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孟刚:“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2017-05-18 10:434662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反映了中国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内容为系统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战略机遇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引子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反映了中国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内容为系统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战略机遇,特别是和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深化合作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职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好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推进有管理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金融机构布局和大宗商品等的人民币计价结算,以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的交易和储备职能,完善人民币清算结算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逐步实现在境外流通,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作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过程。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提出人民币国际化。2000年左右,大批学术界人士开始呼吁人民币国际化。2003年和2004年,我国陆续为香港和澳门地区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2009年,我国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逐步解除了跨境贸易中的人民币使用限制。2011年,我国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先后允许境内机构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到境内开展直接投资。之后,人民币跨境使用快速发展,在跨境贸易和投资、外汇交易、国际支付、国际债券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路径角度而言,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国际化是货币职能逐步发展的过程,会遵循一个基本路径: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本币结算(货币计价和结算功能跨境化)→境外持有和交易本币(货币投资功能跨境化)→境外持有者参与本币金融市场(货币资本项目深度开放)→境外持有和储备本币资产(货币储备功能国际化)。

 

从本质上讲,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是所有者相互之间达成的约定或承诺,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在全球化背景下,货币国际化主要是指法定货币在不同货币区之间基于契约精神形成的相互可自由兑换的程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为政权服务并受制于权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任何主权国家政权的建立、昌盛、衰弱乃至垮台往往伴随着其法定货币的发行流通、购买力逐步走强、逐步弱化乃至废除并淡出历史舞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该货币所对应的主权政体的政治经济综合实力、货币稳定程度和金融市场成熟程度等。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综合实力的巨大质变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是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经具有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实力。二是人民币币值稳定,享有较高的国际信誉。三是中国的银行系统已经大体上建立健全。四是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五是中国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作为保障。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SWIFT)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人民币是全球第3大贸易货币、第5大外汇交易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按照国际收支统计,人民币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从跨境贸易和投资角度分析,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5.23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4.12万亿元。2016年,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业务2.46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1.06万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4万亿元。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第五种加入SDR的货币。这是国际社会对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的高度认可。以SDR货币篮子组成为例,人民币比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位列第三,美元比重为41.73%,欧元30.93%,日元8.33%,英镑8.09%。现阶段,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依然是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虽然短期内无法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实质性作用,但是却能很好地提升人民币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呈现了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我国全球GDP排名第二以及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尚不相匹配。人民币贸易计价则更是大幅低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元在本国贸易中的使用程度。毋庸置疑,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替代理论

 

1969年3月,美国经济学家卡鲁潘·切提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文章“On Measuring the Nearness of Near Money”,首次提出了货币替代的思想。货币替代,通常是指在开放经济和货币可自由兑换条件下,多种货币的持有者根据自己对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以及资产最大化组合等的综合需求,在不同币种之间进行置换,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货币资产组合,从而产生宏观上各种货币资产结构与总量发生变化的经济现象。

 

根据货币替代理论,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规模和制度。宏观经济因素是指宏观环境引起持有外币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引发货币替换,如本外币真实收益率差异、汇率因素、通货膨胀率、政治经济风险等。规模因素是指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驱动下,贸易方的外币总量会随着国际贸易额增长而增加,如国民收入水平、财富水平、国际贸易规模等。制度因素是指各国因经济制度和汇率制度等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差异,如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外汇市场交易成本、市场因素等。“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一个从宏观经济、规模和制度等几个层面全面系统推进的过程。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同期的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也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最优货币区,通常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经常性交换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和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形成最优货币区需要具备若干条件。一是生产要素流动性。二是经济开放度。三是金融市场一体化。四是产品多样化。五是经济周期同步性。六是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七是工资、价格的灵活性。八是贸易结构的相似性。九是政策一体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已经成为了硬通货,在边境贸易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资和贸易的进一步深化、各国政府政策的统一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最优货币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努力方向。

 

(三)三元悖论理论

 

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首次提出了“三元悖论”原则。该原则认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等三大政策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在三元悖论的分析框架下,经济学家认为,实施资本管制和有限汇率浮动的发展中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更加稳定;实施浮动汇率政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最差。汇率政策的选择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就中国而言,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加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无疑是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佳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推进方式必须要在汇率制度稳妥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以市场供给为基础实现人民币汇率完全浮动汇率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有系统完善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体系提供整体上的保障。根据三元悖论原则,与规模庞大的国际热钱相比,一国外汇储备再巨大也是十分短缺的,一旦全球热钱对该国货币形成强有力的贬值预期,甚至耗尽外汇储备也可能难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性。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境外热钱的冲击,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原有宏观政策搭配难度凸显。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在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之间要有重点选择和过渡过程,即实现资本有管理的可流动以及汇率在基本稳定基础上保持弹性化。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战略机遇

