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资管业务迎来新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张末冬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张末冬
2017年是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监管文件密集发布,资管产品统一监管制度有望出台,监管政策从“去管制”周期向“强管制”过渡,从鼓励创新向注重防范风险转变。
在6月17日召开的“2017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与会嘉宾就监管新政对资管业务的影响及应对展开探讨。与会嘉宾认为,资管行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变化,都将有可能倒逼业务向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型。而如何在监管新政和MPA考核下走出银行大资管业务的新路,考验着银行创新力和竞争力。
严监管有必要性
对于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董事长梅世云强调,大部分是对前期政策的梳理和强调落实以及加强现场检查,而这些内容可以说是金融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国外成熟的基本经验或常规做法。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银行在资管业务的运营中也确有经营风险。“从这点出发,我觉得政策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两个词,一个是规范,一个是发展。”梅世云表示。
与会嘉宾认为,当前理财业务的确存在诸如隐形担保或者刚性兑付以及一些银行管理的资产和底层资产分不清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监管对银行相关业务的实际影响已经产生。青岛农商银行副行长李春雷在讨论中提到,非保本理财纳入MPA考核、银监会入驻银行现场检查、管理层出台各项政策规范券商和保险公司的资管业务发展,间接会影响现阶段银行某些业务的发展进度,但必须强调的是,监管组合拳打破了既有的发展模式,重构了银行的盈利模式,迫使中小银行业务由过多依赖于委外模式向自主投资模式转化,从而提高了银行的业务质量。
关注市场反馈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理财业务体量已将近114万亿元,应该说,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平衡市场风险和行业发展,与会嘉宾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监管提出建议。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强调,监管与市场的博弈一直都存在,监管者把握节奏至关重要。“风险和问题的积累不是一天形成的,监管想把问题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过程中还要防范一些新的风险。”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还谈到当下正在实施的营改增对资管行业的影响。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上资管产品种类很多,造成征税难度大;纳税的主体在不同文件中也有冲突,需要界定;重复征税的问题也应被重视。
李迅雷建议,“一行三会”对监管的尺度、纳税的范围,要有统一的界定,同时克服分业监管可能带来的漏洞。
与会专家们还指出,“一刀切”的方式并不可取。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举例表示,如果完全否认通道业务,恐怕与现有法律、制度规定是矛盾的。监管套利的出现说到底还是监管出现了一些政策上的不一致,所以统一监管规则是当下首要任务。
银行的主动变革
除了监管审慎之外,嘉宾也强调,金融机构应当主动弥补短板。梅世云表示,金融行业要回归本源,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外界普遍认为,严监管对此前业务扩张迅速的中小银行影响最大。作为从业者,李春雷认为,农商行在理财业务方面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三个外”——第一个“外”是表外业务,第二个“外”是委外,绝大多数农商行理财会采取委外的方式进行管理,第三个“外”是两头在外,负债端由公司部、零售部、直销银行或者他行代销来募集资金,自己不能掌控。
鉴于上述特点,李春雷表示,首先,未来要平衡资产端、负债端各方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享的闭环发展机制。其次,建立一个有效的内控机制,做好风险预案、压力测试。最后,还要借助一些能够提高理财操作效率的辅助工具开展业务,比如像理财科技系统这类的先进科技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