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去哪了:股份行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7年,部分银行负债来源大幅降低,以存款为最主要构成的M2同比增速在三季度时一度下降到9%以下的历史最低,形势严峻。
导读:
2017年,部分银行负债来源大幅降低,以存款为最主要构成的M2同比增速在三季度时一度下降到9%以下的历史最低,形势严峻。
在非息收入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低成本的存款资金稳定增长,进而支撑银行利润稳步提升,成为多数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经营难题,而传统上处于“死亡之谷”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尤甚。
股份行该怎么办?招行、兴业、浙商,三家表现突出的银行有何启示?
来源:银行家杂志、轻金融
作者:蔡浩 李海静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产品等对银行传统的存款来源分流的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增长略显乏力。从国内上市银行三季度财报来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8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末7.8%的全年平均增速。除华夏银行以外,其余7家的存款总额均较半年报环比出现下滑。其中有三家银行,三季度末的存款总额甚至低于2016年年报所展示的数据,意味着2017年以来存款为负增长(见表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邮储银行三季度末实现年化10.67%的平均存款增速,距离2016年全年11.8%的增速相去不远。而六家A股上市的大型城商行三季度末年化12.57%的平均存款增速看似不低,却也远低于2016年全年21.39%的水平。 加速存款增速下降的原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2017年银行存款总体增长放缓,并导致了股份制银行存款增速的大幅放缓呢?有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加速金融脱媒的,有认为是严监管导致同业活动下降影响存款创造的,还有认为是民众理财观念加强从而分流了银行存款。笔者认为,上述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结合当前的宏观政策框架来看,逻辑上是能够统一的。 自2016年四季度人民银行推行金融去杠杆政策以来,虽然基准存贷款利率一直没有变化(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仅1.5%),但是金融市场利率自年初以来,节节上升,处于加息通道中。银行间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R007)从2016年三季度到2017年三季度的利率中枢节节上行,从2.49%直升至3.45%,一个月期加权利率则早早升到了4.2%以上。再加上二季度开始的金融强监管的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大,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跟着水涨船高,拉大了与存款市场收益率的差距。由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渠道的普及,这就吸引了有一定互联网操作常识的中青年人群,在财富管理理念的引领下,主动将存款转入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中,从而加大了2017年以来金融脱媒的力度。从2017年三季度货币基金报告来看,其总规模达6.57万亿元,单季暴增1.2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2016年年底增长近50%。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2017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2016年同期亦多出1.35万亿元。再结合从二季度开始为防止资金空转而实施的强监管措施,同业负债和同业资产的创造能力显著受限,同业业务收缩,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在此背景下,一边是货币基金规模大幅上升,一边是其创造非银存款的能力在下降,对应的就是银行客户存款和总负债规模增速双双放缓,这也与M2(广义货币,主要衡量银行存款和现金)增速降至9%以下的历史低位相呼应。 股份制银行受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 在这个大环境下,具有稳定存款来源、同业业务依存度较低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开始得到充分体现。以四大行和邮储银行为例,由于其网点覆盖面广(大量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方便了大量理财观念不强、缺乏互联网知识的中老年客户的储蓄操作,金融市场和传统储蓄市场利差拉大所导致的金融脱媒对其客户的影响有限,所以其核心客户存款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在同业市场方面,大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央行,资金的量价较为稳定,受市场波动较小,同业负债的成本上升有限。 以区域性发展为主的城商行,传统上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深耕地域发展的策略使它们的分支机构能像四大行一样广泛布局在所在区域的城乡领域,其核心客户对利差的敏感度相对不高,存款来源亦较为稳定。 反观股份制银行,因为分支机构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和部分三线城市,客户理财意识较强,因而核心存款脱媒现象较为普遍,所受到的影响最大。而且,传统上同业市场是由股份制银行主导推进的,各行的表现均十分活跃,对同业业务的依存度较高(在2016年6.3万亿的同业存单存量结构中,股份行占比近50%),于是,在同业业务收缩的背景下,其负债增速放缓、负债成本上升也就成了必然。 存款放缓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稳定性高、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其增速的乏力使得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增长承压。从2017年半年报看(季报不公布这两项数据),受益于稳定的存款来源,四大行和邮储银行的指标变化很小,而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则普遍较2016年末显著下滑(见表2)。 净息差和净利差增长承压,一方面是“营改增”的影响仍在延续,利息收入确认时价税分离对净息差产生了扰动,但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核心存款下降和同业负债成本上升所导致的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整体处于上行状态。截至2017年6月末,8家股份制银行的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较2016年均有显著提升(见表3),其中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上涨超过30bp。 受此影响,截至2017年三季度,8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速仅为3.75%,较2016年下降了0.62个百分点;六家A股上市的大型城商行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速为10.65%,较2016年下降了1.57个百分点。而四大行和邮储银行由于计息负债平均成本下降、资产收益率上升和不良率下降,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速达到6.96%,较2016年大幅提高4.1个百分点,成为最大的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份制上市银行中,也有几个顺势调整负债策略、阶段性业绩突出的案例,如净利润增速远超同业的招商银行、核心存款增速逆势上涨的兴业银行以及在H股上市、个人存款半年增长近60%的浙商银行。 三家表现突出的股份制银行案例分析 招商银行:坚持零售为体,用客户黏性稳负债 招商银行注重“轻”负债经营,强化零售业务发展。截至2017年9月末,客户存款总额为39742.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其中活期存款占比为61.04%(其中,零售活期存款占比39.51%)。 