 

中国是国际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占比非常大,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推动力。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并国际化后,该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必然会相应增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国政府顺应时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等重大举措,引导中资企业有序加快开展国际产业转移和合作。考虑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资本的雄厚实力,“一带一路”建设从规模、速度、力度和成效而言,都会是改变世界经济史的历史性事件,必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带一路”建设标志着以新兴大国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经济新引擎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历史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机遇。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带一路”首次写入党的重大决定。2014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建设“一带一路”规划。2015年3月,中国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应当重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五通”内容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一)资金融通有助于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能深化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领域的金融合作,加强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还能够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拓宽人民币的计价、储备功能,实现人民币的双向良性流通渠道,更可以加快推进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亚洲货币稳定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最终形成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合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或单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和信贷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同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拓了良好的局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9822亿元人民币,建立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从事人民币业务提供服务。

 

(二)设施联通有助于激发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

 

设施联通就是加强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路、铁路、港口物流、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将同沿线国家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沿线国家所在区域为重点,逐步形成连接亚非欧以及大洋洲等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大化便利。2016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基建工程合同额 1260.3 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同比增长9.7%。截至2016年底,中国充分发挥了在基础设施及相关领域建设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电力、通信等互联互通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跨境陆路光缆、国际海缆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且经济效应难以在短期内体现,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美元和欧元等难以担当这个角色。中国有大量的建材等优质产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解决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缺口问题,进而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宏伟目标。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激发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需求。

 

(三)贸易畅通有助于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近30亿,贸易领域市场规模和合作潜力独一无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总体保持贸易顺差状态,正在积极和沿线国家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力争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的循环速度和质量。就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选择因素而言,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种货币的使用成本。因此,贸易畅通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是非常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贸易畅通对人民币国际化深化程度的贡献巨大。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947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5.7%,较201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服务进出口总额1222亿美元,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5874.8亿美元,达到近年来的高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显著提高了本地区的贸易合作水平,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内的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还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巨大合作空间。

 


(四)政策沟通有助于提供人民币国际化的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先后出访多个沿线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议、亚非领导人会议等,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晤,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截至2016年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50份“一带一路”共建合作协议,涵盖了互联互通、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合作领域,强调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合作。政策沟通使得中国能够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打造区域经济融合体,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扎实基础。中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高层互访的推动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夯实传统合作领域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政治互信,深入拓展新的合作空间,特别是深化发展了银行、金融、货币等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必要的政策条件。

 

(五)民心相通有助于营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氛围

 

国相交在于民之亲。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与有关国家在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等领域达成广泛共识,为民间友好交往提供了便利和机遇。2016年1月,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说,“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做“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进展的前提,是必须夯实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对沿线国家的企业和个人都有很大益处。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认可,就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被广泛使用,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进而形成货币惯性,乃至实现货币替代。从历史规律看,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也是该国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民心相通,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眼光,是立足长远、持久发力的英明决策,也为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贸易合作

 

1.贸易领域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占比已经达到22.3%。但是,和我国全球贸易大国地位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计价尚属起步阶段,大幅低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在本国跨境贸易中的本币结算计价使用程度。从历史角度分析,跨境贸易领域人民币的计价结算主要受到如下制约:一是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起步阶段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多是依靠境外贸易伙伴,因此长期在全球分工价值链体系中处于下游,定价权较弱,推动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的实力积累有个过程;二是国际贸易往来中存在货币惯性,贸易伙伴的货币替代选择需要时间;三是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配套不齐全,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需要;四是企业使用人民币的便利性不够。

 

2.“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将有效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

 

古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托,贸易畅通既是古丝绸之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和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依存度必将不断深化,为贸易领域人民币计价结算创造出巨大需求,人民币将由周边化扩展至区域化、国际化,进而形成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人民币投资与贸易圈”。以大宗商品和跨境电商为例。中国是大宗商品贸易大国,大宗商品贸易的计价结算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因此,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将可能率先在“一带一路”贸易领域实现规模性重大突破。跨境电商则可以通过人民币和美元双计价机制,产生货币替代效应,为贸易领域人民币计价结算奠定扎实基础,是具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方式。此外,在中国政府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人民币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也必将随之跟进甚至超前创新,以满足贸易领域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需求。

