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库:别掉入投资中亚的陷阱

刘传武 |2016-05-25 17:15746

5月21——24日,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为6月即将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打前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走出去智库。


编者按|5月21——24日,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为6月即将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打前站。


自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以来,中亚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但不少企业对中亚的投资安全缺乏深刻认知,在实践中还是按照旧有的惯性思维进行投资合作。


走出去智库今天分享一篇文章,作者曾被派驻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经商处多年。有意投资中亚的企业有必要冷静读读这篇文章,掌握技巧,判断投资环境的安全度,认清陷阱,不贸然进入。


要点


1、中国企业两大弊病,第一,普遍对中亚市场不了解,第二按老路行事,通过“处好关系”开路。


2、合作初期,尤其是需要中国企业投资时,对方会列出种种好处;但当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到位后,容易从主动变为被动。企业需要具备非常明确的长期安全意识。


3、企业一方面可以积极参与有关援助项目,另一方面可积极开展项目前期挖掘和推进,获得政府支持,得到来自政府的投资安全保障。


正文


文/刘传武,曾任职于商务部欧洲司近20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中亚国家和市场成为热点,国内政、商各界代表团络绎不绝,项目纷纷落地,有虚有实。无数的企业抱着淘金的思想,跃跃欲试。


通过大量的接触,我发现中国企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普遍对中亚市场并不了解,二是按老路行事,即通过关系,干起来再说。没有一套依托调研、法律、政策、团队建立起来的长期安全体系,仅仅依靠与对方企业“处得挺好”来行事。


这种盲目的自信在大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也是大部分投资失败的根源所在。因此有必要谈一谈跟中亚合作的安全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型市场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也都适用。


我们必须承认,在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中,还是以失败者居多,尤其是合资企业。这里固然有一些国家的政局和腐败因素,但根据我对这些国家的了解,以及对企业失败案例的分析,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习惯方式:


急功近利,金钱和关系法则,并由此忽视前期调研,漠视依法经营,轻视团队建设,换句话说,没有建立一套基于长期投资的安全体系。


贸然进入中亚市场的危害性


1、 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大部分企业,通过中介,经人介绍,或在论坛、展会、商务考察等贸促活动中偶遇商机,急于抓住“商机”,抓紧赢利,在各方面的准备都不充足的情况下,便一脚踏出国门。出了问题要么找使馆(经商参处),要么找关系。这方面欧美企业的谨慎态度和长期理念值得学习。


事实上,很多企业由于对中亚市场整体贸易投资环境和机遇掌握不够,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失去很多机会,规模也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因为前期调研不足,信息闭塞,与别人的项目撞车。


2、 惯性思维导致“不走正道”。


很多企业提到“走出去”,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特别是认为某些国家政局不稳,腐败,更得靠“保护伞”求安全。在此情况下,对前期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和专业,法律手续上走近道,加急办理,从而留下隐患。


比如:中国企业在中亚投资中时有生产产品与原材料价格倒挂情况,还有仅靠某议员或部长夸下海口,保障从邻国进口原料就大举投资加工厂的现象,更有因为对当地环保要求认识不足,周边居民不满闹事,政府封厂封项目之事。


3、 仓促建立境外团队。


因为上文提到的“偶然性”因素,企业往往对翻译和现场管理人员饥不择食。翻译的流动性比较大,是很多老板十分头疼的问题,而在驻在国招聘的管理人员(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与企业之间更多的还是利益关系,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如一家企业在国外开展建筑项目,境外主要靠现场招聘的副总经理,前期获得丰厚利润。时间长了,现场副总开始不满老板当初给的条件,开始以公关为由不断支账,后来甚至伙同当地会计、律师并利用当地关系直接更换法人,导致老板损失惨重。


还有一种情况,中国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语言水平、沟通和交涉能力等,在与当地人的合作中处于下风。


五个指标判断投资环境安全度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从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指标:


第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化程度。


主要看其政策是否封闭,政权家族势力和行政对商业的干预程度,以及腐败猖獗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考量这个国家对外汇的管制程度,对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度等。


比如,一提到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国家,普遍看法是政局不稳、经济腐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吉的经济自由化程度很高,是独联体中第一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无外汇管制,市场进入门槛较低。


而有的国家至今相对封闭,办签证都困难;有的国家外汇管制没有放开,企业挣了钱拿不回来;还有的国家对外国人务工条件苛刻,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速度;等等。


另外,一些国家去俄化较严重,或与俄关系不好,官方不主张讲俄语,但英语水平又不行,因而沟通困难,有的甚至受民族主义倾向影响严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一国及其公民对外开放和包容程度,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会显现出不利的一面。


