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分迷恋“金融科技”
哪怕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革新,也需要理性看待“Fintech”被热捧之下的现实。
来源:融途网
摘要:哪怕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革新,也需要理性看待“Fintech”被热捧之下的现实。
最近金融科技(Fintech)特别火, Fintech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尽管和国内的概念“互联网金融”类似,在支付清算、融资借贷、基础设施大数据和投资管理等领域都涉及,但严格来说,金融科技也不过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
金融科技的漂洋过海引起了资本市场的竞相追逐,国内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将自己改称为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预见的是,金融科技未来一定会引起传统金融行业变革,也会促使互联网金融公司进行技术革新,然而依据国内的基础市场环境与变化,短期来看,“金融科技”最主要的还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做风控与平台管理。
但哪怕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革新,也需要理性看待“Fintech”被热捧之下的现实。
科技金融也在监管范畴内
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步入“合规”之年,监管政策越发严格。预计明年即将出台的《监管细则》也似乎让更多的网贷平台如履薄冰。
在这种资本处于观望,监管趋于严格的市场下,“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模糊会导致监管套利的风险存在。国内目前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但对金融科技这个新的界定尚无对应的准入要求。
将互联网金融公司改称为金融科技公司,以自身转型的客观诉求进行包装改造,似乎能以概念模糊绕开此前的监管条例?
日前,央行条法司副司长刘向民指出,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界限,对于复杂跨界业务要划清资金来源和去向,进行“穿透式”监管,不留套利空间。
虽然说监管机构很可能并不会分开监管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但金融科技企业多数也会经由互联网渠道开展金融业务。而但凡从事法定特许金融业务的,哪怕是尚无准入要求的缺门槛业务,也需要接受自律管理,向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备案。
高效风控仍然需要自律为前提
按范畴来讲,金融科技包含了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但其本质就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是风控。以数据为基础,利用创新技术通过高效来降低金融企业的成本、用数据提取用户有用信息进行征信评估,规避欺诈和信用风险是金融科技目前最让人推崇的两个实用想象。
尽管这种想象已经被很多家公司实现,但如何共享、整合行业内多方数据也是一种挑战。
依靠创新技术来对个人和企业信用级别进行鉴定的大数据方式推动了征信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从美国金融科技公司LendingClub创始人Laplanche被迫辞职的事件来看,在大数据和征信评估等方面过度迷信技术并不能完全保证风险控制的高水平。
LendingClub事件主要是在董事会发起的内部贷款调查中,有一笔2200万美元的贷款并不符合买家的要求,于是公司对贷款进行了回购。回购后该笔贷款又被出售给另一名客户,使得公司无法计算该笔贷款相关的收入,违反了信息披露的相关原则。尽管这个交易并没有对LendingClub造成多大的影响,但Laplanche还是为此被迫辞职。
创始人的引咎辞职突出体现了美国P2P网贷行业从业者的高度自律的同时,也表示LendingClub在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意味着,即便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技术让LendingClub在征信系统上分外出色,但也不能避免个人道德风险和内部流程失控造成的坏账情况。连LendingClub都如此,更何况个人征信市场才刚起步,连监管政策都还在完善的中国呢?
所以说,凭借创新技术去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从业者有着高度自律和自我管控。
资本追逐仍然踟蹰
“金融科技”被热捧之后,虽然海外创业公司的估值下降,资本趋冷,但国内资本市场都对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兴趣满满。盛大集团以LendingClub最大的股东身份重回公众视野,京东金融也入局美国的数据风控公司Zest Finance。
与此相对的是风投对本土金融创业项目的消极姿态。短期来看,金融科技概念的热浪会提升一定的市场信心,但也会促使行业洗牌加剧。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金融科技在未来一定会更好地服务普惠金融、大众金融和消费类金融。大数据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也会让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更为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