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不良压力倒逼 银行信贷ABS遇挑战
2015年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简称“信贷ABS”)在多项制度红利推动下迎来了较为迅猛的增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年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简称“信贷ABS”)在多项制度红利推动下迎来了较为迅猛的增长。
中央结算公司1月7日发布的《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银行信贷ABS发行总量为4056.34亿元,同比增长45%。2015年信贷ABS规模比过去所有年份加起来还要多。其中,下半年发行规模占到去年全年的八成以上。
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郑佳表示,项目储备从2014年后半年、2015年上半年开始,证券化项目平均时长为3-6个月,所以前期储备、后期发行比较正常。
她表示,利率下行和资产荒成为2015年市场发展增速不减的主要动力。目前,ABS证券化已成为金融圈共知的能够助力金融机构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和工具,结合中央近期精神,预计2016年ABS市场仍将以一定增速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ABS三种实现形式中,由央行和银监会统一协调监管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人以银行为主)发展最为成熟,市场规模也最大。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2007年下半年正当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ABS遂被叫停。直到三年后才重启。2014年11月,银监会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2015年4月央行推行信贷ABS注册制。
由于银行在中国监管体系中占有绝对位置,客户和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导致国内的证券化,最大的需求是银行出表。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多位银行ABS人士采访获悉,在贷款需求不足、资产质量下降的背景下,银行已经不趋向于对信贷资产打包出售。这意味着2016年信贷ABS发行或难保增速。多位评级公司以及券商人士保守估计,今年银行信贷ABS的发行规模可能与去年持平或者小幅增长。
记者从多家机构了解到,去年银行对此便兴致不大。“不是银行没钱的问题,现在问题是有钱放不出去。”一家城商行同业人士表示。
在实体经济上行期,市场上源源不断有好的项目,银行对信贷资产有打包转出的需求。“因信贷额度有限,通过信贷资产打包转让的方式,可以实现表内贷款腾挪出表的目的”。一位中介服务机构高管表示。
“证券化就是放杠杆。”一位大行资管人士称,2007年市场上很多企业等着银行放钱,银行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各项考核指标都绷得紧紧的,卖完钱收回来,马上好多客户等着放钱。“那时候银行通过不断加杠杆,ROE迅速翻番,现在钱收回来,投啥呢?现在信贷额度即使用完了,外面没有大几百个亿等放贷款,银行会倾向于持有高价格资产吃利息。”
但当前,实体经济处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符合银行收益率目标、满足风控要求的资产越来越少。银行对做此类业务,尤其是CLO(对公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明显动力不足。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从2012年重启,但多数机构真正开始推动是从2013年、2014年开始,所以2015年发出来的很多项目是早期启动,却因项目审核周期而延迟至2015年。国开行在信贷ABS规模和发行量上都是绝对的主力军。
另外一方面,2015年5月央行对部分类型产品实行注册制,制度红利释放加快了相关产品的发行。2015年初,银监会批复了包括中信、光大、华夏、浦发等27家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一些发起人在资格放宽后有试点的需求。
但在试点阶段过去之后,市场化的因素越来越成为发行人等参与机构考虑的重点,产品发行速度对债券市场收益率、企业贷款需求等市场化因素变得更敏感。
华北一家城商行同业人士表示,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收益率一路下行,从前两年的7%滑落到5%。“存量资产的收益率更高,现在没那么高了,银行当然愿意保持收益高的,而不是转出。”这是发行人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资产荒”。
“只要不是明确说不能投的,我们都能投。”上述城商行同业人士表示,现在早已经不是资金方市场,而是资产方市场。即使这样,在不良高企的背景下,银行对于资产还是比较谨慎,宁缺毋滥。
“银行做这个目前主要是尝试,参与创新,积累经验,甚至包括政绩考量,当然有释放资本,调节结构,盘活资产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一位参与ABS评级的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