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观察】 新常态下,农信机构隐性不良贷款的症与策

2016-03-04 17:12 3682

2003年,自新一轮深化改革以来,农信机构通过“央行票据置换、贷款呆账核销、加大清收力度”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使其存量不良贷款大幅度下降,但


2003年,自新一轮深化改革以来,农信机构通过“央行票据置换、贷款呆账核销、加大清收力度”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使其存量不良贷款大幅度下降,但在经济下行等新常态下,农信机构隐性不良贷款数额很大,其中新增不良贷款占较高。面对经营中最突出的隐性不良贷款问题,笔者认为:农信机构应通过“专家会诊,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苦练健康操”“内服外敷,活血化瘀”等方式,有效缓解隐性不良贷款“病情”,并制定长效机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1

“旧伤复发,不通则痛”,求诊隐形不良贷款病情

(一)病情不容乐观,“追根溯源”诊脉隐形不良病象

随着国内经济整体状况不断持续下行,“新常态”推动了农信机构贷款领域潜在致病因素的发展,不断出现“肌体感染”,病情不容乐观。首当其冲的是隐性不良贷款,它是不良贷款的“前哨和暗桩”,是最容易被“侵染”的部位。导致农信机构隐性不良较快上升主要“病因”有:一是经济实体“营养不良”,新陈代谢缺少“补给品”。借款企业或个人的主营业务因实体经济放缓,导致收入减少,最直接地影响了第一还款来源,导致按期还息得不到有效保证。二是“病急乱投医”。借款人在明知本身“造血功能”不足的情况下,继续过度投资维护运行,部分投资人通过高成本的民间借贷维持运营,最终入不敷出导致资金链断裂,借款人逼迫“跑路”逃避债务。三是经济肌体出现“局部肿痛”。例如房地产消费市场低迷,交易量出现明显下降,导致房地产投资萎缩,致使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其结果直接转化为对银行借款利息拖欠,进而形成隐性不良贷款。四是部分借款人“先天不足”,企业素质偏低,“旧患”或者说“隐患”较多,在经济“退潮”下呈集中显露出来。五是本土工商企业“体弱多病”缺乏科学管理等原因,社团贷款比重较大,增加了贷款管理难度,致使企业已经出现经营风险也未能及时收集信息,未能第一时间予以防范。

(二)“不通则痛”,隐性不良贷款对农信机构的影响

经济“新常态”对实体经济个体的影响,最终会传导至农信机构的财务报表上面去。其对农信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经营管理和监管指标两大方面。

1.对经营的影响:一是实际利润大幅下降,存在拨备缺口。如隐性不良贷款全部入账后,农信机构存在拨备缺口,实际利润减少甚至为负数,对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冲击显而易见。二是股金分红能力下降,声誉可能受损。如隐性不良贷款全部入账后,资产质量及利润下降,分红能力受限,可能会引起股东对资本回报及对农信机构经营发展前景产生担忧。

2.对银监监管指标的影响:一是资本充足率指标。如果隐性不良贷款全部入账后,可能对农信机构产生监管指标不达标的危险情况。主要原因是农信机构不良贷款增加,存在拨备缺口,导致资本净额减少,因此资本充足率存在不达标风险的可能性大增。二是拨备覆盖率指标。如果隐性不良贷款全部入账后,其会大幅减少拨备覆盖率。三是不良资产率指标。四是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及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指标。如果隐性不良贷款全部入账后,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顺势高企,对银监指标造成较大威胁。

2

“专家会诊,望闻问切”,问症隐形不良贷款成因

“专家会诊”“望闻问切”综合诊断,找准隐性不良贷款病因。

农信机构应成立“专家组”,集中相关精、尖、专管理人员力量,有针对性的研讨“病因”。在认真分析农信机构隐性不良“症状”后,通过“望、闻、问、切”手段,对其“病因”进行全方位“透视”,为“对症下药”提供真实依据。

(一)“望”,即调查。通过组织专门人员,开展着实有效的实地调查,摸排隐性风险资产风险,了解借款人这一“病源”。通过调查,挖掘借款人本身存在的“隐病”。一是调查借款人提供信息是否真实,各种报表数据是否有效。二是调查借款人资信状况和社会知名度。三是调查借款人获得贷款真实借款用途。这些如果借款人是恶意作为,导致在初期形成隐性不良,病因诊断为“恶性”。四是借款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产品没有市场销路、没有竞争意识,企业也没有发展能力,给农信机构隐性不良埋下伏笔。五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隐性不良。由于农信机构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特性,面对的客户群体大部分为农民,经营种植、养殖占很大比重,各种自然灾害及疫情对生产经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加之没有配套的保险补救措施,也是这部分支农贷款形成大量的隐性不良贷款原因。

(二)闻,即科技诊测。通过信息科技手段、社会化的征信系统等,真实了解借款人拖欠正常利息的思想和行为因素。通过这些手段的使用,从侧面了解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发现借款人构成隐性不良的潜在风险。

