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重磅解码“模范自治区”

2017-07-13 11:57 3092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王一彪 陈沸宇 孔祥武 黄福特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今天,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整版通讯”的高规格、大篇幅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王一彪  陈沸宇  孔祥武  黄福特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今天,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整版通讯”的高规格、大篇幅,对自治区七十周年给予重磅关注。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特稿《内蒙古 骏马奔腾七十载》,以精炼的文字,从探路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经济民生、治理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回顾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驰骋了70个春秋,内蒙古这匹骏马交出了一张崭新的名片和靓丽的成绩单。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就被周恩来誉为“模范自治区”。这块金字招牌如何能够保持永放光彩?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版刊发的长篇通讯《解码“模范自治区”——听亲历者讲述内蒙古七十年》,通过九个人的故事告诉你答案。

 


  把最差的草场留给自己、至今仍在放牧的开国少将之子,零下30多度搞建设、吃饭上面一层土的包钢人,即便只有一个观众照样演出的乌兰牧骑演员,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让风沙欺负死的陕西媳妇,领养28个南方孤儿、照顾他们吃喝拉撒睡的蒙古族未婚少女……他们的故事,见证内蒙古70年的沧桑。


开国少将之子至今在放牧


  94岁高龄的云曙碧是第一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长女。她17岁就奔赴延安,上大青山打过游击,下土默川闹过革命,解放后曾担任哲里木盟盟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后任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


  “当今世界,由于民族问题困扰,一些国家不得安宁。我们中国早在70年前,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解决了这个问题。”云曙碧表示。


  民族区域自治,没有先例可循。“啥事都得做在最前头。”62岁的廷•巴特尔对记者说。



  巴特尔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文革”后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1974年,巴特尔高中毕业,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现在说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那时嘎查的蒙古包可不是白的,都是黑的。为什么?点煤油灯、煮饭烧火长年累月熏黑的。”


  不过,巴特尔很快就喜欢上了牧区生活。1975年,巴特尔担任生产队副队长,两年后,当队长。1981年底,他和嘎查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结婚,有了自己的蒙古包。


  巴特尔和妻子只生了一个女孩,就做了节育手术。“按政策当然可以再生,生了,怎么理直气壮地去要求别人,尤其是汉族村民计划生育?当时那可是‘天下第一难’!


  后来,推行草畜双承包,巴特尔最后一个领牲畜,剩下的非老即弱,分到的草场也最差,“除了碱就是白沙,风一吹,草场就白沙弥漫。”看到巴特尔分到的牲畜和操场,妻子抱着孩子哭了。


  “哭什么,事在人为。”巴特尔在村里第一个搞起了草场围栏,划区轮牧,他的牧场得以休养生息,水草丰美起来。接下来,巴特尔又第一个“减羊增牛”,尝到甜头后,他动员村民“只养牛不养羊”。


  “10年后家家住上砖瓦房,20年后户户开上小汽车。”这是巴特尔1993年当选村支书时的诺言。“现在看,我没有食言,都还提前实现了目标。”他黝黑透亮的脸上写着满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巴特尔是这样,“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牛玉儒是这样,提前三年从正厅级岗位退休、已在戈壁滩上栽下3500亩梭梭林的苏和也是这样……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执政骨干,始终和草原各族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


援建包钢的外地工人饭碗上面一层全是沙土


  1958年,鞍钢一声令下,张国忠带着妻子来到了包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先后动员7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落户内蒙古,支援边疆建设。张国忠正是这7万分之一。


