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票据深水区(附超全银行票据案名单)
上周银行业内人士说的最多的就是“缺钱”,同业拆借和票据利率都大幅上涨,外界习惯性的想到央妈流动性放少了。就在彼时,媒体爆出农行涉及39亿元的票据案,一时间恍然大悟,资金紧张源自大行纷纷内部自查减少了放款,这次错怪央
上周银行业内人士说的最多的就是“缺钱”,同业拆借和票据利率都大幅上涨,外界习惯性的想到央妈流动性放少了。就在彼时,媒体爆出农行涉及39亿元的票据案,一时间恍然大悟,资金紧张源自大行纷纷内部自查减少了放款,这次错怪央妈了!
1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公告称,该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在面对如此多的震惊,农行仅凭一纸公告,难以平复大众内心诸多的疑问,或许(该事件只是揭开了冰山的某一角)其背后藏有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面对这个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市场,我们不禁要问,票据市场的水有多深?
一、关于票据市场的结构
票据市场以商业汇票(目前市场上主要流通的纸质商业汇票最长期限为半年,电子商业汇票期限最长为一年)为交易工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由于同时具有实体经济融资以及流动性拆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等多层次金融市场属性,使得票据市场成为货币市场中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子市场。票据市场可以分为1、2、3级市场,如下表所示:
图表:票据市场结构
票据市场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是其出现众多乱象的本质原因:
1、主体信用评级较低
承兑汇票余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及大宗商品流通领域,由中小型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超过2/3。无论是行业还是中小企业主体,均是信用风险频繁暴露领域,导致行业风险在票据领域中有所传导。
2、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极其不对称
我国票据市场多以纸票为主、电子化程度较低。这使得票据标准化程度和交易效率难以提高。跟单、贸易真实背景审核的繁杂提高了银行审核成本,而利率市场化压力下又提升了持票成本,这使得商业银行从事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及收益无法完全对等,表内票据贴现业务也常常沦为银行信贷规模腾挪和流动性管控的手段。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票据市场利率的波动同样也会传导到货币市场。
3、票据一、二级市场存在巨大缺口
银行通过开票可以获得手续费收入+存款派生,而中小企业也可以获得融资;但银行表内贴现及转贴现需求则相对有限,这就使得票据1、2级市场间出现了巨大缺口。当票据融资无法通过正常银行渠道获得满足时、大量票据游离于银行表外,这便催生了大量票据中介业务。2007年贴现票据占总承兑票据比例超过80%,而这一比例在最低谷时候仅为20%。2015年以来流动性宽松环境下这一比例回升到45%,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承兑汇票游离于银行表外。
4、暂停纸票转贴现业务
目前五大行的纸票交易基本上停掉了,每个银行都心照不宣只开出几个亿的额度,就给关系户用用了。上周五,询问纸票转贴利率报价时,一名银行同业部门人士说,虽然还有3.5%的报价,但已经有价无市。“内控部门这两天一直盯着我们。”该人士称。在他看来,即便此次风暴结束,纸票转贴市场也不会回到过去的疯狂状态。他猜测,未来大中型银行可能不会再接背书超过三手的票了。
据了解,在那家去年底发生了票据案件的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目前总行只允许在该行系统内部进行票据期限错配,相当于总分行之间或各分行之间的FTP价格调节,对外一概不做了。
根据2015年底银监会下发的《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03号文),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低风险”业务全口径纳入统一授信范围。
大行方面,工行某分行已下发通知要求暂停办理铁矿石、钢贸、煤贸三个行业的票据贴现业务,仅办理工行、政策性银行、农行、中行、建行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交行、中信、光大、华夏、广发、平安、招商、浦发、兴业、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北京农商行)承兑银票的票据贴现业务。
在203号文中,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款规模;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为他行隐匿、消减信贷规模提供“通道”等现象被银监会进行风险提示。
二、农行39亿或只是个开始
中国农业银行被爆出的39亿票据买入返售业务案件,成为最近十年银行票据案中涉嫌金额最大的案件。据了解90%的银行都还在做票据业务,大额票据案件一直是银行风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目前纷纷收紧暂停业务进行自查,或将产生连锁反应!
根据2015年下半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票据市场已达50多万亿元!一位银行人士称,由于票据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同时相对专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在市场中了解的人并不太多。同时,票据真伪一直是行业难题,市场中经常会出现假票据事件。
据资料显示,目前伪造假票据的手段分为几种:一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彻底伪造即假票;二是在数额较小的真汇票上将金额改大即变造票;三是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承付期限长、金额大和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先签发真票,再根据真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假票,即克隆票。
一位银行人士说,真票假做,最难鉴别,票据、印章等都是真的,但是填写内容却是假的!
