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未来三至五年将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飞速发展,已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P2P网贷余额更是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金融科技的发展令人兴奋,但中国金融科技目前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亿欧网 转载自:新金融视点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飞速发展,已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P2P网贷余额更是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金融科技的发展令人兴奋,但中国金融科技目前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是普华永道第二次进行全球金融科技的调查,也是首次将中国受访者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国概要》。报告显示,68%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以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落实创新;金融科技目前给中国金融业带来最大的颠覆之一是对于渠道的颠覆,85%的受访者预计移动应用将是未来五年快速增长的客户互动渠道;同时,金融科技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71%的受访者认为激烈的价格战是金融科技的挑战之一。
金融科技,一个充满潜力的行业
中国受访者认为,零售银行、投资及财富管理和资金转移支付将是未来五年被金融科技颠覆程度最高的领域,一些现有的业务将流向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果这些行业能够像移动支付和网贷的发展势头一样迅猛,潜力将无可限量。
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受访者对于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机遇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最乐观的。这种自信来源于国内广大且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使用群里。以金融相关移动应用(app)的渗透了为例,移动支付(67.5%)、移动银行(48%)、特别是移动股票交易和财富管理(7%)都存在巨大的潜力。
调查还表明,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把自己作为一股重要的颠覆性力量,并致力于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移动科技、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兴科技应用到业务中。
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颠覆相对谈得较少,受访者关注得更多的是应用先进技术形成解决方案,以及合作共赢。监管如何与时俱进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科技三大发展机遇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受访者认为“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拓宽客户基础”是金融科技的前两大主要机遇,其次是“更好地分析和利用现有的数据”。关于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下文将通过客户、产品与服务和渠道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客户:服务对象扩大至未获金融覆盖的群体
中国受访者相信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扩大客户基础。调查结果显示,支付、个人贷款和资金转移是中国消费者目前通过金融科技获取的前三大金融服务类别。截至2016年末,P2P网贷余额为人民币2.6万亿元,相当于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的16%以上,份额较2015年扩大了一倍。非银行(第三方)网上支付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在非现金支付交易中的市场份额几乎已由2015年的1.4%增至2016年的进2.7%。
再过五年,趋势又将有所不同。除了个人贷款和支付业务将继续流向金融科技公司,其他类型的金融业务,例如个人理财、助学贷款、财富管理也将流向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低成本和无远弗届的特点,将使服务供应商得以将客户群体扩大至从前未获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从大型企业、城市区民和富裕阶层,扩大至中小型企业、个体商户和农村消费者。
产品与服务:体验至上
在金融科技的竞争环境中,受访者认为留住客户的最重要因素包括:“随时都能获得服务”、“易用和直观的产品设计”和“更快速的服务”。这表明中国顾客的期望已从产品的追求向体验至上转变。由此可见,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重点,将从简单和标准化,转变为创造个性化的体验。
渠道:移动为王
金融科技到目前为止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最深远的颠覆性影响之一,在于对渠道的颠覆。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实体分支机构(如分行)仍是目前最主要的客户服务渠道,在未来五年里,它的重要性将逐年下降。而电子渠道,尤其是移动应用才是“王道”。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移动支付和网贷的惊人增长动力,未来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也将赶上“移动化”势头。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金融科技发展三大挑战
金融科技给行业带来了众多机遇之余,也存在一些挑战。下文也将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分别为:竞争、监管和人才。
竞争:“赢家通吃”的模式在金融业是否可行?
调查结果显示,谈到金融科技带来的威胁时,中国受访者的主要担忧均与市场竞争相关。而全球的结果表明,除了竞争以外信息安全和隐私是另一个挑战。中国受访者认为激烈的价格战、丢失市场份额和客户流失加剧是三大主要威胁,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科技企业、线上到线下服务模式在其他行业的颠覆性效应,让他们深感焦虑。
金融机构也感受到业务流失的威胁。然而,与全球受访者相比,中国受访者的态度相对没那么悲观。这体现在有10%的参与者认为在未来的五年内业务收入不会流失。
监管: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间取得平衡?
中国受访者认为监管给创新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他们认为最大影响是“新商业模式”,其次是“数据存储和隐私保护”,另外还有“反洗钱和了解您的客户之类的监管要求”。
监管法规不仅需要与时俱进,更关键的是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除了专项整治,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长效机制也在逐步成型。负责监管网点业务的银监会在整治期间先后发布两项规定,将网贷平台定性为信息中介,并发布了客户资金存管的具体指引;人民银行则早在2015年12月,已经发布了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业都在制定和完善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定。
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于人才,调查呈现出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在招聘和留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认为“非常难”的中国受访者比例相对全球较少,“无困难”的比例则相对全球较高,表明他们在创新人才储备方面似乎比全球更乐观。
然而,当评估他们所在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时,中国受访者的信心在调查问及的每一项能力中都不如全球。
应对变革:“合”是大势所趋
调查结果显示,金融科技的浪潮中,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战略与理念:共同协作创新
如何通过战略推动创新?调查显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加强“内部研发”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来落实创新。“收购金融科技公司”也是落实创新的一种方式,但这个选项仅排在第三。
资源投入:专注于关键科技
中国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热情非常高涨。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愿意将接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分配到金融科技相关项目中,该比例高出全球的一倍以上。
投入越多,期望自然也就越高。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在金融科技项目的年预期投资回报率,比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要高,高出全球水平(20%)近一倍。
对于关键科技的偏好方向,中国受访者倾向于投资的前三项依次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移动科技。
行动方案:多种方式合作
中国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往来,主要以“购买金融科技公司服务提高运营和服务”和“合作伙伴关系为主”。从战略上,未来三至五年他们也愿意增加合作。
然而,战术层面,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在与对方的合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科技的安全性”和“监管的不确定性”是双方共同指出的挑战。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认为“信息科技系统的兼容性”也是一个主要挑战,金融科技公司则表示“商业模式的差异”是一个问题。可见双方之间的合作虽然有良好的主观意愿,过程仍需进一步磨合。
面向未来的创新科技
结合调查结果和我们与客户的日常沟通,本章精选了三项将给金融业带来深远变化的创新科技。尽快掌握这些科技,并围绕其落实相应的配套技能,将使金融机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未来三至五年内金融业即将大变天。预计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向工业4.0、共享经济演变,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主流的商业与生活模式。未来的金融模式也将从“产品和渠道为王”,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因此,未来的“新金融”服务模式,将包含“产品服务”、“应用场景”、“智能渠道”三大要素,而科技将是迈向“金融3.0”时代转型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