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批发企业改善物流功能的举措

2009-06-09 16:21 854

一、零售商主导地位的提高与批发商的困境

批发商在现代商品流通中承担着各种调节作用,在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时代,批发商承担着商品汇集、仓储、分散、整理、平衡等多种功能,没有大规模批 发系统,流通业很难顺利运转。但由于批发商介于生产与零售之间,客观上增大了流通路线,对流通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批发业一直被看成“流通革命”的对象。 特别是90 年代以来,随着流通业的重组和生产商与零售商战略联盟的形成,批发商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据日本通产省《商业统计表》显示,1991年到1994 年日本批发商拥有的店铺数减少了7%,其中100 人以上的大店铺保持增加态势,99 人以下的中小店铺有所减少。据1997年商业统计快报显示,从1994 年到1997 年,日本批发商店数量继续减少,减少幅度为8.8%,即使100 人以上的大型店铺也减少了10.6%。这些数据表明,批发商遇到了十分严峻的形势,大型批发商之间的淘汰、集约化态势日益明显。

导致批发商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厂家与零售商对批发商的选择性增强和以二次、三次批发环节为中心的流通路线的简短化趋势等因素。这种现 象可以通过反映流通路线长短的指标——W/R 比率来反映。根据日本商业统计表计算的W/R 比率明显呈现降低的趋势,1982 年最高值达到2.93 倍,1994 年降低为2.50 倍。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流通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零售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批发商不得不探索新的生存之道。

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零售业存在许多业种专门化、单独性和经营生鲜商品的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保持传统形态,因此日本零售业一直是比较分散的。但是,近十几年来,零售业逐步向业态化和组织化推进,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市场地位,逐步赢得了市场领导权。

日本零售业传统的形态是按照“业种”不同所构造的,所谓业种就是按照销售商品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蔬菜商店、文化用品商店等;“业态”则是按照零 售商的立地条件、品种、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等进行分类的,换言之,业态就是在体现“如何开展销售活动”这一标志下对零售商的分类方法,通常表现 为食品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廉价店等多种形态。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业态是食品超市,它出现在50 年代。食品超市通过低价格、无人售货、品种齐全等方法,实现便利性和廉价性,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流通系统逐步渗透到消费者中。在食品超市之后,更广泛的经营 家电、服装等各领域商品的综合超市出现,零售业态呈多样化。

零售业的组织化主要是通过连锁方式进行的,连锁经营将分散的零售店铺统一起来,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库存和统一管理。连锁化主要有正规连锁 (RC)、自由连锁(VC)和特许连锁(FC)等方式。正规连锁是由单一资本企业建立的连锁组织,又称为公司连锁。自由连锁是有一定实力的批发商将独立的 零售商统一在一个组织之内,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特许连锁是总店赋予加盟店一定地区内的经营权,总店通过店铺和服务标准化,对加盟店和直营店进行同样的指导 和管理。现在,许多零售业态都利用连锁方式加强了组织化,如方便店大多采用了特许连锁方式,百货店则采用正规连锁的较多。连锁化使中小零售商实现了共同化 和协作化,适应了零售业规模增大的趋势。

零售商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提高了经营规模、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强了销售能力,对零售商市场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零售商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低价格运作,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使零售商在整个流通渠道中获得了十分有利的地位。

零售商地位的提高导致传统的商业惯例崩溃和价格破坏发生,结果使批发商受到影响。日本商业活动存在许多传统惯例,其中代表性的是厂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 实行的“建值制”和“回扣制”。许多厂家为了在零售阶段控制价格决定权,采用“建值制”,这种制度是以厂家提出的希望价格为基础,对流通各环节规定交易价 格。与此相配合,厂家通过向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回扣,向那些执行厂家价格政策的商家返还部分现金,以资鼓励。这两种制度对厂家有许多好处,可以防止商品价 格的崩溃、阻止品牌声誉的下降和掌握价格决定权以及稳定收益等。这些惯例对批发商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厂家的资金返还对于弥补微薄的批发利润十分重要。

但是,建值制和回扣制加剧了日本流通体系的封闭性,阻止了自由、公正价格的形成,因此成为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理由之一。1990 年通产省在颁布的《商业惯例改善指针》中取消了回扣制,公正交易委员会也在1991年发表的《关于流通商业惯例在垄断禁止法上的方针》上将价格再维持行为 和现金返还视作与垄断禁止法相抵触。

泡沫经济破灭后,零售商将回扣视作流通企业利润弥补的渠道,以回扣为支撑展开价格竞争,这就导致实际价格与厂家希望价格发生很大的背离,厂家希望价格 名存实亡,商品的实际定价权已经让位给零售商,零售商进一步要求厂家增加回扣,厂家受到零售商的打压。泡沫经济破灭后,消费者偏向低价格,出现了所谓的 “价格破坏”现象。导致价格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廉价商店(DS)的崛起和商业品牌(PB)的开发。