在净息差和净利差明显收窄的趋势下,招商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始终维持在2以上的水平(见表2),位居商业银行前列。究其原因是招商银行长期重视零售业务的发展,零售业务与互联网结合的场景较多,客户黏性好,同时又注重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其个人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近年来不断上升,于2017年6月末达到了25%,遥遥领先同业。 在同业负债方面,招商银行顺应监管趋势,大幅降低了同业负债规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同业负债占比较2016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 零售存款维稳负债端,同业规模缩减,加之其在金融市场加息背景下对贷款和同业资产的定价能力,使得招商银行成为上述13家大中型银行中唯一一家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的银行,同比增速达12.78%(2016年是7.6%)。 兴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扩张核心存款 2017年以来,兴业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一方面积极扩张核心存款,另一方面大幅减少同业负债规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存款占计息负债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47.9%上升至2017年三季度的50.24%。 存款方面,截至2017年9月末,兴业银行客户存款余额为29485.56 亿元,较期初增长9.42%,为上文提及的13家大中型银行最高,比2016年全年的增速还高(8.49%)。究其原因,在定价方面,存款利率提高或是支撑其存款增长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其他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下降的状况,兴业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逆势上行(见表4)。2017年上半年,其存款平均成本率为1.82%,高于2016年全年的1.7%。其中公司存款平均利率为1.86%,较2016年全年提高14个bp;个人存款利率微降1个bp。 在具体业务布局方面,对于零售业务负债,兴业银行积极抓结算业务,加强定期存款营销。截至2017年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4318.62亿元,较期初增加772.99亿元。对于对公客户业务,兴业银行持续做好大型客户的关系营销,显著提高了对公业务的存款利率,截至2017年6月末,大型客户存款余额17560.26亿元,较期初新增1363.58亿元。 从同业负债层面看,兴业银行一度被称为“同业之王”,但是2017年以来,该行大规模压缩了同业负债规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兴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较2016年末下降了4个百分点。 浙商银行:发力个人存款,着力维稳负债端 浙商银行不断完善存款利率差别定价机制,注重负债稳定性,存款增势积极向好。截至2017年6月,客户存款余额8030.68亿元,比期初增长9.08%。稳存款、减负债的措施使得浙商银行2017年上半年的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较2016年全年仅仅上升了8个bp,在股份制银行中仅次于招商银行的6个bp。 相较于兴业银行提高对公客户的存款利率,浙商银行在存款保卫战中更加凸显个人存款的营销力度。该行面向资金结算量较大的个体经营户和小微企业主推出了大额存单、“增利加”、“优利加”等特色存款产品,带动个人存款较快增长。截至2017年6月末,其个人存款增加199.82亿元,大幅增长59.56%。而其个人存款平均利率为2.14%,较2016年全年提升17个bp,为股份制银行(有数据公布的)中最高,且远高于四大行平均约1.56%水平,这在存款利率普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存款流失、成本上升:股份制银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相比于“银行存款去哪了”的疑问,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个银行业接下来的发展路径。随着对同业业务监管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银行正效仿兴业和招商,主动降低同业负债,减少对同业业务的依存。我们判断,去杠杆和严监管至少在2018年仍将是金融业发展的宏观主基调,而缺乏稳定存款来源的股份制银行应重拾“存款立行”的发展理念,长期应加大对零售业务发展的投入,用广泛的业务场景提高客户黏度,提升客户存款占比,降低核心负债成本;短期则应发力核心存款,“存款竞争”现象或将再现。 长期策略:深耕零售,布局场景金融 零售业务的发展通常有着投入多、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所以,除了大行以外,股份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一家真正做到了长期坚持“零售为体”的发展战略。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味地学习国有大行传统上广布网点获客的方式已不可取,前几年一度被疯狂追捧的社区银行模式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较而言,招商银行的零售发展模式有更多可借鉴之处。 招商银行近期发布的APP6.0,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网点+App+场景”为模式,再次引领业界。这也是为什么招行能以远超行业水平的存款活期率(主要是25%的个人活期率遥遥领先同业)稳定负债成本,同时还能以行业最高水平的个人贷款利率定价的原因,客户黏度决定了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定价能力。 对股份行而言,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加大对零售业务的投入,丰富零售业务的借贷产品,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定价服务,并合理布局网点(现阶段网点仍是获客的重要渠道)。同时,不断拓展和完善线上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功能和服务,深化银行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应结合金融科技,加强与电商、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以生活场景嫁接金融服务的模式,打通场景金融的供给端和客户需求端。在各类社交、生活消费场景中,接入相应的支付、借贷、财富等金融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提升负债和资产端的定价软实力。 短期策略:主动作为,发展核心存款 虽然说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近期对负债结构的调整,有其同业负债占比过高(同业+存单占比超三分之一)而不得不进行主动调整的因素,但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若想短期提高核心存款增速,降低负债成本,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存款增长策略是值得借鉴的。 兴业是对公、零售存款一起抓。前者是通过差别化定价的方式来提高对公存款竞争力,其上半年对公存款增速超过10%(较年初);后者是通过加强结算业务和定期开展存款营销的方式进行,其上半年零售存款一度增长22.1%(与年初比)。受此带动,兴业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速(与年初比,三季度有所下滑)高达11.6%。浙商银行则是在保持对公存款稳定增速的基础上,发力零售存款,推出多样化的存款产品,其2017年新增存款中有三分之一是零售存款贡献,零售存款增速高达60%。考虑到兴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下降了4%,而浙商银行业也在有意识地削减同业负债,这相当于是用核心存款置换了同业负债。就目前而言,新增核心存款受基准利率影响,其成本一般不会高于同业负债,而稳定性和久期远高于同业负债,所以这无疑是一种合理的策略。 对其他股份行而言,短期可发力零售端,根据本行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存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与此同时,应顺应趋势,逐渐减少以市场化利率为定价标准的同业负债,以核心存款置换同业负债,减少对同业业务的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