 

(二)投资合作

 

1.投资领域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猛。特别是在2011年我国推出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之后,由于企业使用人民币具有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和拓宽融资渠道等优势,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是,跨境投资领域人民币的使用依然存在较为突出的制约:一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条件尚不具备,对外投资必须要加强监管,增强规范性。资本项目开放得太快会出现负面问题。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对跨境资金流动特别是美元的外汇储备产生了一定冲击。二是我国企业和目的地国使用人民币的便利性不够,人民币双向流动不顺畅。三是人民币有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协调,防止套利套汇。四是投资目的地国政经状况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

 

2.“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将产生巨大的人民币资本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契合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能源开发等方面对资本、产能、技术的巨大需求。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项下对外输出,并可以在经常项目项下通过跨境贸易形成回流目前,我国的双向直接投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已经带动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初具规模。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5.23万亿元,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则非常快,达到了4.62万亿元,占比46.9%。人民币国际化是从贸易结算开始的,但是可以预测到,资本项目开放未来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流动不可能完全封闭,或多或少存在域外因素的干扰。完全的资本项目放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11个子项目分类都必须全部可兑换。我国通过资本项目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定要稳步推进并审慎监管,秉承有管理的可兑换态度,应当坚持在合理范围内统筹把握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三)金融合作

 

1.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深化必然伴随着金融合作的深化。金融合作将降低企业的货币使用成本,为企业避险提供金融产品,便利企业的投资和贸易行为,能够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加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从金融合作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有如下制约:一是中资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不能覆盖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人民币投资和贸易的便利性不够。二是需要加强货币互换创新力度,大力推动外汇储备货币合作。三是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争议依然存在。四是人民币清算结算系统不够完善,金融货币基础设施薄弱。五是人民币在各国际金融中心尚不能占据市场交易的主导地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还有很大空间,人民币走出去和流回来的渠道不够畅通。

 

2.“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在服务企业贸易和投资“走出去”方面,我国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始有序运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推进银政企合作,支持了大批贸易和投融资合作重大项目,积极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人民币清算方面,截至2015年末,人民币清算安排已经基本覆盖了各大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定了人民币清算行。在货币互换方面,为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截至2015年末,我国已经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规模超过3.3万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人民币交易方面,截至2016年12月,为了满足相关经济主体降低汇兑成本的需要,便利贸易投资结算,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授权银行间外汇市场可以开展人民币与20多种货币进行直接交易。在储备货币方面,2017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官网更新了最新一期“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季度数据,首次单独列出人民币持有情况,将极大促进各国在外汇储备配置过程中接受人民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衡量指标

 

1.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国际上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通常会依据货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按照IMF的统计要求,各国政府将本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排在前列的货币报送IMF,并由IMF公布这一指标。中国人民银行会定期公布跨境人民币收付统计数据和境外机构及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统计数据。我国研究机构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比较权威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RII)。RII立足于国际货币职能,强调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计价与交易功能,旨在客观评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使用程度。RII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国际计价支付功能与国际储备功能两大类,即将价值尺度功能与支付手段功能合二为一统称为计价支付功能,计价支付功能又主要关注贸易与金融两大方面,因此贸易计价、金融计价与官方外汇储备功能并行,所占权重均为1/3。使用RII既可以跟踪全球范围内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人民币份额的发展动态,还可以比较方便地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进行横向比较。

 

2.“一带一路”人民币汇率指数

 

2015年12月,中国银行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人民币汇率指数(BOC OBOR RMB Index,BOC OBORR,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成为首个跟踪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汇率变动的综合性指数。与以美元为主的汇率指数不同,BOC OBORR关注人民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币值的整体变动趋势,在路透、彭博、新华08等专业终端实时报价,并定期发布专业分析报告,为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为企业及时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汇率市场变动趋势提供依据,帮助企业采取风险对冲措施,做好保值避险操作,降低汇率风险,避免非经营性亏损。BOC OBORR关注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的情况有三大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直接结算和交易;二是有利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三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度和使用度

 

五、“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建议

 

(一)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人民币国际化顶层设计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长期战略,要有定力,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全球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实现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既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内容,又是顺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当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盘考虑,做好顶层设计,持之以恒,不断优化。要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完善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以企业为主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为贸易、投资和支付提供便利,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二)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从美元与欧元、日元的国际货币之争的历史经验看,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维护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未来价格的信心,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在对外开放初期,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较为单一,主要为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和机制日趋复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人民币和沿线国家货币实现直接可兑换,必然面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问题。当前,要充分利用好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和“一带一路”人民币汇率指数等综合性指数,跟踪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反映人民币对沿线国家货币币值的整体变动趋势,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弹性。