(三)“问”,即问责。从内管管理方面找到最根本的答案。因为无论借款人如何信用不好,如何欺诈,但是如果“入口关”没有把握好,容易让一些“病毒”肆意侵袭,那么形成隐性不良就是必然的事情了。一是农信机构信贷人员考察不细,调查不实。特别是对借款人的人品考察。二是农信机构信贷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管理松懈。信贷人员发放贷款不重视第一还款来源,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有房子有地肯定损失不了;借款人在外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拖欠正常利息了也找不到借款人催收;农信机构信贷人员在放时就已存在潜在风险,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致使形成利息和分期本金拖欠;贷款到期只是催收,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致使错过还款最佳时机,造成损失等。三是素质不高,能力较低。部分农信机构信贷人员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对一些金融理论、企业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缺乏了解,不会看企业报表不知道法规,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大,出现了人情贷款、冒名贷款、垒大户贷款,都给贷款增加了风险。四是追求利益,盲目投放。部分农信机构为完成贷款收息指标、利润指标,贷款投放到风险性大的企业和个人经营的风险项目,最终遇到风险,导致形成隐性不良。

(四)“切”,制度执行。一是有规不遵,有章不循。有的农信机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调查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审批形同虚设,以致于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二是部分农信机构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执行审贷分离,权力过分集中,“搞一言堂”,都做老好人,有问题也不提出来。三是部分农信机构贷款过分集中于大户,或是某一种类贷款,致使风险相对集中,造成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影响整个信用社。四是部分农信机构不按制度规定执行,人情大于制度,出现了借款人或是抵、质押人和担保人非本人签字现象,一旦诉诸法律,难以胜诉,更有的信贷人员,小恩小惠造成违规放贷时有发生。

3

“内服外敷、对症下药”,治理隐形不良贷款问题

(一)甄别“真假”隐性,“因病制宜”施治有术

一是从“遵守合同义务”的角度,强调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按时付息”的义务条款。针对大额不良及隐性不良贷款,农信机构应从“合同”法律角度,以借款人未严格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按时支付利息的义务条款,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方式来催收隐性不良贷款。二是采取挽救态度,以“宽容”态度对待非恶意拖欠的借款人。目前经济状况下,农信机构部分贷款企业由于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大,以及整体房地产市场低迷而导致其第一还款不足,借款主体目前能持续经营且还款意愿较好。因此,农信机构应从现阶段整体经济环境及借款人真实经营状况、股东心态等角度出发,积极帮助借款人摆脱困难,达到共赢,才能确保“剔除假隐性”,终止假隐性不良向真隐性不良的发展。

(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构建检测、杀灭隐性病毒防御体系

一是加强风险防控,提高隐性不良贷款预警能力。认清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对受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加强监控,做好预案。同时有针对性地成立“信贷风险防控专责小组”,加强风险预警监测,建立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及时向上反映情况,一旦发现风险苗头,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建立隐性不良贷款日常监测,实施动态管理制度。实行每旬对隐性不良贷款进行动态监控分析,逐户认真摸清底子。每月汇总清收化解进度,逐笔了解、分析、指导、协助清收化解。三是一户一策,加强存量隐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首先落实责任清收。其次重点清收。对辖内重点风险客户实行“一户一策”重点清收,制定清收措施,分步落实清收计划。

(三)标本兼治,五位一体斩杀隐性不良余毒

农信机构对待隐性不良贷款问题,既要“打麻醉”,也要“治疗效”,必要时还要“做手术”,标本兼治有效解决隐性不良贷款“病情”。

1.强思想,明确清收隐性不良的原因。首先,隐性不良贷款本身带有隐性特点,即在五级分类中隐性不良是属于正常贷款范畴,让干部员工误认为目前农信机构面临的资产风险较小。但是,一旦快速转化,则会措手不及,限于被动。其次,让决策者对农信机构信贷资产的真实性缺乏全面了解,无法从管理者的角度判断信贷资产可能承在的风险,无法提出更进一步的整改措施。再次,在风险苗头阶段就采取措施,效果更好,杜绝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无法施治之症。

2.抓内控,落实网点班子团队的清收责任。首先,成立以网点负责人为组长、其他班子和信贷员为成员的隐形不良贷款清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不仅要制定考核办法和下达清收任务,并且和其他成员一样包片和分任务进行清收。将信贷人员清收业绩与薪酬挂钩,从而调动职工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3.严把关,明确清收隐性不良的具体手段。首先,把好入口关,贷款投放得好,形成隐形不良贷款就少。所以贷前调查是关键,确保客户信誉度良好。其次,把好贷时审查关,弥补贷前调查不足;最后,强化贷后检查,及时发现风险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4.建台账,坚持谁主管的片区就由谁来落实清收。首先,若是钉子户、赖账户,则采取全部清收人员进行集中清收,实行上门和跟踪清收,若还不能收回就采取依法清收。其次,充分利用当地村委会领导的威望,和贷款户亲戚朋友的口碑影响,给借款人施以周围社会人群的口碑压力,对贷款户心理造成撼动。

5.守底线,想方设法保持不新增隐形不良贷款。首先,工作中要及时清查、判定、预判可能会转化为隐性的贷款。仔细梳理欠款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情况,按照行业、产业、个人等类别逐户登记造册,认定贷款责任人,分类制订处置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加强政府部门特别是村干部密切配合,发挥其对贷款“三查”、不良清收的重要作用。(广东省怀集联社主任何文肇)

来源: 融银智信

6
标签: 农信 不良贷款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