  一甲子后,90岁的张国忠面对记者,仍对当时走出包头东河火车站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昏黄的天空,不时扑脸的黄沙,远处低矮的平房,狭窄的马路,以及寥寥无几的行人,“与我生活过的沈阳、鞍山相比,简直天壤之别,用一片荒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1954年,来自五湖四海的8万多名创业者,汇聚北疆戈壁,援建包钢。张国忠被派往白云鄂博,为建设中的高炉筹备矿石。在白云鄂博时的劳动场景,张国忠终生难忘:零下30多度,狂风暴雪刮得人睁不开眼,豆大沙粒抽打在脸上钻心的疼,工人们穿着白茬皮袄,皮帽子上扣着柳条安全帽,呼天喊地的劳动号子响彻云霄;夜晚,一起挤在帐篷里,挤在干打垒的土坯房里;端起饭碗,上面一层是刮进的沙土,嚼在嘴里嘎吱嘎吱地咯牙……


  1959年9月26日,包钢1号高炉首次出铁,终结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1984年,包钢第一次上缴利润过亿元,此后包钢规模节节攀升。如今的包钢集团,确立了以稀土为重心的发展战略转型。包钢在发展,张国忠在成长。1981年走上包钢领导岗位,翌年,被冶金部任命为包钢经理。


  包钢的发展历程,堪称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内蒙古已形成六大优势产业——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以上。而且,结构在优化,“黑色”在淡化,与2011年相比,原煤开采选洗业、黑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下降7.2个、1.3个百分点。


“即便只有一个观众,我们照样演出”


  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催生了乌兰牧骑。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最早举起了乌兰牧骑的旗帜。82岁的伊兰是1957年建队时的队员、第二任队长,她司职独舞兼报幕员,“乌兰牧骑要求演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我们建队时9个队员,每个人都有几把刷子,能拉能弹,能唱能跳。”


  1辆胶轮马车,3匹马,两块幕布,3盏煤气灯,5件乐器,4套服装,这几乎就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全部家当。


  “队员分散住在牧民蒙古包里,遇见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割草、放牧、剪羊毛、接羊羔,这些活我都干过。”伊兰说,我们还根据当时参加劳动的体会,排演了《接羔舞》《打草舞》等来自牧民生活的舞蹈,“不少牧民能歌善舞,有时也主动到舞台上和我们同台演出。”



  “乌兰牧骑有句口号:不漏掉一个蒙古包。即便只有一个观众,我们照样演出。”伊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有时赶路几个小时看不到一个人,好不容易看到个牧羊人,他给我们招手,我们就停下来,跳支舞,唱首歌。”


  以一首《雕花的马鞍》成名的歌唱家那顺,14岁就加入了乌兰牧骑,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长。


  “有一年我们到锡林郭勒盟,在离盟里30公里的地方,准备给两个相距不远的蒙古包演出。不巧的是,一个蒙古包里的夫妻外出放牧,孩子住校,另一个蒙古包就一位年过古稀的老额吉,演还是不演?我们没有丝毫犹豫,30多位演员一丝不苟地演,从演出开始到结束,老额吉都激动得眼含泪花。”那顺说,自治区75支乌兰牧骑,每支都能讲一串类似的故事。


  乌兰牧骑成立以来,《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艺术精品广为流传,牧兰、拉苏荣、金花、德德玛等艺术家群星闪烁。70年来,乌兰牧骑不仅是内蒙古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也成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坚强阵地。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1985年正月,19岁的殷玉珍被父亲从陕西靖边县,嫁到十几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村。


  那是个什么样的家啊?殷玉珍一看就傻眼了:其实就是个埋在毛乌素沙漠半截的“地窨子”,两个人在里面都转不开身。晚上风沙一起,第二天一早必须上房铲沙,不然房子就被埋了。


  这日子怎么过?殷玉珍连续多天不吃不喝,几次寻死。父亲来了,看到的是几个月前壮实的女儿瘦成了皮包骨。


  父亲去世后,还有母亲和弟弟需要照顾。殷玉珍告诉白万祥:“我想通了,这辈子只干一件事:种树治沙!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卖掉家中仅有的一只三条腿的羊,换来600棵树苗;打发丈夫外出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树苗;把孩子拴在炕上,夫妻俩去种树……


  “毛乌素沙漠那时的风沙,刮起来瘆人,从冬天直到来年5月黄沙还在肆虐,栽树成活率连10%都不到。”屡败屡战,殷玉珍摸索出了植树治沙的办法:先压风障,再种灌木,挡风固沙,蓄水保墑。



  从没有一株树到植树60余万株,从浩瀚黄沙到7万亩绿海:“黄龙”锁住了!


