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经济企稳奠定大宗商品市场向好基础

陈克新 | 2017-08-01 10:33 3763

来源:上海证券报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企稳态势确立,由此奠定大宗商品市场向好基础。大宗商品市场向好主要表现为市场价格同比大幅上涨、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企稳态势确立,由此奠定大宗商品市场向好基础。大宗商品市场向好主要表现为市场价格同比大幅上涨、行业利润明显增加、企业积极增产,而在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成为股市“龙头”。展望年内市场形势,内外需求稳定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因原料成本大幅提高,乐观情绪引导,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将保持升温态势,但由于相关风险涌动,未来市场行情或呈宽幅震荡。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L型企稳态势已经确立。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国经济(GDP)增长6.9%,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同比增长6.9%。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以达到6.7%,或者更高一些。从环比来看,今年二季度全国GDP增长1.7%,延续了2016年以来各个季度的环比回升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机构亦纷纷调高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预测中国经济将增长6.7%。2017年中国实现6.7%,或者更高一点儿的经济增速,势必高出或者与2016年经济增速持平,而且各季度经济环比持续增长,这就表明持续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将告一段落,基本确立了企稳回升态势。


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中,2017年前6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同期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19.6.%,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创近年来半年度最高增速。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5%,提速17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5.7%,提速30个百分点。


虽然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然高于2016年全年8.1%的增长水平,而且环比增长0.7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1%,比1-5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长8.5%,比去年同期提速2.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与高新技术投资增速也都有加快。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提振了市场信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处于50荣枯线上方。“财新”6月PMI指数为50.4,也强于市场预期。两大PMI分项指数中,产出指数、新订单指数、出口指数普遍扬升,显示内外需逐步向好,制造业增长后劲充足。



总体来看,受到宏观经济企稳与市场信心增强推动,今年上半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继续升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确保了全国大宗商品需求的稳定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国矿石、石油、金属、橡胶、大豆等重要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在5%以上,其中粗钢表观消费同比增幅超过8%,并且带动铁矿石、焦煤、焦炭、废钢的冶炼原料消费普遍较大幅度增长。


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致使上半年全国库存消化能力明显高于往年。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两项库存指数来看,2017年6月份中国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6.3%,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6%,都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企业存量处于偏低水平。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调研部数据,2017年5月,全国20个城市5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总量连续3个月下降,其中螺纹钢库存量332万吨,环比下降27.5%,已经接近3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由此可见,尽管在高价格的刺激之下,全国螺纹钢产量逐月攀升,目前接近60万吨的日产水平,但依然落后于需求增长,所以才会出现库存量的逐月下降。全国重要原材料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并且继续下降,这就表明,今年以来的大宗商品新增资源量(同期国内产量加进口量),基本上都进入了消费,因此也促进了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


虽然当前铁矿石、煤炭显性库存量(港口库存)出现增长,其中铁矿石港口库存达到了1.4亿吨,但这是前期偏低库存水平的修复增长,对于国内8亿多吨的粗钢年产量而言,也就是一个月的需求量,并不算是很多,不必过于担忧。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港口铁矿石显性库存增加的同时,相关生产企业及贸易商的隐性库存却在下降,甚至向零库存靠拢。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旬,全国港口煤炭库存有所增加,其中秦皇岛港口和曹妃甸港口煤炭库存量分别为580万吨和304万吨,分别增加了5.5万吨和6万吨,但沿海6大电厂的煤炭库存却有较多下降。其中,国电的煤炭可用库存量降至19天,大唐的煤炭可用库存量降至12天,上电的煤炭可用库存量降至仅8天。这种局面难以承受市场风吹草动,孕育着很大市场阶段性短缺风险。


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继续旺盛,还可以从全国铁路货运量较大幅度增加获得验证。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12.03亿吨,同比增长14.70%。其中,5月份完成2.41亿吨,同比增长13%,实现连续第10个月正增长。不仅如此,能够反映大宗商品消费活动的装载机销售亦强劲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至5月全国装载机累计销量同比增长约26.06%,其中5月份销售量同比增长69.50%,连续8个月来持续升温。上述两大重要指标趋向活跃,反映了实体经济增强和大宗商品消费增加。

