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投稿】小侃:公司贷款何去何从

Kop火烧云 | 2016-03-03 16:01 657

引子一月份贷款天量增长又炸开了锅,在经济仍显低迷的情况下,1.9万亿的公司贷款增长看上去那么突兀(就算把票据那3千多亿剔掉,也有足足1.5万亿

引子

一月份贷款天量增长又炸开了锅,在经济仍显低迷的情况下,1.9万亿的公司贷款增长看上去那么突兀(就算把票据那3千多亿剔掉,也有足足1.5万亿,再创新高)。媒体对此的评价谈不上正面,以至于央行要在G20记者会上撇清说对一月的数字不作过分反应。


本文作者:Kop火烧云

感谢作者投稿


贷款增长不好的时候,一部分人会说银行惜贷,不支持实体经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部分人说直接融资市场发达挤压贷款空间,银行好日子结束。贷款增长好的时候,一部分人说资金用途存疑(如助推股市升温,现在大概很期待这一幕),助长产能过剩;另一部分人说银行坐地收钱,吃有市场保护的利差攫取利润。嘴长在别人身上,只是觉得贷款好心塞。又如,贷款价格高的时候,说银行侵占实体经济利润,阻碍经济增长;贷款价格低的时候,说银行经营能力差,活不过21世纪。


作为金融体系主动脉的银行,不知何时起成了口诛笔伐的重点对象。贷款骤增显然不全是正面信息,但到底有多大问题、有多少是银行的问题,不是看个数字就能得到结论的;而银行贷款对于经济金融的价值,也仍然还是正面为主。至少在二十年之内,若有一天银行贷款真如死水一般时,那经济八成是真塌了。


一、公司贷款为什么涨那么多


您要问为什么公司贷款涨那么多,理由可以列很长。往大了说,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建设持续推进、部委推动的重点工程上马带动相关行业加大投资,房地产温度不减继续吸金堆沙子;往小了说,企业上年度为了美化报表挤出的贷款年初要再借入,银行年初放贷款财务效益好刺激一线业务人员;再加上集团客户的资金统筹尚未落实,直接融资市场替代效应一季度不明显,准贷款产品风控收紧+拆桥拉直使贷款需求回归表内,企业日子难过更需要贷款支撑,新年临近企业筹钱发红包等等,都是贷款增长的动因。对了,还有人民币汇率走低、企业原本的外币资金需求(包括境内外两端)回归本币,以及贷存比取消监管释放信贷增量这两个宏观因素。每个理由都够一篇报道。


公司贷款作为充分竞争市场(说银行垄断的建议自己查词典并对比信煤电油)中的金融产品,其增减都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贷款如果大多投向没前景行业中的僵尸企业,继续砸向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不算哟,因为现在又把经济绑在了这剂延时发作的麻沸散上),或是借款人大多是低评级客户、壳公司、准金融公司,这是很值得担忧的。如果可以未卜先知,确知半年或者一年后的经济进一步下滑,则这一波贷款增长很可能会带来不少不良,该狠批;但就当前看,单纯因为贷款增长量高而遭受质疑有失偏颇,因为统计口径内的增长,或许只是整个资金供给的结构变化。


为什么公司贷款会涨这么多?首先,贷款是最简单直接的融资产品,说是绝大多数贷得起款的企业财务人员最爱并不为过——手续相对简便,流程规范,账务处理干净,没有额外后遗症。其次,价格相对合理,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没法上市圈钱的情况下找贷款还是划算的;当然,它比政府和大企业的债券付息率是要高些,但大企业在来不及直融的时候也乐意找贷款,因为有钱了可以提前还,比通过间接渠道拿来的钱用着方便。再次,对于中长期资金需求,贷款仍然是其他融资工具不容易替代的;股权类融资当然好使,有兴趣投资十年以上的外人不多吧?最后,其他融资工具到期了想续都没贷款便利,当然,僵尸企业尤其喜欢这一点。还有个不得不提的原因,大多数企业的财年是跟公历走的,年初投资需求自然也大些,三季度以后主动给贷款人家还不乐意要呢。建议那时候集体重温一季度报导。


公司贷款大量增长的隐患肯定是有的,因为经济基本面没有真正好转。对银行而言,愿意贷的人家不要,想要的银行不乐意给,给贷的不一定还得上…这个局面还未根本扭转。银行能做的,就是凭借自身对行业和企业的风险判断,对预期三五年内还不至于倒下去的行业和企业投放贷款,一方面搀扶经济,另一方面追求盈利——各种不让收费,挣钱的大头只能还是贷款。肯定还有一部分钱给到了不该给的企业中,有的是受到外部压力,有的是为了避免立即发生不良,也难保有关系贷款,改善这些既依赖银行内部完善,也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天量贷款增长,更像是一场多重因素交织的焰火,降温会很快来临,烧成灰烬还是焦炭要看不同燃火人的水平。


