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该如何看待珠三角效应

2016-01-04 14:13 1396

编者按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按照中央要求,牢固

编者按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按照中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对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一些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如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路障。补齐短板,势必成为广东“十三五”时期的必然之举。如何正确认识协调发展理念,并以此引领、指导我省的新发展?《粤论粤明》专栏本月将围绕此议题,分别从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四个方面请相关专家学者谈认识。每周一刊发一文,敬请垂注。

  众所周知,粤东西北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长期的“痛”。过去,我们把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主要“押宝”在珠三角地区的扇形辐射效应上,着眼于与珠三角地区的高速衔接,通过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加快要素流动和再集聚,带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效果。然而,珠三角地区虽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密度过大,面积过小,经济外向,本身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单纯依赖珠三角拉动粤东西北增长,难免力所不逮。

  在如今经济增长向内地传递、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全面开花的时候,广东省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央苏区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迅速,要改变韶关不如郴州、河源不如赣州、梅州不如龙岩、潮州不如漳州的状况,有必要进一步放大格局,在继续加强与珠三角联系的同时,适度跳出珠三角,以更广阔的区域视野审视和规划粤东西北的发展,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人口、产业特征,分类指导,各自选择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城市扩容提质“三大抓手”的重点和时序。2015年12月31日,广东省同时开通9条高速公路,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同时,重点打通省际“断头路”,使出省通道增加到17条,就是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思路上的这一调整。

  粤东地区主要是汕潮揭三市。汕潮揭地区人口总量达1400多万,每平方公里1700人,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城镇化率达到60%.人多地少是基本特征,也因此,汕潮揭地区素有对外经商传统。该地区的玩具、纺织、陶瓷、电子、不锈钢等传统制造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在向珠三角地区流出人口的同时也从邻近地区补进了劳动力,保持了常住人口的总体稳定。总量大、密度大的人口特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汕潮揭地区适合发展成为资源共享、一体化融合的千万级城市群。汕潮揭城市群距离珠三角和厦泉漳各300公里左右,承接辐射距离较远,且拥有自己的海港和海关,因此,粤东地区未来的发展可以考虑相对强化经济的区域独特性,建设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珠三角是并列和合作关系。当前的重点是强化城市群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城市中心集聚效应,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同时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对台合作和华侨经济。

  粤西地区主要是湛茂阳三市。湛茂阳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390人,城镇化率只有4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属于偏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增长效应高于就业效应,2014年劳动力净流出量达280多万人。粤西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较低,服务业发展遇到很大瓶颈,但工业基础较好,尤其是沿海石化、钢铁、电力等工业布局比较齐备,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产业关联性不强,且距离也在300公里以上,辐射效应较弱。但该地区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是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出海口,通道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粤西地区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侧重临港工业,走向临海经济带,与珠三角是补充和延伸关系。当前的重点是要加快洛湛铁路复线、包茂高速公路、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等对外交通干线建设,做大沿海重化工业的外围产业集聚,提升滨海新区的人口吸纳能力,同时积极融入环北部湾经济圈和中国—东盟“10+1”合作平台,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粤北山区主要是韶梅河云四市、清远北部地区和肇庆西部地区。粤北山区人口总量1600万,城镇化率45%,2014年人口净流出270万人。粤北山区是广东省的生态功能区,山多地少,矿产、农林和旅游资源丰富,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结构。由于该地区与珠三角同属于一个生态循环流域,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但无法在总量上降低排放,而且会造成污染转移,扩散污染面。因此,粤北山区未来的发展应该是走向生态功能区,与珠三角是生命共同体关系。粤北山区应进一步向珠三角输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和工业密度,定位于珠三角的后花园和供氧区。珠三角则通过农产品购买、旅游消费、转移支付、碳交易等方式提升粤北山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当前的重点是继续提升与珠三角地区的交通密度,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适度发展资源型产业,同时积极融入中央苏区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建设成为广东省北向门户。

  另外,与广佛紧密相连的清远南部地区和与深莞惠紧密相连的汕尾市由于紧靠珠三角核心区,其经济要素与珠三角核心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是珠三角向外辐射的第一站,应该分别从粤北山区和粤东地区独立出来,成为广东省独特的中部地区,作为珠三角紧密合作区进行建设。该地区随着珠三角的不断扩容,未来应该发展成为珠三角的重要组团,与珠三角是近地合作和功能分工关系。当前的重点是做好广清产业园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同城化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南方日报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