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自由贸易港需具备三大特征
“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到底是什么差别?从学术角度理解,一个是海关监管区,一个应该是特殊经济功能区,差异明显。”1月11日举行的首届大湾区港航物流发展论坛暨第五届中国航运业创新大会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作出以上表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到底是什么差别?从学术角度理解,一个是海关监管区,一个应该是特殊经济功能区,差异明显。”1月11日举行的首届大湾区港航物流发展论坛暨第五届中国航运业创新大会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作出以上表述。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积极竞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目前国内至少已有10余省市启动自由贸易港研究申报,其中11个自贸试验区所在的城市、省份大多表现积极,意欲谋求借助自贸区建设的探索积累,进一步迈向全方位开放高地。
“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特殊经济功能区。”黄有方认为,自由贸易港是指划定港口及其后方的一块特定的区域作为“境内关外”的区域,并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行免于常规海关监管的理念,建立以企业诚信管理为基础的高效监管模式,全部或绝大多数境外商品可以免税进出,区内货物装卸、转运、储存、加工展览等业务活动不受海关常规限制,区内实行具有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运输自由、人员自由的特殊政策。
具体而言,黄有方指出,自由贸易港需要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具备“境内关外”特征,实现货物、资金和人员等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具备“区港一体化”特征,实现区港功能的实质性整合;三是具备“监管最小化”特征,实现管理、贸易、金融、投资和经营的自由化机制。
与此同时,他认为,全球领先的自由贸易港均已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及全球物流枢纽。这意味着,港航业是自由贸易港中的重要产业,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也将对港航业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这具体体现在,自贸港建设有助于提升港航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有助于提升港航业的综合服务能力等负面,但同时也对港航业提出要求。
黄有方认为,面对自由贸易港建设前景,我国港航业应尽早介入,适应“三个新”,培育后发优势,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首先,要依托监管模式转变,适应境内关外新形势,包括适应风险管理、诚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自律水平,对接区港一体发展趋势,形成与内陆港、空港等的多港联动;其次,依托制度创新要求,适应国际标准新趋势,包括对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利用其提供的全程数据服务,并参与中国标准与规则的全球适应性试点,推动其在境外实质性应用;最后是要依托港航流动发展,适应跨界竞争新态势。
不过,黄有方同时也坦言,实事求是讲,一个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特别是要在原有的管理模式、机制、体制和政府强势管理的模式下,朝着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港方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