写着写着央行又降准了,还得多补一句。长期看,降准降息都对贷款有促进作用,如果是旺盛增长期调降,那就是火上浇油;如果是增长低迷期调降,那就是企图死灰复燃。面对挺旺盛的火堆降准有点意思,不过等2月数据出来,看到的可能是贷款没涨那么多。或许发力点在房贷or价格方面吧。


二、公司贷款在资金链中的地位


有实力、有门路、有概念的可以发股票,小公司发股票之前可以玩私募等场外交易;有身份、有财力、有等级的可以发债券;什么都没有的可以找朋友借钱;不缺钱的可以搞投资做买方;以上各方都可以找银行——历史悠久、五行属土的公司贷款。某些方面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仍然可以找银行,绕道信托或者其他通道筹钱,之所以找银行,那是因为找银行方便,不仅方便联系各路神仙,也方便投资者买账,当然,还可以在出事儿时帮忙垫背。


需要流动资金、贷款ok;需要建设厂房购买设备、贷款ok;需要把设备出表但继续用,贷款ok;需要重组并购,贷款ok。只要度过了初创期,符合贷款投放的基本条件,剩下的生命周期里,企业都可以找银行贷款。当然,现在正努力让初创期的企业也有资格拿贷款,还不还得起另说。风投都可能有财政兜底的市场,这都不叫事儿。


公司贷款在整个金融市场供给方中,有属于自己的固定领地,外人涉足不易、银行也不宜轻弃。银行能为企业提供的公司贷款,在所有资金中一定不是最便宜的,因为股权和高等级债券势必比银行贷款更划算;公司贷款也肯定不是最贵的,要不然就没有高利贷这个名词了。公司贷款承担相对适中的风险,分享企业温和增长提供的回报,理论上与高风险-高收益模式无关,也不必与股东一样和企业共存亡。公司贷款的优势在于广用途、标准化和期限长,除资金极其充裕的现金流大户外,很少有企业彻底不需要贷款,哪怕其旗下自有财务公司。


我国仍处于相对较快的增长期——哪怕增速降到5%以下,这就意味着资金需求始终是比较旺盛的,经济好就是助燃,经济不好就是续命。过去几年,由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达、各种花式表外融资的丰富,也由于银行的资本无法支持过快增长的贷款,供求两端的作用力使得银行公司贷款的增长并没有完全达到市场的需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过去几年贷款的峰值月增量可能早就超过今年1月的水平了。由于公司贷款是整个资金链中的基础性产品,所以任何一方面供给出现弱化的时候(除了债券市场,其它的资金供给都会阶段性存在波动),都会反过来向贷款提出需求,这也是1月份贷款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


大资管的号角已经吹了挺久,网络融资的狂风也刮散了雾霾,公司贷款已经被贬作鸡肋,简直就是庶出的长子(一样经常挨骂的存款可以算庶出长女),挣钱还不落好,表扬轮不上,挨批前排站。而实情是,在现在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特别是监管偏严偏多的环境下,贷款特别是公司贷款仍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扮演关键角色。等到整个经济保持1-2%的增速水平也能算是很好,纯靠结构优化提升经济质量时,贷款才真的可以退居二线,成为底线型产品。


三、公司贷款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公司贷款面临的生存环境并不是很乐观。往外看,利率市场化不可逆转、利差逐步收窄,贷款收益率下降;往里看,中长期的住房贷款(房市崩盘前)对银行的财务效益贡献更大;往上看,凡有涉及产业或区域的发展政策出台,大多要求配套信贷支持;往下看,企业甭管自己长啥样,都觉得银行应该提供物美价廉的贷款。


这些其实都不要命,要命的是银行面临的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的风险自担市场,即资产的成本和收益没有完全去实现风险定价。金融市场的根本法则之一就是收益与风险匹配,不管是投资人还是筹资人,这一法则都是天条。而在我们的市场里,风险收益的基本关系不被尊重甚至蓄意破坏。比如此起彼伏的投资人血泪控诉,是谁鼓励他们认为自己不担风险可以坐享15%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又是谁助长他们在根本不理解投资的是啥情况下就敢集资扔钱?另一方面,又是谁在帮助带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低成本筹资?乃至出现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低于国债收益率这样的趣事?