二是大宗商品进口规模很大


国内需求旺盛,由此拉动大宗商品进口较大数量规模。据海关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砂5.39亿吨,同比增长9.3%;进口原油2.12亿吨,增长13.8%;进口煤炭13326万吨,增长23.5%,进口大豆4481万吨,增长14.2%;进口天然气3109万吨,增长15.9%;进口铜223万吨,减少18.4%。重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较大,显示了全球大宗商品中国需求因素依然强劲,也因此成为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支撑因素。受其影响,今年6月巴西铁矿石出口量同比增16.4%,平均出口价从去年6月的37.3美元/吨(FOB)涨至40.4美元/吨(FOB)。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大幅增长,再次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对于国际市场原油行情也是一个有力支撑,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国原油产量增加的冲击。

三是市场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


今年上半年,全国大宗商品价格同比继续较大幅度扬升。权威机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6月,全国大宗商品综合价格指数为118.28点,比去年同期上涨16.9%。6月份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同比涨多降少。其中,钢铁类、有色类、能源类、矿产类、食糖类分别上涨45.8%、24.7%、24.3%、23.6%和18.4%;有四大类商品下降,牲畜类、油料油脂类、农产品类、橡胶类分别下降16.9%、4.3%、2.3%和0.3%。


大宗商品价格同比继续上涨的同时,价格环比却出现回落。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在今年2月份达到高点后,连续4个月持续回落,6月份价格指数比2月降7.9%。重要大宗商品价格中,与年初相比,6月份,除农产品类、有色类分别上涨2.6%和0.7%外,其余七大类商品均下降,橡胶类、矿产类、牲畜类、油料油脂类分别下降44.1%、18%、12.2%和11.9%,能源类、食糖类、钢铁类分别下降11%、0.7%和0.2%。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主要因素还是在于价格本身,随着价格的大幅回升,一些较高成本产能相继有利可图,致使供应增多,由此产生很大价格压力,比如动摇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减产协议。


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同比继续上涨,奠定了整体物价稳定扬升的基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1.4%。

四是行业利润明显增加


销售价格大幅上涨,致使大宗商品相关行业利润水平迅速提高。据统计,2017年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7%,比上年同期加快16.3个百分点。主要大宗商品行业中,煤炭、钢铁、有色等由上年同期亏损转为持续性盈利大幅增长,由此成为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推手。另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已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净利润5353.2亿元,同比增长18.6%。


央企各月效益均保持两位数增长,6月当月实现利润1596.7亿元,为单月利润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倍,一些钢材品种吨钢利润达到千元之多,钢铁行业再次成为“暴利”行业。大宗商品行业实现利润明显增加,也鼓舞了相关股市板块,“煤飞色舞”等相关股市板块行情创下新高,吸引大量购买资金,成为股市行情“龙头”。

五是相关企业积极增产


有需求就会有生产,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致使行业盈利水平提高,也刺激企业积极增产。据统计,2017年1至6月累计,重要大宗商品中,全国粗钢产量41975万吨,同比增长4 6%;10种有色金属产量2760万吨,同比增长7.2%;此外全国原煤产量也同比增长9.1%。



之所以预计下半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依然向好,除了宏观经济企稳、市场信心增强等因素在下半年继续存在以外,还在于一些新的动力。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下半年将进入投资品消费高峰


