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两国经贸合作宜开启新模式

2015-07-28 13:38 1082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已签署近两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专家认为,中韩两国贸易必将“深度融合”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已签署近两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专家认为,中韩两国贸易必将“深度融合”,今后双方经贸合作宜开启新模式,即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国中西部“转移”、加大服务产业领域合作、差别化发展并联手构建新的高附加值产业链,以实现双赢。


自贸协定营造了良好的中韩经济合作外部环境


据了解,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二、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17个领域;三、双方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历时3年。2015年2月25日,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商务部消息称,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对于我国来说,韩国化妆品、时尚产品会降价,这是协定签订后最快显现的效果。更令人期待的是,零部件、原材料等进口成本降低,长远的效果是使整个下游产业链成本降低。


吉林省社科院朝韩研究所副所长谭红梅分析认为,中韩隔海相望,地缘相近,不但为双方经济合作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而且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这些有利因素从客观上为中韩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必须看到,多年来,推动中韩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发展的根本内生动力是两国经济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源于两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谭红梅介绍,当我国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规模改革开放政策时,缺少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因此,许多韩资企业进入中国,因为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又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地价和物流成本,因而在中国取得了良好发展。


中韩原有经济互补性因素发生变化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韩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原有的经济互补性因素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谭红梅说。


中韩在经济和技术产业技术领域的差距在减小。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合作交流为主的中韩经济关系,正逐步转向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


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正在消失。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资的要求也在提高。在先期开放和发展起来的地区,人们再也不愿意以低廉的价格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而随着劳动力、土地、物流及各类原材料等企业经营所需成本价格快速上涨,原来那种粗放经营方式已行不通。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为主的合作模式,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政府旨在完善市场环境和规范经营活动的新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这些新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环境、规范社会经济活动标准同时,也在改变中韩原有经济合作环境。中韩延续多年的经济合作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探索新切合点开启中韩经贸合作新模式


在新形势下,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慧智,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金万甲、安爱红及韩国有关经济专家建议,为使中韩经济合作关系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并寻找两国经济合作的新切合点,开启合作新模式。


一是引导韩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向中国中西部地区延伸发展。


金万甲介绍,中国地大,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随着沿海等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趋紧,中国内陆地区仍有相当雄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据一些专家预测,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廉价劳动力资源还能维持10年左右。“这对人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来说是宝贵的资源。”


目前,韩资和中韩合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几乎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有必要调整产业布局,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整体搬迁或选择性地局部搬迁,可沿着江河水路、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干线向纵深发展,把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


二是加大两国服务产业领域合作。


安爱红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产业的侧重点正在从制造业领域转移到服务产业领域。近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结构调整加速,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在服务业将形成更大的国内需求。


“但中国服务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中等发达的韩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安爱红说。韩国与中国相比服务业起步早,涉及领域广泛,经营理念先进,并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韩在服务业上的这种差距,正好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韩国培材大学中国学部教援金相旭也认为,中国正处在原来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交流模式向多种行业转换的起始点上,而中国的服务产业和文化市场可以成为韩中经济合作交流的新空间。


三是以各自特长差别化发展,联手构建新的高附加值产业链。


目前,中韩两国在技术方面各有长处。中国在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化学、纳米技术、农产品品种改良、光电器械等基础科学领域已超过韩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韩国则在CDMA手机和芯片、汽车制造及造船业领域取得成果。因此,如果两国在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会加快两国向着尖端技术产业结构迈进的进程。


同时,由于韩国三星、SK等大型企业在中国设立研究所,可以使韩国的科技和研发能力转移到中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效化。


而一些韩国学者认为,韩国企业要想在中国确保其应有的经济利益,应寻求差别化发展,进而与中国当地企业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中韩两国企业需要提高商品质量,并在开发差别化商品和技术方面进一步努力。”金万甲说。


专家普遍认为,中韩两国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需密切关注这些新的变化趋势,探索并寻找两国经济合作新切合点,以便使经济合作关系稳定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0
标签: 协定 启新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