第二, 该国对中国人的态度。


原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时至今日,一些国家还会有这种情结,合作中会暴露出高和傲的态度;


有些国家是因为国内有大量的中国商户经营,人员素质低、市场竞争、伪劣产品等因素,对中国人的不友好;


有些国家会因为资源丰富,国民收入高,福利待遇好而自我感觉良好,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有些国家甚至抱着“仇富”的心理排斥中国人;


还有一些国家存在“中国威胁论”,并可能被当局反对派和西方势力利用。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随着中国人逐渐增多,人文环境就会每况愈下,从开始的主动打招呼,到反感中国人,政府收紧入境签证制度和其他针对外国人(灵活掌握对中国人)的管理,以至抢劫、殴打中国人,专门查抄中国企业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就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伙伴,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对这个国家是投资还是先做贸易,如果一定要投资,是否应该选择独资,等等。


第三, 双边关系及合作机制。


如今,中国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政治关系良好,合作机制完善,很多国家都是中国的受援国。这些国家普遍看重中国的大国地位,有意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


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国政府(国外以驻当地国家使馆及其经商参处为代表)的维权和交涉力度会比较大,当地政府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安全保障。但前提一定是,企业所做的事情是合法的。


另一方面,基于多双边良好关系,国家支持与这些国家发展经贸合作的政策,比如在双边援助、上海合作组织和丝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赠款、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成立了上合银联体和实业家委员会,建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欧亚基金、中俄、中哈投资基金等。


中国企业一方面可以积极参与有关援助项目,另一方面可积极开展项目前期挖掘和推进,获得中国和中亚国家政府的支持,既利用了政策,又一定程度获得了来自政府的投资安全保障。


第四, 国别市场潜力。


也就是投资收益安全因素,要考量到该国的人口、经济辐射性、对国际经济组织(WTO、自贸区、关税同盟等)的参与度。


第五, 成本。


要从劳动成本、水电气成本、税收等方面进行物价考量,这里就需要前期的调研报告。


谨防境外投资陷阱


企业在跨境投资时,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总结一下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陷阱”:


1、 关于“保护伞”。


这里是指当地的高官、家族势力、有实力的商人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把“保护伞”同时是把双刃剑。


在合作初期,尤其是需要中国企业投资时,对方会列出种种好处,项目初期各项手续的办理也会很顺利;但当合作进行到后期出现利益分歧或合作不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之前因此享受过的便利便会成为对方手中的把柄,从而对中方造成不利,打官司很难有结果。


还有一种情况,在当地找到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有实力,有关系,诚意也很大,前期交往中能成为挚友、兄弟,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出现问题。


因此,当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到位后,事实上,中国企业已经从主动变为被动,需要我们企业有非常明确的长期安全意识,不能只看当前。


2、 关于“中介机构”。


这些商务公司或个人熟悉当地环境,打着“引荐高层、拉关系”的旗号吸引企业。但这种中介机构的弊病就在于:急功近利。他们没有全面、长期安全投资的意识。


对他们来讲,利益是最重要的,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本次项目谈成,后续工作皆不在他们受理范围之内。


这种机构最终会把企业引向一条漠视法律、忽略前期调研及团队建设的错误道路,这是很危险的。


除此之外,这种中介机构的诚信“有限”。一旦合作不畅,中国企业很可能会被该机构利用当地熟悉势力所伤害。


3、 关于“投资信息”。


企业获取一项投资信息后,需要进行甄别。在投资前,一定要冷静,并且对信息做慎重的前期调研。


比如到一国考察,发现当地需要水泥厂,马上开干,不曾想还有不少企业也进行了考察,也想干,等大家都干起来,发现市场已经饱和,无利可图。


矿产领域的信息陷阱也比较多,有的是虚假信息,有的则是一条信息同时售给多家投资者,造成投资混乱。另外,还要深度调查项目或资产持有者的背景和资信情况,不可贪利冒进。


结合多年的外经贸工作和国际商务咨询实践,我为企业“走出去”概括出投资安全保障四要素:充分的前期调研,完善的法律手续,良好的政府支持和优秀的商务团队。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中国企业能做到这几点,“走出去”就是安全的,长期的,受欢迎而有尊严的,也才会加速向真正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转变。


1
标签:中亚 陷阱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银保监会: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

2023-04-08 10:58
84351

银保监会风险提示:非法贷款中介存在三大陷阱

2022-10-22 22:02
28420

外交部: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是“话语陷阱”

2022-07-15 14:30
23730

警惕“征信修复”陷阱 依法维护征信权益

2022-05-18 14:12
21801

欧洲(中亚)一重庆一东盟国际铁路班列累计超400列

2022-05-07 14:23
22660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元宇宙”“区块链”网络陷阱

2022-03-17 15:43
1721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