2017年6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中,建筑业企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1.4%,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4%和67.6%,环比分别提高1.3和1.8个百分点,表明下半年建筑市场需求较强,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活跃。另一方面,为了对冲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冲击,地方政府纷纷集中开工交通、民生等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近万亿元,致使基本建设投资进入下半场,势必拉动下半年投资品与大宗商品需求。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重型卡车、挖掘机与装载机等销量强劲增长,同比涨幅都在5成以上,尤其是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连续10个月都在40%以上。按照半年左右的滞后期测算,挖坑之后将逐步进入水泥浇筑(或钢结构)与设备安装等高峰,势必加大单位投资中的投资品消耗强度,从而拉动下半年矿石、能源、化工等初级产品消费量的更多增长。受其推动,预计全年重要大宗商品表观消费增速在5%以上,其中粗钢、高品位铁矿石等表观消费增幅超过8%,原油与大豆的表观消费亦不会低于6%。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品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今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按照相关部门部署,在2016年压减过剩产能的基础上,2017年要再压减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钢铁产能再压减5000万吨左右,而且要将“地条钢”产能在今年上半年彻底清除。此外,电解铝等有色金属产能也要求压减。截至2017年5月底,全国已退出的煤炭产能9700万吨左右,钢铁过剩产能压减任务已完成80%。


不仅如此,2017年内还将严格环保执法,亦会对于一些落后产能释放产生很大抑制。以上几个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由此涉及数量巨大的国内实际供应,其中仅钢材供应量就接近亿吨。尤其是“地条钢”产能的彻底取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一下子少掉数千万、上亿吨的钢材供应量,而且是最低价格的供应量,这就使得市场供求关系获得很大改善。

三是企业成本有较多增加


许多大宗商品都是互为成本,而且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普遍在三成以上,有些还达到70%。因此,中国矿石、油气、煤炭、橡胶等最为基础的原材料进口价格的提高,势必推高国内一些大宗商品的生产成本。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2.7%。其中,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55%,原油上涨47.9%,大豆上涨18%,天然气上涨10%,成品油上涨35.6%,铜上涨29.5%,煤炭上涨130.1%。此外,2017年铁路运费优惠政策取消和公路运输治超引发物流成本较多增加;而近期资金供应紧张也使其融资成本明显上升。所有这些,无疑都会增加国内大宗商品成本,构筑价格坚挺基础。


供求关系好转、成本增加与信心增强等诸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将使得下半年全国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在相对高位运行。即便下半年石油、铁矿石等价格有所回落,亦不会淹没前段时期涨幅,全年大宗商品平均价格依然高出上年水平,尤其是比2016年一季度价格低点强劲扬升。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其实是对前期过高价位的暂时性调整,并不表明价格的下降趋势。相反,因为去产能、严格环保等因素推动,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还有可能出现新的上涨。比如近期动力煤、钢铁、锌等有色金属等货紧价扬,就表明了这一点。



大宗商品市场向好的情绪,受四大“乐观猜想”的影响。


首先是“雄安新区”建设所体现的中国城市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取得了很大进展,据统计,到2016年末,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4%。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现阶段中国仍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远没有达到已完成的阶段。


为此需要在既有大城市之外的合适地点,打造新的、足够规模的都市空间,以承接经济产业与人口的区域性集聚。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由此可以预计,因为中国城市化趋势推动,今后还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城市新区”,打造数十个新的百万以上人口都市,借此实现数亿农村人口进城,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实现各地区平衡发展。


而更多大城市的涌现,又打造出世界级别城市群及城市群的互联互通,激发巨量基础设施投资。最近,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有关人士表示,大湾区需要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稳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应 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扩大网络容量等,由此将激发万亿级基建投资,这就使得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增添巨大潜力,即未来巨大规模的钢铁、有色金属、矿石、煤炭、石油、橡胶等大宗商品需求,尤其是建筑材料相关产品需求。


其次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了未来投资品出口的巨大空间。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存在巨大产能过剩,致使相关企业效益低下,相关国家经济低迷,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千百万人为贫穷所困;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又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很多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老化,供应能力不足,急需更新改造与新的建设,这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经济的最大不平衡。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借此庞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全球化,因此受到世界各国普遍欢迎。前不久,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些建设投资项目的推出与落实,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增添了新动力。据有关资料,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6.2%;对沿线43个国家的新增非金直接投资为29.5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14.4%;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27.7亿美元,占同期新签合同总额的51.8%。


“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是搞好国内的互联互通。最近全国油气管网建设蓝图公布。按照其要求,到2020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到16.9万公里,到2025年将达到24万公里,分别比2015年增长5成以上和1倍多。这项巨大建设投资,加上齐头并进的全国交通网路建设、通讯网路建设等,并与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相关网路建设对接,对于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