廉价商店利用大量采购产生规模效益,对很多实用商品实行低价格销售,强调薄利多销,直接引发了价格破坏。廉价商店为了保证低价销售,不仅要降低采购单 价,而且要减少流通费用,这样对批发商的批发价格和运输费用提出降低的要求。PB 商品是指大型零售商通过自主企画、委托生产,以自己品牌销售的商品。零售商从商品企画到销售实行一揽子管理减少了中间费用,保证了低价格。在这种方式下, 零售商与生产者直接联系,绕过了批发商,流通路线显著缩短。

二、物流功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增强


在商品流通体系下,批发商承担着许多重要功能,比如品种搭配、信息收集、融资信贷、销售支持等。随着流通信息化、自动化和联结化,批发商承担的一些功 能已被零售商或其他流通主体所分割,流通功能的变化是批发商面对的最主要课题之一。随着流通环境的变化,批发商原有的一些功能在逐步丧失的同时,也出现了 一些新的功能,物流就是其中成长很快的一项重要功能。

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成分,流通主要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背离问题,从流通的内容上看,流通包括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流)、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等两个部分,在商流和物流的同时产生各种信息流。

物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运输、保管、搬运、包装、库存、加工和管理等许多活动,从流通过程上看,物流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 流、消费者物流、回收物流等类型。物流是需要发生费用的,物流成本是流通成本的主要部分之一,对物流成本问题的关心在近30 年里日益提高。削减物流成本被看成是“第三种利润”。

物流成本问题过去之所以不受重视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物流的从属性。一般认为物流是从属于商流的,企业比较重视销售额的增加,只要销售额上 去了,物流成本就被忽视了。第二,把握物流成本存在困难。物流成本广泛地分散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物流成本是很困难的,现行的会计科目 也没有表现物流成本。第三,经济增长的客观环境。通常而言,物流成本的上升与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有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扩 大,物流成本的消化能力较强。

现在,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型企业都非常重视物流问题,千方百计降低物流成本。为了从流通系统的总体上把握物流成本,流通企业必须将物流与商流独立开来, 从而发现被隐埋的物流成本,从商流和物流不同的方面探索利润核算的有效渠道。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不反映物流成本,因此改革会计准则是必要的。通产省 1992 年为了促进物流现代化发表了《物流成本计算活用手册》。

三、物流方式的创新:商业后勤

随着消费者对市场影响能力的增强,物流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单纯的“物的移动”已经远远不够了。泡沫经济破灭后,消费者非常重视“价值感”,所谓价 值感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价值进行评价比较,只购买符合自己价值预期的商品和服务。重视价值感说明消费者购买行为更趋向理智,不以表面的形态和价格为购 买依据,而是追求效用性和实效性。在消费者价值观变化的影响下,消费者对商品特性和价格信息十分关心,对购买行为予以必要控制,根据生活需要和个人喜好比 较和选择商品。消费者的“价值”是精神范畴,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传统的日本流通市场上,厂家掌握着商品企画、开发等方面的主导权,这种以生产者为主导的方式被称为“生产者起点型”流通,相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 方式被称为“消费者起点型”流通。在消费者主导型流通模式下,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必须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以适当的时间、地点、数量和品种提供商品,这就对 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模式下,物流主要解决大量配送问题,强调物流效率,但是在新模式下,物流转变为少量、频繁、适时和个别配送,物流方式必须适 应这种新的要求。

在传统的观念下,物流是由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的削减也只能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很难从整个流通系统上探索物流成本降低的途径。在商品流通的上下游的 各个环节都要发生物流成本,某一个环节最佳的物流不等于整个流通系统都是最佳的,同样,某一家企业保持最低物流成本未必使顾客获得最低的物流成本,因此物 流改革必须从“部分最适”转变为“全体最适”。

按照全体最适的思想,商业后勤的概念逐步提出来了。后勤原是军事术语,是指为前线提供军火、粮草的兵站,它意味着向前方提供粮食、弹药等军需品的后方 支援系统。如果将满足消费者需求视为前线,那么零售、批发、配送、生产等各环节都有一个相互支援的问题,如果能够对整个过程实行全面管理,满足顾客需求的 能力和水平会大大增强,后勤这一概念逐步渗透到流通领域。

美国产业界最早使用后勤管理这一概念大致是在50 年代,日本从80 年代开始在一些专家之中使用,现在则广泛使用在物流领域。后勤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将物流看作企业战略之一,换言之,在后勤管理下,销售额的增加不是唯一的最 终目标,最终目标是提高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通系统的利益。

为了实现后勤管理的目标,必须构建制造——配送——销售相互分工的体制。从商品流通过程上看,生产、配送、销售企业之间具有上下游的垂直关系,他们构成了供应链,从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上看,目前最有影响的就是QR 和ECR。

QR 的含义是指“迅速的对应”,是美国服装业于80 年代开发成功的。当时,美国服装业遇到廉价品大量进口和库存风险扩大等问题,为了实现国产品的低价格化和迅速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了QR 系统。90 年代以后,加工食品和日用品等行业借鉴QR 的成功经验,开发了ECR 系统,该系统的含义是“有效的消费者对应”,与QR 具有相似性。