假如市场相对透明和公平,债券、贷款、信托、资管计划等各类金融产品价格能够真实的反映所承担的风险,那么公司贷款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其相对低价配相对较低风险的特性,更好的承担金融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并可以通过价格的调整抑制高风险资产对银行体系的资金需求。现实的情况是,银行本应具有的根据客户风险水平进行歧视性定价的权利被打折,而又在一些产品中承担了额外的风险责任——比如不管银行是否有过隐形担保,只要是银行渠道卖出的产品银行就要兜底。当风险收益的量化关系被模糊的时候,银行容易被裹挟着低价承担高风险,却又由于监管约束错过了高价对低风险(这个局面银行自己也有责任),这是导致银行整体风险状况不佳的原因之一。


公司贷款发展常年面对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量的要求——要稳,一是结构的要求——要面面俱到。前者希望银行贷款与M2基调同步,平稳舒缓的增长;后者要求区分开要支持的和不支持的,要支持国家战略,要支持产业导向,要照顾SME,要支持走出去,要支持涉农、绿色、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同时,要差异化经营,搞出特色。国家重点战略当然是要支持的,不光银行、各个金融机构都要参与进来,整体发展环境好了集体受益。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切实改善经济增长结构的努力,银行从心底都是愿意支持的,因为这和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息息相关,相对其他金融机构,银行更渴望稳定的环境滋养。问题是,一个大帽子底下,真实的情况不得而知。比如时常见诸报端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国标的定义实在是太过多维,导致统计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还不如设定个标准,工商税务认定发个小微企业的牌子,各家银行通认来得实在,也能确保真能支持到实处。


避免系统性风险,不靠把银行业搞成千人一面,也不靠谨小慎微不敢出风险。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没风险就没有存在价值。打造一个风险文化健康的市场,完善信贷的外围环境,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核销政策等,让银行能够按照正常的经营思维趋利避害,才是多赢的市场环境。


四、公司贷款该往何处去


在银行这只恐龙被说死以前,贷款还会继续存在着;而且公司贷款寿命看上去应该会更长一点,毕竟大额、长期、稳定的资金不是其他渠道轻易可以替代的。面对内部的盈利和风控要求,以及外部的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公司贷款该往何处去?


提高技术含量,巩固在资金供应端的独特地位。公司贷款往往被抽象成“给钱”,而忽略掉其中的技术含量。并购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等,都是能很好保护银行细分市场的产品;流贷、法透的便利性当然也有生存空间,但比不得高技术含量的贷款产品那样稳固。非标理财、产业基金、直投、债券等资金供给方式,在某些领域都与公司贷款存在替代关系,银行宜做适当取舍,特别是对效益偏低的产品,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选择适当的细分市场追求差异化竞争。每家银行由于自身资源条件的差异,对于各个行业、各个客户群体的服务能力不同,对其风险的掌控和化解能力也不同,无论是从追求最佳风险收益比的角度看,还是从巩固市场地位来看,都有必要主动寻求差异化。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集中用在几个着力打造的细分市场,并建立相对领先的地位,既可以有助于银行旱涝保收,也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相关行业,熨平周期性。对细分行业的选择既需要考虑短期财务效益,也需要考虑长期经营,比如选择一些轻周期性行业予以支持,挖掘暂时处于低谷的行业和企业等。同样是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客户,有人能榨出油来,有人只能吃土,这才是真正反映经营能力差别之处。


加强资本约束,提高公司贷款增长的质量。作为高杠杆运行的金融机构,银行发展的根本约束还是资本。银行有必要通过定价和风险缓释手段,积极提升公司贷款的资本回报率,毕竟巴塞尔体系里面,公司贷款的资本耗用是处于劣势的。不过这种对财务效益的追求不能与业务发展需要本末倒置,即首先要按照符合公司贷款业务规律的方式去发展业务,保持业务质量的健康和可持续,努力追求更佳的财务效果,而不是反过来因资本占用低而去过度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在国内的实业精神、信用环境、债务追偿、配套政策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业务与财务本末倒置是很危险的。


建立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如果市场上没有风险,银行就可以直接关门了,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就好。因此,银行的经营绝不能畏惧风险,而要追求对风险的把控能力。公司贷款尤其如此,银行要同时面对行业性风险、企业个体风险、利率市场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涉外业务还有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单纯靠事前的风险规避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的,而要通过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及时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直接负责人员的责任心三合一来解决。对风险事件责任的界定,也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评估,而不是把责任都甩脱给个人。只有健康的风险文化,才能有助于维持业务质量的健康和人才队伍的稳定。


眼下的环境,银行贷款、特别是公司贷款,怕没有09年那种长达一年的兴旺期,因为经济基本面似乎不合条件。如果真那样过盛,要么是把经济强行起搏,要么就是潜在不良一大把,都不符合银行的利益。按照既定的策略平稳发展,冷静看待业务机会,追求长期的经营发展能力,才是公司贷款该走的路吧。


0
标签: 多亿 增长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