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对区块链:大银行担忧什么?
金融科技无疑是今年以来金融界最热门的词汇。一般认为,金融科技可分为大数据挖掘、区块链应用、智能投顾三大块。大数据挖掘已被广泛应用到企业和个人征信和风险控制领域,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故而银行纷纷跟进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刘涛
金融科技无疑是今年以来金融界最热门的词汇。一般认为,金融科技可分为大数据挖掘、区块链应用、智能投顾三大块。大数据挖掘已被广泛应用到企业和个人征信和风险控制领域,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故而银行纷纷跟进,或为之慷慨解囊。智能投顾理论上适用于一切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领域,包括银行资管、金融市场、私人银行等业务,但国内适合投资的资产标的(以ETF指数基金为代表)暂时数量有限,即便是券商都裹足不前,银行保持观望也在情理之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区块链,明明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球各大银行都在争先恐后地布局,但国内不少大型银行依然不为所动,反而是少数中小银行冲在创新最前沿。
从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务的应用来看,现有和潜在的突破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贸易结算和跨境支付。9月初,巴克莱银行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贸易交易,传统需要耗时7至10天的交易处理流程被缩短至不足4个小时;借助区块链技术,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渣打银行均实现了10秒内实时跨境支付;瑞士联合银行也在推进快速处理信用证的区块链技术研发。二是银团贷款。瑞士信贷银行正在测试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团贷款项目,以获得更快的贷款结算。三是小额信贷。联合国开发项目部已在相关领域实验。四是合同与项目管理。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计划于2017财年使用区块链技术来管理内部业务合同。美国道富银行则试图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五是票据结算。区块链可在票据的承兑、流转、托收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此外,外汇交易、贵金属交易、债券发行等银行业务也都是国际大银行积极拓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点领域。
眼下,全球大型银行都在以各种方式积极介入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一是加入区块链联盟。如著名的R3联盟集结了包括美国银行、花旗、汇丰、瑞士信贷银行等在内的全球40多家重要银行,共同致力于金融领域区块链的开发应用及制定全球清算一体化行业标准。与此同时,巴黎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也与欧洲清算银行、泛欧证券交易所等一道打造欧洲大陆的区块链清算系统。二是与专业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如Ripple公司凭借其分布式账本科技,已为多家国际知名银行提供了业务创新支持。三是一些大银行内部也在积极布局探索。瑞士联合银行、花旗、德意志、巴克莱等银行都已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
说国内银行对区块链应用毫不动心,显然不符合实际。微众银行与上海华瑞银行两家民营银行近日联合开发了一套区块链应用系统,用于“微粒贷”联合贷款的结算和清算业务。此外,国内相继出现的区块链联盟,成员中也不乏中小银行。如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CBRA)、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的发起单位中都有中小银行成员。平安集团和招商银行甚至还加入了国际上的R3联盟。更多银行的“心动”却未能转化为行动,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自始至终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股份制银行中,也仅有少数几家较为热衷。细加分析,无非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担心走错路。某大行前行长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我们对区块链的认识,有没有可能像前几年对互联网金融一样,再次陷入一种片面性误区,从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更多的、无谓的试错成本?”的确,对任何新生事物,谁也不敢打包票年初投入,年底就一定能产生显著效益。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在起步阶段不跟上,以后就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停留在二、三流。这些年来,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商领域收获的经验教训难道还少吗?
其次,担心技术难。国内不少大银行过于强调技术独立研发,还不太适应与外部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或加入技术联盟共同开发。走独立开发道路,意味着在区块链技术和相关人才方面要有充足储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迟滞了这些大银行进军区块链应用领域的步伐。
再次,担心投入大。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已习惯了“跟随战略”和“拿来主义”,形成了“大行照搬国外,小行照搬大行”的套路。在传统银行业务一统天下的年代,低门槛的模仿和借鉴的确“节约”了大量创新投入,但随着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门槛越来越高,照搬的难度已越来越大。现在不舍得投入,未来恐怕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去补课。
最后,担心与监管不同步。目前在“一行三会”中,除央行承认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并部署了力量研究数字货币外,其他监管部门的态度尚无明确的导向性,基本可理解为“不鼓励、不反对”,由此也导致不少习惯于等待政策信号明朗后再跟进的金融机构还在犹豫观望。
上述担心表明,我国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在心态上还没有真正走向商业化,市场响应速度还不够快。IBM预言,未来四年内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银行将大规模应用商业化区块链技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话不但适用于中小银行,也适用于大银行。(作者为江西银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