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一带一路”软联通:打通文脉 共享价值

赵磊 | 2017-02-01 12:32 112554

作者:赵磊本文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作者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共青团中央“中国青

作者:赵磊

本文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作者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引子
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


“一带一路”是通心工程,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首先,“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文化通心。“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其中,“软联通”就是要重视语言、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从本质来看,人心相通是最高层次、最有意义的相通,但也是最难实现的相通。

  

语言是实现人心相通的基础。“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短期目标是交流、便利。要建立“一带一路”沿线语言的人才库,包括专家和翻译人员等。在国内,义乌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贸易的品牌城市,其中一个原因是义乌集聚了大量的阿语人才。贸易离不开便利,准确的翻译能够使“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通畅。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不通也是“痛点”,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有很多“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表示,由于语言问题而走了很多“冤枉路”。

  

“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中期目标是学习、进步。学习是交流的高级层次,即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要发现语言和文化之美。今天,中国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能源和市场,而是国际化思路和全球化视野。语言背后是习俗、传统,重视语言就是重视细节,就会切实关照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务实需求,从而倒逼中国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渐进性创新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知识产权等“软联通”要素,实现中国的突破性创新和跨越式进步。

  

“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长期目标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型崛起。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但国际社会的主流语言(通用语言)会从一个侧面展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度,就如同人民币国际化一样,汉语、中医药、中餐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也会逐渐“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用鲜活的语言、深刻的事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国际社会共同分享中国成长的红利。


其次,“一带一路”需要“受众本位”意识,不断夯实社会和民意基础。在海外调研时,笔者发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有外国朋友说:他们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但感觉中国的文化供给严重不足;甚至有中东欧国家负责经济的领导人,依然不清楚“一带一路”还包括文化、教育、旅游等内容,他们的认知就是“一带一路”=基建+物流+贸易+能源+投资,等等。可见,“一带一路”仍需加强外宣与文化交流力度。

  

在柬埔寨,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非常受欢迎,但语言与技能培训机构应先补足。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门槛。一般来说,孔子学院主要针对青年大学生、中国文化中心主要服务社会精英,但是如何解决普通民众对中文的广泛学习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应立即着手解决。柬埔寨的今天特别像38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柬埔寨,70%的人口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家白天下班之后,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夜校,主要学习语言,包括中文、韩语、英语、日语等,原因很简单,掌握一门语言对就业以及薪酬提升帮助很大。笔者在柬埔寨访问时,发现街道两边到处是韩语、英文、日语学校,而中文培训机构则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在丝路沿线国家多提供中文语言培训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

  

的确,“一带一路”有深厚的文化土壤。2016年9月,笔者赴波兰参加第26届东欧经济论坛,会议期间遇到一名吉尔吉斯斯坦议员,该议员认真地告诉与会代表:1、“一带一路”是伟大倡议;2、中亚国家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吸引外来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国家经济状况、社会稳定;3、吉尔吉斯斯坦及中亚国家全力支持“一带一路”。该议员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回民)协会主席,说着一口非常地道的陕西话,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吉尔吉斯斯坦有着7万多回民,是中亚回民最多的国家。东干人的先人多数是100多年前由陕甘地区迁徙到中亚的回民。中亚当地人称其为“东干”,就是从东岸(东方)来的。目前,中亚东干人有17万多人,主要分散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30多个聚居点,他们还保留着部分陕甘方言和传统习俗。可见,文化有多深厚,“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便有多深刻。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国人、全球6000万华人华侨对“一带一路”的热情,要让中国人的眼神中充满对文化的自信与灵动。


第三,“一带一路”要从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这一倡议蕴含的经济规律是,能源资源总是越挖越少,但文化资源则是越挖越多。未来,要持续加强“一带一路”软联通项目的落地。目前,“一带一路”项目大多数是重资产项目,如道路、桥梁、港口、隧道、园区、能源资源、工程基建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但风险也大。故此,特别需要一些能够发挥润滑剂和粘合剂作用的轻资产项目,如文化、教育、健康、旅游、标准、技术、资质、专业服务等。在教育方面,可尝试建立“一带一路大学”,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是全球青年精英在一起,而且要“行走”起来,如每个学期可以在全球知名高校轮流学习,核心作用是加强青年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互信的建立,归根到底,“一带一路”

  

对企业而言,企业的受欢迎不仅是令人惊叹的经济成就,更应是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企业本身就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主体:一方面,中国企业频频收购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在出售商品、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要引起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文化共鸣与文化共振。


对中国企业而言,不仅要重视经济红利,而且要重视文化红利,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的文化修为。例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财政出现困难,无法按期支付工程款,与其合作的外国企业纷纷停工或跑路。但是,华为、中信建设等中国企业坚定地按合同要求履约。不久,政府财政危机解除,中国企业不仅很快收到了工程款,并且获得了旅游区开发、电信合作、农业技术合作、教育合作等更多高附加值的项目,中国企业收获了尊重与信任。

  

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


软力量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其中,“文化条件”一语中的,“一带一路”不仅寻找商机、打通商脉,也在构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打通文脉、共享价值。总之,这一伟大倡议的魅力在于,要从过去500年西方国家主导的功能定位(商业属性),走向绵延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人文定位(人文属性),让文化的热度温暖冷冰冰的器物。


7
标签: 赵磊 一带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