 

(三)稳步推进有管理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按照IMF的划分标准,资本项目账户下细分为7大类11项40个子项。最新评估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已经实现完全可兑换的项目有10项,占四分之一,部分可兑换是27个,完全不能兑换的仅有3个。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局局长陆磊建议采取七大方面改革措施:一是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有序开放;二是继续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OFII)类型;三是待条件成熟时取消OFII资格和额度审批;四是推动境内外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五是稳妥研究推进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对接和合作;六是继续大力推进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七是将资本项目可兑换纳入法治框架。历史经验表明,我国坚持有管理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利于减少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出我国的冲击,有利于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为了强化人民币的投资交易和价值储备职能,人民币资本项目必然要逐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可兑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防范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风险传递,不能盲目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必须坚持有管理的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四)加快金融机构布局,便利人民币投资和贸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不少国家没有我国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人民币和该国货币必须要通过美元和欧元等实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兑换,交易成本高,汇率风险大,货币依赖性强,企业在投资和贸易活动中即使有人民币需求,也由于非常不便利而不得不选择美元或者欧元等。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型中资银行,能够提供跨境清算、结算、中间业务、投融资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在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快我国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的合理布局,服务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金融需求,突出以人民币国际化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为企业投资和贸易提供更便利化的人民币金融服务。

 


(五)推行大宗商品和跨境电商的人民币计价结算

 

在大宗商品领域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不仅有利于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还可以加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应当加强和沿线国家以人民币为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开展大宗商品合作,并大力推进境内原油期货人民币计价结算,加快铁矿石等人民币计价商品合约的国际化交易,为石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交易提供必要的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支持。此外,跨境电商可以通过人民币和外汇的双计价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并促使消费者形成货币依赖。我国应当充分发挥在跨境电商领域已经取得的先发经验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和商品需求强烈的特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及人民币计价结算机制,在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六)以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的投资和外汇储备职能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了货币互换,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经过多年的实践,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掘,不仅可以防止美元等货币的汇率变动风险,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加快实现人民币的投资和储备职能。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大多数是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多少数量的货币,但是这个交易不是一定会发生,且有很多国家限制只在政府采购等领域使用。为了更好地通过货币互换提高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用,建议应当和沿线国家协商扩大货币互换的适用范围,同时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等市场化途径,启动人民币和沿线国家货币的直接交易兑换,使得人民币的使用更便利化,切实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七)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清算结算体系

 

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尽快培育人民币全球金融市场,我国应当加强和沿线国家央行之间的沟通合作,加快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等金融货币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范围和规模,健全人民币登记、托管和交易制度,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功能,将人民币交易系统的报价、成交、清算以及交易信息发布等功能延伸到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逐步形成支持多币种清算的人民币全球化支付体系。应当借鉴美国的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HIPS),以商业化运营模式,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IPS),并通过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CNAPS)进行最终清算,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全面监控人民币境内外交易,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完善的金融货币基础设施保障。

 

(八)构建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是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等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国际金融市场,最大的特色是国际化、自由化和流动性强,国际货币交易基本不受货币发行国和市场所在地的法规和税制限制。在国内人民币资本项目有条件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目前,香港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是中国境外企业获得人民币资金,进行人民币投资的主要场所。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应当构建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加快新加坡、伦敦和“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扩大境外人民币市场容量,通过不同离岸金融市场分散人民币交易风险,创新人民币金融产品和相关衍生产品,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提高人民币使用的便利性,增强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有效监控离岸人民币(CNH)和在岸人民币(CNY)的双向流通渠道,防范各类国际金融风险传递,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者和各国央行把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可能性。

4
标签:一带 人民币 人物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2024第九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数字人民币,交易银行的新战场

2024-11-15 17:05
52484

国家外汇局:8月境外机构继续净增持境内债券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保持稳定

2024-09-19 13:44
143596

腾讯亮相2024服贸会展现数字人民币“跨境场景”拓展应用

2024-09-13 13:02
97801

跨境供应链平台易芽EasyYa完成1.5亿人民币融资

2024-08-28 13:12
117261

数字人民币使用风险提示书?

2024-08-23 15:14
124080

吉尔吉斯斯坦将人民币列入官方每日公布汇率货币名单

2024-08-22 13:33
11887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