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迎融资租赁“新政”,都有哪些解读?
2015-10-14 14:46948
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融资租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浦东新区成为国内融资租赁行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就在昨天,《关于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一自贸区融资租赁“新政”将探索设立浦东新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基金,打造融资租赁资产登记公示系统,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化中介服务组织等多项创新举措,引导融资租赁行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打造一片融资租赁行业创新高地。
本文由自贸区智库综合文汇报、国际先驱导报
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融资租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浦东新区成为国内融资租赁行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就在昨天,《关于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一自贸区融资租赁“新政”将探索设立浦东新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基金,打造融资租赁资产登记公示系统,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化中介服务组织等多项创新举措,引导融资租赁行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打造一片融资租赁行业创新高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上海自贸区挂牌以及扩区,大批融资租赁企业在浦东集聚。截至今年9月底,注册在浦东的融资租赁母公司达到1207家,注册资本总额4243亿元,租赁合同余额超过1万亿元,均约占全国的三成。同时,落户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的融资租赁项目公司(SPV)384家,租赁资产规模461亿元,包括223架民航客机、48艘远洋船舶以及飞机发动机等大型设备。自贸区金融创新释放出了制度红利,浦东形成了融资租赁的便利化融资环境,企业只要借助自由贸易账户,就能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同时,多项融资租赁行业的“先行先试”也诞生于此——在全国率先开展单机单船融资租赁业务;率先实现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保理业务;率先设立全国第一家金融租赁子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浦东融资租赁业已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了先行先试优势凸显外,浦东融资租赁行业业务领域覆盖面较广,包括飞机、船舶、工程机械、汽车、医疗、印刷、科研、检测、基础设施等各个重点领域。比如远东租赁、平安租赁等公司,通过对相关产业进行集群式研究和模式创新,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客户的业务需求。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融资租赁“新政”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协调机制、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能级和扩大经营范围等。其中,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方面,浦东新区将探索设立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产融结合;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融资租赁保险产品,支持融资租赁企业运用保理、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透露,下一步将加强对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统筹推进,“我们会成立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领导小组,新区各有关委办局以及海关、检验检疫、外汇、法院等将共同参与,合力推动融资租赁业在浦东的改革创新、集聚发展。”同时,一系列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专项扶持政策已制定完成。届时,政府将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化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租赁协会和自贸区租赁产业服务中心,加强对租赁企业的专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配套环境方面,浦东将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相关单位一起,积极研究解决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融资租赁资产登记公示系统的效力问题,为相关业务开展提供法律保障;探索租赁资产登记平台的工作机制,发挥好自贸区融资租赁产权交易平台的功能。简大年表示,浦东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的过程。随着“新政”的出台,新区将逐步打造政策体系完善、运作环境便捷、融资渠道通畅、金融人才汇聚的融资租赁产业发展高地,更好地推动融资租赁业向浦东和自贸区集聚,促进金融中心与贸易、航运、科创中心的互动融合,服务浦东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除了发展思路以及发展方式的经验,上海自贸区内产业、开放程度的转变,亦值得借鉴。在产业方面,上海自贸区从发展制造业向发展服务业转变。从挂牌之日起,上海自贸区就将扩大服务业开放列为中心工作。自贸区出台的54条扩大开放措施中,涉及服务业的就有37条,累计落户的项目达1037个。在再保险经纪、独资医院、电信呼叫中心等领域,不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开放程度方面,上海自贸区采用从单项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在开放方向上,最初的经济特区基本是单向开放,扩大出口,严格管制进口。如今的上海自贸区是全方位开放,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成为发展亮点,这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形成了有力呼应。统计显示,由于在对外投资上率先开展备案制试点,截至今年8月上海自贸区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444个,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36亿美元(1美元约合6.36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是发达经济体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主要手段之一,跟资本一起输出的是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不仅如此,从“接轨国际惯例”向“参与规则制定”转变,也是其他自贸区及经济特区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上海自贸区挂牌的背景,是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加速重构。通过制定负面清单,上海自贸区在外资准入领域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过,这种“接轨”不是被动的接纳。当前,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加强对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以及中美BIT谈判的跟踪分析,正是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方向。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说,凭借自贸区这样的开放经济最前沿、新高地,中国要争夺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主导权,从单纯的“接轨国际惯例”转向“推动规则演化”。相比其他新批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最重要的特点,是所有片区都集中在一个行政区内。如何以自贸区理念来改造浦东一级政府,系统设计政府职能转变的路线图,成为上海自贸区的重点工作。归结起来是三个字:“放、管、服”,分别代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呼应自贸区建设,浦东将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基础上,年内推出首份“减权清单”。未来,在浦东凡是没有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将全部取消,凡是市区两级依据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权力将争取率先取消,凡是“红顶中介”(包括各类评估评审)将全部取消和放开。继早期的“先照后证”改革后,浦东新区今年又开展集中登记地试点,商业用房、工业厂房和库房均可作为小微企业集中登记地。这个试点的意义在于,随着服务业发展,有些业态只要以“皮包公司”的形式就可以满意法律意义上的住所要求。“皮包公司”之前来讲是贬义词,主要是事中事后监管没跟上。试点既尊重了企业选择办公地点的自由,又确保了法律监管的有效性。上海自贸区推进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事登记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使得企业拿到营业执照的周期大大缩短,相当于“大门敞开”。但拿到营业执照,不等于开展实际运营,中间还有一系列行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类似于“小门还没开”。目前,自贸区在服务业开放、建筑管理等领域梳理出192项需要优化调整的许可审批事项,正在一项项研究,看相关许可证是否真的有必要。政府目前的监管,仍按条线划分,上下能通但左右不通,就像“蜂窝煤”一样。上海自贸区改革打破这种信息壁垒,将工商、税务、口岸和金融等30余个部门的700多万条信息数据进行归集和共享,提高政府监管的协同性。政府收集的各类公共信用信息,如果放在抽屉里,发挥的作用不大。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率先试点与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合作,将“沉睡”在内部的信息数据,APP推送给社会。通过整合政府和市场的“大数据”资源,自贸区探索“互联网+信用监管”模式,以市场无形的手“挤出”不符合法律规范、不符合标准的商户上海自贸区在全国最早提出“双自联动”的概念,将自贸区的高度开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配置,在浦东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和“大众创业策源地”。过去企业办理国际贸易的部门是分散的,流程是碎片化的。上海自贸区打破分割、破除孤岛,整合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商务等17个监管部门的业务,使得贸易和运输企业通过一个信息平台,就能一次性递交监管部门所需要的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