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考量“以外促内”
这个春天,已连续几个月上演“自由落体式”下滑的外贸出口终于让人感到一丝暖意:3月我国进出口降幅双双收窄,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好转迹象。可以说,有关部门采取的保出口稳定,促进贸易活动的政策措施开始生效。
对于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来说,“以外需带动内需”的观点不无道理,但如果考虑到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和我国经济所处阶段,未来出口形势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更应保持一份警醒,全面理解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审慎考量对外贸易的效用。
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政府通过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加大货币互换力度等,为促进外贸回稳打出了一记记“重拳”。在国际金融危机渐次渗透至实体经济、外需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迅速调整贸易政策,为外贸企业及时“排忧解难”。这一切是必需的。我国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不仅是保增长、保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条件。出口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对其他两项的溢出效应非常大。贸易关系到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通过稳定外需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增强货币支付能力,也能增加投资机会。对外贸易还能扩大市场、深化分工、提高效率、促进增长、革新制度,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上,更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以外需带动内需”的逻辑出发,解决外贸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有助于克服多年来国内制度弊端和政策盲点。比如,不少贸易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难以受惠于信贷政策,中国的贸易融资政策也并不完善。借助于促进出口增长的契机,可以加快推进贸易融资政策的出台,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出口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资金担保方面的支持。
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是,在当前情况下,“以外需带动内需”并不意味着回归到前些年中国经济指望外部需求的模式上。全球贸易正经历再平衡过程,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与两年前已然不同,需求减少和贸易融资减少将导致贸易额进一步下降。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增加了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难度。
更需注意的是,假如中国这样的大国过分依赖外贸,一旦国际需求衰退,国内无法消化过剩产能就会导致出口企业倒闭,不利于长期发展。另外,如果再次出现顺差过大情况,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继续积聚,央行购汇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和形形色色的资产泡沫就难以消除。
从根本上说,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仍有赖于经济结构转型。因势利导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减少因外部需求缩减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应完善社保体系,保证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多转向内需,实现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