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PP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近日接到好些地方政府、央企、基金圈朋友的电话,探讨PPP的走势和前景问题。归纳起来,业内的担忧主要有三点。其一,政府付费类的PPP还能做吗
来源:P3带路群
作者:刘世坚
近日接到好些地方政府、央企、基金圈朋友的电话,探讨PPP的走势和前景问题。归纳起来,业内的担忧主要有三点。其一,政府付费类的PPP还能做吗?其二,央企参与PPP,现在那些表外融资的玩法还能继续吗?其三,如果前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PPP还有什么前途??
仅就个人观点而言,我一直都赞同“PPP行稳方能致远”的提法,而且我觉得近期各个管道透露出来的政策信号(比如前些日子流传的国资委文件,还有昨天财政部领导的讲话),也都是往这个方向趋同的,这是一件好事。反过来讲,PPP如果还是按照目前这个路子狂奔下去,那才是真没前途。要想基业长青,短期的调整和阵痛是无可避免的,讳疾忌医的结果其实已经有所显现。下面简单谈一下对近期PPP政策信号的看法。
一、PPP需要重质轻量,而非杀鸡取卵。
去年圈内就有此呼声,好些人都写过类似主旨的文章(旧文参阅: 中国PPP发展之主要障碍及对策),可惜多被视为炮声而非谏言,政策的调整也姗姗来迟。由此可见忠言逆耳,兼听则明。今年以来,除了对PPP条例征求意见稿之外,圈内炮火似乎减弱很多,对PPP的热情消褪可能是主因,放炮惹人生厌、不如闷声发财的想法恐怕也是有的。倘若长期以往,PPP的羊毛被薅得来不及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PPP的“起飞”是多方面助力而成,调整也需尽量周全。
PPP之所以能在这三年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助力来自于四个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倡导,部委规范性文件密集出台,并不时调整,勾勒出基本的游戏规则。虽然不尽完美,但是终归是有章可循,对于聚拢人气,让大家可以撸起袖子干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地方响应,广开门户,公共服务权利和义务的让渡,以及附着其上的工程、资本和运营的利润,是PPP市场变得繁荣的主因。
第三,央企参与,带动相关优势资源向PPP领域汇聚,也是所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前所未有的盛况。
第四,各方关注,精英荟萃,政产学研均现激烈竞争,并不断蜕变成长,对PPP政策和实务创新多有养分供给。
由此来看,PPP的“起飞”是多方面助力而成,如需调整,也应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做到尽量周全。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三、什么样的“平飞”姿势才算靠谱?
PPP想要进入“平飞”状态,需要考虑和化解以下几方面的纠结,以免出现“无人驾驶”的尴尬。
首先,政府付费类项目占据半壁江山,岂会轻易拱手让人?即便是从现在就开始收紧此类项目入库,也应分地域、分行业、分项目来进行个案研究,一刀切不合适,点穴式管理可以有。
其次,使用者付费类项目,过去多为特许经营的地盘,二十年来做得七七八八了。以现在的市场而言,好的项目政府不乐意给,差的投资人不乐意做,又如何与政府付费类的项目需求抗衡?而在PPP立法层面,我们还要不要进行特许经营和政府付费的分类?在项目实操层面,又如何超越特许经营模式而另辟新局呢?
再次,地方经济需要发展,融资目前还是硬道理。忽视杠杆的作用,恐怕会是缘木求鱼。以目前市场的情况看,资本金的问题恐怕还不是核心症结,融资、担保和相关游戏规则的整体老化与僵硬,才是PPP模式在中国沦为变相融资通道的根本原因。
最后,民间投资不振,不仅仅是PPP面临的问题,而是顶层设计与配套法规制度之痛,也是简单的政策导向所不能承受之重。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的是大战略,是组合拳,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央企、国企主动收缩或退场上面。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市场还是这个市场,规则还是这个规则,央企和国企都不能做到全身而退,民企和外企就可以吗?
四、PPP还有没有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那份网传的“国资委文件”。实话实说,当时看到这份文件,我真的一点都不吃惊,而且真心把它认作PPP的长期利好。当然短期是利空,这点也毋庸讳言。总的来说,对于这份文件,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政策意图,个人观点如下:
一是“不出所料”。今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风险防控和融资收紧是中期调整的主要趋势,不针对PPP,但是PPP无法独善其身。
二是“首当其冲”。央企是此轮PPP新浪潮的最大玩家,又是“共和国长子”,他们的调整不是早了,是有点晚。
三是“长期向好”。规范比冷宫要好。想想过去的BT,看看今天的PPP,进入冷宫的不会是PPP的全部,但是部分(如所谓的BTO)是有可能的。不过这影响不了PPP的战略地位,因为退无可退。
所以,PPP当然有未来,只是需要大家共同来呵护,拔苗助长再不可取,“平飞”才是硬道理。当然,平飞除了决心和勇气,还得看风向和技术。最重要的,飞行物得靠谱。一个老是没有顶层设计和配套规则的PPP,起飞不易,平飞更难,各位PPPers还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