共享汽车、滴滴打车,其他很多国家是不允许的。共享单车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国家也很难想象,乱七八糟自行车一堆一堆的,而我们真的是宽容的态度,先让它发生,出现问题我们再去监管。


有时候作为学者,我们都觉得监管太慢了。比如P2P有很多明显是骗局,但是迟迟没有人出来管,我们都感觉有点着急。但是反过来讲,这里面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当然早晚是要监管的,这涉及到公众的利益,这不是简单的个人之间的借贷关系,这是对大量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这样的环境,我相信还是会持续下去,大家要抓住这个机遇。今后几年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几年的创新创业,就是未来新的增长动能的基础,今后几年我们很大一部分增长将来自这一部分。


第二是金融体制也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直接融资机制的发展,风投、PE、股权投资等发展,五年前、十年前我们还没有股权投资的机制。大家一说要搞企业了,一说要发展想的都是去借钱,银行借款难,而现在你就可以换一种思路了,你不要老想借款了,你要首先想怎么融资,怎么找风投、PE,怎么用你的股权去换一些资金。所以,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创新创业发展,金融确实是一个基础。我们现在更多地选择直接融资,这样的一种金融条件,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这几年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我们的消费在增长,消费规模在扩大,消费质量在升级。我们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收入增长了,农民开始达到了可以旅游的收入水平,这是以前很难想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过去大家都说消费主体是80、90后年轻人,但是为什么过去消费比例这么低呢?当只有年轻人的时候,退休的老年人没有什么消费,他们没有什么积蓄,而发达国家所有人都在消费,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在消费,而我们缺了这个。


因为我们过去很穷,我们上一代很穷,因此很长时间里这一部分人没有什么消费。国外退休的人,还没有退休就计划周游世界,或者买个房车周游美国,而我们的老年人退休时候最多想想怎么带孙子,跳跳广场舞,现在这个情况在发生变化。有钱的一代开始退休了,过去老年人不消费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60岁退休的时候活蹦乱跳的,80岁才想养老,有钱有闲了,他们也开始有了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讲,结构在升级,消费规模在扩大。


另外一点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新动能。一部分制造企业质量的提高,会使得整个中国制造的形象在世界上发生变化,中国制造强国的地位已经比较巩固了,中国已经不再是低劣产品的象征了。大家越来越相信我们的质量,相信我们的内容。因此,制造业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要想制造业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的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也需要做很多事情。


关于产业发展。第一是各行业都有大的发展前途,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大,它一定是在不断重组、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大的更大,小的会被兼并、淘汰,这是一个规律。各个企业都要思考自己怎么被兼并,你寻找一个机会被兼并,也许是你的凤凰涅盘,你的产能、创造在新的条件下得到更大的发展,所有市场经济都是这么过来的。


我们最近几年研究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研究了美国当年钢铁产能过剩的时候,他们是由于建铁路,他们建铁路都是私人的。我在这儿建铁路,另外一个人五公里之外又建一条铁路,互相争抢资源,最后死掉,最后导致钢铁产能过剩。最后,金融巨头摩根出来重组钢铁业,两三百家淘汰了,七百多家联合构成了美国钢铁产业,通过股份持有的方式,美国钢铁成为世界钢铁巨头,超过了英国,这就是兼并收购的过程。


这个故事不仅我们去研究,美国还拍了一个纪录片,讲述那一段故事,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的故事,请当代的商业精英评论,其中就请到了特朗普,当时他还不是美国总统。他说他就喜欢经济周期低谷,因为以前买不起东西,这时候可以收购了。很多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最后的结局是被收购,其实这是很好的事情,把成本收回来,你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所以,我第一点要讲的,不是我们怎么大发展,而是怎么兼并重组,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是这个问题。


第二是制造业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韩国80年代的时候考虑过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产业都搬到中国以后,韩国是不是就衰退了,这也是今天有些人唱衰中国的原因。但是韩国也没有衰落,它向中端一步一步发展,几十年来追赶指数越来越高,他们把低端的转移到中国,自己向中端、高端发展,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品牌,但是物美价廉,他就比你高一档。所以,我们不要总想成本提高了,如果你继续向中端、高端发展,仍然有大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过程。


第三是都要应用新的技术,都要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公用技术,是为每个人、每个企业和每个产业服务的,所以我们要对接新技术。


第四是专业、专注,不专业的什么都做不好。任何企业、任何产业都需要专注和专业,天底下没有不好的产业,否则你说说哪个产业是别人不要的?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为什么做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你过去这些年你没有专注专业地思考。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得好,都需要长期的专注、坚持。所以,我们所谓的工匠精神,所谓中国制造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中长期专业专注去发展。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公众号


6
标签: 中国 声音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