QR 和ECR 均是由加盟企业构成的对等关系,不容许企业之间在成本方面相互退让和转嫁,各企业之间合理地分担成本,确保适当利润的实现。日本政府大力提倡这两种系统,在大型企业的主导下,开发QR 和ECR系统的工作正在不断推进。

在商业后勤管理中一个引人关注的方式就是在美国出现的“第三方物流”(3PL),这是一种从事管理咨询和系统设计的物流企业提出的新型经营业态,代表 着今后物流发展的新趋向。3PL 是指物流企业接受业主的委托,一揽子处理业主物流业务的服务方式,其业务范围包括帮助补充商品、运营物流中心、店铺物流支持、以及国际复合物流等许多领 域。3PL 在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在欧美迅速发展,日本于1997 年4 月由内阁会议颁布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把3PL 看成是促进市场活力的新的服务形态。

四、批发企业对物流功能的争夺及改善对策


日本物流改革近年来主要是按照商业后勤管理理论来推进的。在60 年代,日本的物流功能被部分批发企业所吸收,因此,批发企业与物流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近年来,随着物流功能地位的提高,一些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对部分 批发功能产生了兴趣,其中在物流上与批发商争夺的趋势日益明显,批发商传统的物流市场逐渐被争夺。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日化品厂家花王与零售商伊藤洋华堂之间 为了介入批发功能,共同开发了一套信息系统,成效不凡。两家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掌握了物流主导权,排挤了批发商。

花王很早就意识到信息化对物流系统改革的意义。特别是在60 年代开发的“贩社制度”是物流改革的重要契机。在该制度下,花王成立了专门的销售公司,肩负物流等方面的批发功能。但是,当时由于POS 等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信息收集等方面还要依赖于批发商的发货状况,这些信息一般只反映市场需求,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花王准备全面增加批发功能。花王建立 销售公司目的是稳定商品供应和维持价格水平,贩社制度构建了以生产厂家为主导的流通体系。

伊藤洋华堂在零星配送等方面率先实施了物流改革,其中“窗口批发制度”是最具代表性的物流系统。该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店铺商品补充的效率性,根据地区的 不同建立数家按照商品划分的窗口批发商,将店铺商品供应业务委托给窗口批发商。通过这种办法使本企业介入了原来批发商具有的批发功能,掌握了流通主导权。 窗口批发商制度于1976 年出现在伊藤洋华堂下属的方便商店“7—11”中,成功以后在企业全面推广。

伊藤洋华堂委托花王系统物流公司(花王的物流子公司),对日用品实行一揽子物流。花王系统物流公司根据商品品种实行总量采购,然后由配送中心向各商店配送。这种办法于1997 年6 月在神奈川地区率先尝试,现已扩大到千叶、琦玉、东京等地区。

花王与伊藤洋华堂的例子表明,在流通重组的过程中,生产厂家与零售商纷纷看好物流功能,分割了不少传统的批发商的功能,建立了渠道更短的流通路线,这种产销联结型的流通系统将批发商排除在外。

批发商面对新的情况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批发商在物流等环节比其他业种更有经验和特长,在与厂家和零售商的交易活动中也积累不少知识,特别是在 泡沫经济时期,由于人力不足和地价上升,物流成本大幅度提高,批发商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在成本管理和物流设施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不少批发 商面对激烈的挑战,大胆改革,力求探索新的物流方式,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大型批发企业菱食。

菱食大力推进信息化步伐,建立了“多频度小批量物流”体系,加强了对零售商有利的物流支持能力。近年来,菱食以超市为对象,努力发展“一揽子物流 ”。由于市场需求向零星、分散和个性化方向发展,零售商对多频率少批量物流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商品的分装、整理需花费更多的成本,为了适应新的要求,菱 食为从事配送业务的营业所配置了支援系统RDC,该系统能够实现作业的集中化和各作业的简单化。RDC 是一种包含一定地区的分包加工流通中心,1990 年在冈山成立第一家,现在全国已建立了7 个,计划今后继续增加。RDC 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地区分零售商定货量的大小,如果达不到规模批量则将配送任务分配给适当的配送营业所,然后由配送营业所进行小额配送。

通过RDC 的建立,菱食从许多零售店获得了定单,取得了不俗的业绩。1997 年菱食接受食品超市委托建立了三个专用配送中心(SDC),进一步发展了一揽子物流服务,SDC针对每一家商店进行分包作业,统一进行库存和配送管理。目 前,菱食的RDC 已从日用品扩展到其它商品领域,确保了批发商的物流地位,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显著的特色。
0
标签: 物流 企业 日本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日本物流企业佐川急便采购7200辆中国小型纯电动汽车

2021-04-27 18:07
72162

江西:对重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展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业务

2024-05-16 14:50
96345

惠金保理公司扶持小微物流企业创佳绩

2023-03-03 14:06
49064

央行等三部门:鼓励交通物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

2023-02-20 16:10
55763

丰网、安能、中通、百世等物流企业相继发布时效延误告客户书

2022-12-19 15:23
29047

京东物流标普CSA评级得分居全球物流企业前列

2022-12-07 14:04
1509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