  “别看树不会要吃要喝,同样需要照顾。孩子要上小学时,附近又没学校,如果我带着孩子走,就没人照顾树。树离开我活不了,只好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上学。”殷玉珍说,当大儿子18岁离开她去呼和浩特上大学时,才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心情,“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骨肉?”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殷玉珍们不向命运低头,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继续“双减少”。近些年,内蒙古草原增绿明显,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2016年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4%,较201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最好水平。


  不仅农牧区在增绿,城市同样在增绿。


  包头的黄金地段,有片“万亩草原”——“赛汗塔拉”。“这块占地8479亩的草原,在1955年版的包头城市规划中,就被定为绿地。”91岁的王璲是包头城市规划设计的亲历者。


  包头城在长高长大,但从未蚕食这一绿地。不仅如此,今年3月,包头市委决定,对草原西侧的建筑整体拆迁,增加绿地2800亩,赛汗塔拉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亩城中草原”。


  “我刚到包头时,全城只有43盏路灯、63株行道树,当时市领导跟我说,烟囱比树多,全民植树。”王璲说。年年岁岁持续不断造林绿化,造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公园绿地遍布这座塞外之城。

“没有我的蒙古族父母,哪有我这条命”


  1960年,都贵玛刚初中毕业,就被挑中去呼和浩特接孤儿。后来,她才知道:他们接的是“国家的孩子”。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得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有许多孤儿因缺乏食品,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向中央表示:由内蒙古安排牧民收养这些孤儿。内蒙古先后收养的3000多名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都贵玛说,接回后,先住在四子王旗里的一个幼儿园,“5个月后我就带着28个孩子回到了公社。刚开始,照顾他们吃喝拉撒睡、换尿布等我都不会,只能一步一步地学。


  当时28个孩子中,最大的5岁,最小的不到1岁。“我们住在公社提供的一个大蒙古包里,晚上我睡中间,旁边都是孩子,很多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只能坐着看孩子。”喂奶、喂饭、起居,都贵玛不分昼夜地照料他们。


  都贵玛(右)和她曾抚养过的扎拉嘎木在翻看老照片


  冬季来了,28个孩子一个个被牧民登记领养走,都贵玛和孩子们难舍难分,经历了28次依依惜别。孩子们长大后,成为草原新一代的建设者,他们经常来到都贵玛膝前,给额吉说说知心话。


  孟根其其格居住在离都贵玛不远的另一个小区,从长相到家居布置,如果没人介绍,你不会想到这位小学教师是曾经的上海孤儿,“我名字的意思是‘银花’,我现在就是蒙古族,蒙古话比汉话流利得多,丈夫也是蒙古族,没有我的蒙古族父母,哪有我这条命。


  “国家的孩子”的传奇在草原激荡,苏尼特右旗“汉奶奶”的故事又在耳边回响。


  身着蒙古族服饰的81岁汉族老人王爱莲,和两位蒙古族同胞结下了终生缘分:先是收留了从通辽前来打工的蒙古族女孩吴曙光,认作干女儿,给她介绍对象,将她从自己家中嫁了出去;后是把6岁要到县城上学的小蒙领到了家里生活至今,现在小蒙在读高一。


  小蒙父亲沙拉说:“小蒙在额吉家里生活了十来年,除了寒暑假回家看看,其余时间都是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教他做人,让他好好学习。在城里,我们没有亲人,额吉就是我最亲的人,我们是一家人。”


  “没有民族团结,哪有国家的兴旺发达?各民族只有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在采访过程中,无论记者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云曙碧老人都要回到民族团结上,而且她的语气是那样坚定有力,神情是那样凝重严肃。


3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