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浪潮下的银行转型
科技已以迅猛之势改变生活,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一基于大数据的FINTECH概念
数据是银行最有价值的资产,银行历来重视数据管理和应用,并致力于建立数据管控机制、数据标准、数据分析环境。一些银行保存了10年以上的银行交易数据和金融市场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应用于客户授信、评级、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模型,操作风险监控、预警,应用于盈利性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
但是,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大数据才能产生价值。与走在前沿的一些企业或单位相比,银行在数据的丰富性、获取渠道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大数据处理的技术、以及数据应用创新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距。
FINTECH概念正受到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热捧,即“金融科技”,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科技+金融”,也不是单纯的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而是改变了市场的模式、产品的形态,用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形态去改变市场格局,提升整个市场的效率。
它将从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到与银行业务形成互补性竞争,再到二者之间的合作愈发密切,完成以科技、互联网为工具重塑金融业的变革。
二FINTECH浪潮下银行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1、大数据集成与应用手段亟待提升。
首先,当前中国国内金融行业的数据尚未完全实现联网和共享,基础数据薄弱,开展大数据应用需要打破原有数据通道,重新架构新的数据平台。
虽然有银行开始关心自己数据资产的使用和变现,但仍不具有打通中国国内整个行业链条的能力。以征信数据为例,央行征信系统覆盖八亿人,其余五亿有经济能力的人并没有信贷和征信记录,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这一数据缺口,能够通过挖掘互联网行为大数据拉力进行弥补。这也将导致金融业竞争版图的重构。
其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有稳固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规范。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信息安全面对新的挑战。数据本身就是资产,数据量又以几何速度增长,特别涉及到金融领域的大数据已成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资产,作为生产和存储设备的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亟待加强,且需要有保护用户隐私数据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出台,尤其是金融行业需要形成明确的隐私保护规范。
最后,虚假数据容易引发金融市场风险。
由于当前大数据技术应用尚处在初期,金融业内缺乏对大数据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和监测手段,因此大数据的应用效果有待考察。一方面,引入的外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当前金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主要仍是面向结构化数据,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银行发掘数据的价值,提出质量不高的数据,但并不能百分百甄别出数据的真伪。一旦数据中混杂了虚假信息,可能导致错误的交易行为,从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的决策将存在判断错误、过于超前或滞后的风险。
2、FINTECH弥补银行短板,用户体验度更高。
根据欧洲前10名最具颠覆性的FINTECH公司可以看出,FINTECH涵盖了这些领域:网络借贷平台、智能投顾、众筹、医疗保险、区块链、个人理财以及虚拟货币等。相较于传统金融行业,FINTECH运营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它们无需成立庞大的分支网络机构,同时云计算技术给公司带来了灵活性,并且能够以低成本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甚至是,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商业模式无需获得银行牌照,因而避免了合规要求和监管审查,而这两者均消耗了传统银行大量资金;二是传统银行困难重重,表现在人力成本压力明显、全球低利率水平使银行净利差承压、运营成本持续在高位。科技创新的力量有可能颠覆传统的一切,数以万计的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FINTECH往往与“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更快的速度”、“更方便快捷的交易”等关键词相关,而银行的固有思维却严重缺乏IT概念,效率和用户体验度往往差强人意。
银行信息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亟待攻克几大难题:一是,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催生的新经济模式下,如何实现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的重构;二是,如何吸引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现有技术队伍观念转变、技术提升、科学转型;三是,如何管控好IT风险,确保业务连续性,保障客户、银行的信息和资金安全。
三银行开拓转型之路,主动融入生态圈
7月15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一件(征求意见稿)》,银监会要求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这无疑显示出国家和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速转型的决心。而金融的服务如何融入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圈,融入到公众的生活圈里,才是银行转型的根本目的。银行转型之路,几个方向或许值得探索。
1、协同创新,跨界合作。
移动互联、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处理技术,正在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和商业模式,对银行服务的时间、地点、场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行已不能像以前一样,在网点“守株待兔”坐等客户上门,唯有顺势应变,迅速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引导客户在线上进行操作,并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
与此同时,银行应协同创新,跨界合作,与客户共同创新金融产品,如参与客户尤其是集团客户金融链、供应链建设、大客户的交易平台建设中,参与到政府的智慧城市、便民服务(如社保、医保等系统)中,把金融服务渗透于社会服务的点点滴滴,提高金融服务频率和效率,巩固市场份额。
2、痛苦的蜕变和创新,推动技术转型。
银行技术转型的风险和挑战极大:一是银行现有技术团队更熟悉传统的商业技术,要掌握开源技术需要有个观念转变和学习的过程;二是开源技术支持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人才集中在较大的互联网公司,而他们一般不独立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针对银行业务特性的个别关键技术,尚无可靠的解决方案。对传统银行而言,系统复杂,涉及维度多,如果改造迁移成本将非常高,技术难度也很大。
但是,银行必须直面这个难题,寄望于一个持续的、渐进迁移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解决技术难题,大力引进关键性人才,迅速应用下一代IT科技能力和开发模式,并不断培养自身运用新一代技术的能力。这将是一条充满荆棘但又非常重要的前进道路。
3、顺势求变,把握区块链机遇。
区块链技术能安全地存储比特币交易或其他数据,信息不可伪造和篡改,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该项技术大大降低了现实经济的信任成本与会计成本,目前多家全球领先银行已开始布局,以抢占先发优势。
目前国外各大机构都看到了区块链技术未来对银行商业模式和逻辑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项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仍未被中国绝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所关注。对于该项技术的可拓展性,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
但我们仍然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将看到其迅猛发展,区块链被大规模使用的一天终会到来。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作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