第三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威胁,美联储一度实施极度货币宽松政策。近段时间以来,美联储极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其重要标志就是美联储停止债务购买、多次加息以及即将“缩表”。今年上半年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加息。美联储加息的前提条件是美国经济增长,实现较为充分就业,以及通胀率好转。因此,在不严重误判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则意味着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回暖。


第四是欧盟或履行中国加入WTO第15条条约义务。本来,按照中国加入WTO第15条约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5年(2016年)之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将停止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使用“替代国”作法,但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此食言,致使中国商品出口环境未能得到相应改善。前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条约义务。默克尔这番表态意义重大。一旦取消“替代国”作法,欧盟就很难再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就等于在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商品出口“高税联盟”当中撕开了一个口子,由此相应增强中国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产生对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积极影响,最终刺激国内制造业产能释放,增加大宗商品需求。


在2017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升温的同时,四大“乐观猜想”的涌现,亦会提供未来大宗商品需求巨大增长空间,致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国因素更为强劲,绝对不会出现所谓减量发展。在其推动之下,预计未来中国原油、天然气、矿石、有色金属、大豆、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还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5成以上,比如今后中国粗钢未来中国年度粗钢消费峰值(含出口)将超过10亿吨,甚至达到12亿吨,高品位铁矿石的进口数量峰值有可能达到15亿吨,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大豆等进口量都会继续增长。对此,不可因为暂时性回落而轻言已到峰值,或者是什么“弧顶区”回落。



市场风险总是伴随着市场升温,并且随同市场升温而逐步积累。换言之,大宗商品市场越是升温,所积累的市场风险亦越大。因此,面对上半年市场的继续升温,大宗商品市场的参与者们,也要警惕未来市场风险。初步分析,这种风险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爆发。


1
 相关企业开足马力增产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到价格大幅上涨刺激,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相关企业开始积极增产。据有关资料,力拓等世界矿业巨头铁矿石产量与出口量。石油生产方面,虽然欧佩克与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一度达成减产协议,但其执行不太理想,美国的油气产量借此大幅增加。尽管高压去产能,中国钢铁产量却增速持续提高。据市场监测,截至6月初全国百家中小钢企高炉开工率再度接近90%,这已经是满负荷生产。


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产量因为价格上涨刺激而大幅增产,最终逆转供求关系,压迫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国际投行巴克莱发布报告预计,铁矿石吨价将回落至50-60美元区域。据彭博社报道,俄罗斯认为年内石油价格可能跌至每桶40美元,并且明后两年都会在这一价位附近徘徊。澳大利亚央行以及一些采矿企业也警告,市场供求平衡将会因为全球新开启的供应能力而被打破,从而拖累矿产品价格下跌。应该说,这是下半年大宗商品市场的最大风险。


2
 房地产投资形势逆转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普遍收紧房地产,尤其是收紧居民住房销售政策。预计今后全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进而制约房地产投资增长。受其影响,相应的大宗商品需求势必受到冲击。如果房地产市场降温超出预期,下半年内全国房地产投资出现大幅下降,该领域金属、施工机械、能源等消费迅速冷却,也会产生大宗商品市场风险。


3
 投机资本反向“做空”


前期与大宗商品市场升温,投机资本乘势买进做多功不可没。由于人气扬升,市场补充库存与囤积库存行为较多增加,也助长了市场升温,并且产生一定的看涨预期“溢价”。而伴随着上述市场风险的不断积累,大宗商品市场阶段性看空氛围逐步浓厚,投资资本亦开始转变操作方向,随时准备或者已经反向“做空”。一旦投资资本开始大规模打压市场行情,前期累积库存尤其是投机性囤积库存势必集中涌向市场,由此产生现货价格的很大压力,所谓“过山车”行情再次演绎。这是最需要防范的市场风险。


由此可见,伴随着市场升温,年内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巨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引起市场参与者高度关注。


(作者陈克新 系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8
标签: 商品 市场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