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贸区建设引领全省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产物。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对外开放,自贸区如何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其内在机理值得思考。
来源: 河南日报
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产物。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对外开放,自贸区如何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其内在机理值得思考。
自贸区本身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创新。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自贸区具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源自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主要是指极化区域所具备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我国自贸区试点作为一种国家战略部署,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优势以外,试点地区政府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等一系列制度红利,使得自贸区从落地起就成为所在区域的一极。自贸区可以通过政府号召资源的方式发挥极化效应,从而实现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迅速集聚。要素集聚进而带来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意味着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是自贸区极化效应的发生机制,也是自贸区初期发展的一般路径。
扩散效应。一般而言,通过极化效应从腹地经济大量吸纳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自贸区会迅速发展壮大并跨越极化效应发展阶段,进入扩散效应阶段。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体现在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区域,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形成对处于区位劣势的城市、区域的示范和辐射,对自贸区而言,这种要素的流动不仅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的流动,同时也包括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物流信息网络共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等,不仅限于国内的要素流动,更是面向全球的要素集聚和扩散。
自贸区能否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极化效应能否有效发挥,核心是制度创新。围绕促进开放、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创新都将是发挥极化效应、推进自贸区建设的重要途径。
河南自贸区在具体的推进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复制和推广上海、天津等自贸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落实自身建设方案和规划目标。其中,第一项工作中有大量的政策创新举措,而第二项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实现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样离不开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高度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是市场化管理的最佳典范,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清单范围过大问题。因此,河南自贸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改革的重点应围绕:一是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促进效率最大化;二是逐步缩小“负面清单”的范围。
扩散效应的功能在于辐射和示范,解决对外开放“走出去”的问题。河南自贸区建设定位中着重突出三个“现代”,分别是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紧抓三个“现代”定位,河南自贸区必将成为国际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配置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
现代立体交通体系重点在“立体”。即如何构建陆空连接、立体、多元、无缝的现代交通体系。对我省而言,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载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加上郑州航空港航空客货运输及郑欧班列的强势崛起,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基础架构基本成形,初步具备立体、多元化特征,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仍然是难点和瓶颈。因此,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前瞻布局,并对未来的需求导向进行合理的预见。
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在“现代”。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关注物流环节的整合,更加强调物流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对我省而言,如何实现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将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关键。对此,可借鉴美国孟菲斯发展经验,引进先进的物流公司总部入驻自贸区,帮助我省物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在“枢纽”。郑州是河南自贸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因此,要将郑州重点打造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平台。未来,结合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如何凸显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郑州、洛阳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其他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积极融入,形成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格局,将成为河南自贸区建设推进和引领开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