此前的2010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发生过一起伪造金融票证案,牵涉多家金融机构。据透露该案涉案金额共约60亿,其中齐鲁银行涉案金额最多,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均牵扯其中。坊间曾盛传齐鲁银行亏损60个亿,加上其他总计亏损过百亿。
三、操作手法大揭秘
首先,农行应该做的是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逆回购),39亿的票应该都是票据中介的。票据中介以自有资金及错配的远期利息或资金掮客借来的钱(一个亿一天5万)从企业收上来的银票,以村镇银行、农信社(监管较松,高层与中介分红)等同业户(费用大概是一10万)来直贴(第一手直贴行肯定是村镇银行或农信社)。中介以银行短期低价格回购资金套取它长期资金高利率换来的票据利差(有风险会赔钱)比如说10亿6个月纸票,年利率5%收进来的,第二天套取银行1个月回购资金,银行回购利率为4%,利差为1%。一个月后回购到期,银行续作利率为6%,利差为负1%(回购利率为市场利率取决于shibor),就这样短配长来赚取高额利息。
第二步,某中介联系农行出逆回购,答应给农行经办人员一些好处,农行允诺出回购资金,然后农行买入返售某过桥银行票据,某过桥银行买入返售中介的票据(交易对手应该是村镇银行),一些时日后,某中介联系农行经办人员答应给很多好处想提前拿走票,等回购到期后钱一定返还。经办伙同银行会计人员,库管人员将票据提前出库交给中介,中介又将此批票卖给了另一家银行,扣除利息套取了至少35、36亿的资金。中介拿这资金干嘛就不知道了,反正是资金链断了,农行回购到期的时候钱没有回来,票也不见了。其实如果票在农行手里的话,最多赔一些利息,等票据到期后托收回款就行了。但是票也没了事情才闹得这么大了。
再说一下中介如何空手套白狼(你有人脉你也可以)!
票据中介分转帖、直贴中介,分别对应的客户是银行,企业。比方我就是转贴为主中介公司,手里没有钱。我先从别的有钱的中介公司拆借资金5亿元,一天0.05% 的利息25万,我那5亿资金找直贴为主的中介去收企业想要贴现价值5亿元的票据。利率为 5%,利息为 50000 万 *5%*180/360 = 1250 万(这是我账户里剩下的钱),实际付给企业为50000万-1250万=48750万元。同时联系一家银行,让银行 A 出年利率 4%的 2 个月回购资金给我,银行 A 为什么会出资金给我呢?因为我答应给你2个BP的好处(16666.00)。
第二天交易银行A付给我同业户(我借的别的中介的同业户,允诺给 10 万)金额为 50000 万 *4%*60天/360天=49666.66667万元,我的钱回来了,我现在账户里有 49666.66667+1250万=50916.66667 万元,我要还给借我钱的公司 50025万、租我同业户的中介10万、银行员工的好处费16666.00,那我的账户还剩 880 万元。你以为这八百多万都是我赚的么?不对,这八百多万都是剩下的远期利息,后面2个月后回购到期我是要还给别人的,那我怎么赚钱呢?假设这两个月中央行放水(降准啊,MLF什么的),市场利率大幅走低,我在回购到期的前一天联系一家银行B来买断(注意哦是买断不是回购)我5亿的票以3%的价格(我票的期限还剩4个月),回购到期当日银行B买入我同业户票据(这个票在银行 A,我叫他送到银行B去验票)给我资金50000万*3%*120天/360天=49500万元,此时我的账户里有50380万,我还给银行A回购到期资金50000万元,账户里还有 380万元(过桥行有一定交易成本没算进去,大概买断1-2BP、回购7BP吧)。一笔业务结束了两个月我赚了380万。
笔者有幸见过好几家中介一年赔个几千万的,也见过中介 1、2 个月赚几千万的,某联(著名中介)据说一年赚过10亿,但是某联因为拿远期利息去炒股,公司已经破产了。一般小中介盘子都有几十、上百亿的票据在各个银行套着短期利息转着。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模式,玩法太多了,牵扯的利益太多,整个票据市场规模太大了,约几万亿。尤其是一些中介的交易模式和道德水平属实胆子太大了。
文章来源:中国资金管理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