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隐形门槛”曝光:大股东净资产不低于100亿
做为国家政策鼓励建设的新兴事物,民营银行的设立与发展牵动着众多民营资本的心,不少大型民营企业都欲分食这块“蛋糕”。日前,业内便有消息传出,和邦股份将与新希望、小米科技等公司参与筹建一家民营银行。
做为国家政策鼓励建设的新兴事物,民营银行的设立与发展牵动着众多民营资本的心,不少大型民营企业都欲分食这块“蛋糕”。日前,业内便有消息传出,和邦股份将与新希望、小米科技等公司参与筹建一家民营银行。
同时,更有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已传达了民营银行发起设立的“十二条细则”,具体文件或在月底下发。
民营银行设立细则曝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首批已经“落地”的民营银行股东方负责人透露表示,“对于首批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股东,虽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内部掌握的参考标准也是大股东净资产不低于100亿,实际控制人净资产不低于50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监管此举主要是考虑大股东的实力,及是否有持续出资能力,比如银行发生风险后能否及时恢复和处理等。不过这个标准也不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只是参考指标,如果发起人其他条件都很好,也是可以弹性掌握的。
今年6月底,银监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中也对民营银行发起的股东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民营银行的发起股东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具有较长的发展期和稳定的经营表现,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良好。
借鉴试点经验,指导意见中保留了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五项原则:有承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有办好银行的资质条件和抗风险能力;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协议条款;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有合法可行的恢复和处置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主发起人“共计百亿的净资产和实际控制人50亿元的净资产”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门槛都比较高,能满足条件的大约十来家。除非主发起人为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按照市值来计算,否则实际控制人净资产达到十亿数量级的则更少。
不过,报道也表示,多名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也表示,净资产只是一项参考指标,而作为民营银行的发起股东,“优中选优”也符合监管意图。根据监管部门此前的表态,民营银行发起设立家数不再设限,“成熟一家,设立一家”,同时防止一哄而起。
在指导意见中还明确的指标有,“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等。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十二条细则中,还要求民营银行的发起人不应是矿产业、房地产以及“两高一剩”的限制性行业,比如钢铁、平板玻璃、光伏等行业的企业。
据悉,目前,不少省市银监局已经启动民营银行申设的前期辅导工作,主要是对股东资质进行筛选,同时对拟设民营银行的可行性、合法性等进行论证。
按照申请程序,发起人向拟设地银监局提交申请,当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后,在报银行会申请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这就意味着不少机构将很快获得结果,新的民营银行也将“呼之欲出”。
刘永好减持民生套现27亿筹建民营银行
另据新京报报道,此前为稳定市场,证监会在7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要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不得减持,此举被业内称为“限售令”。然而7月8日当天,刘永好却减持民生银行2.619亿股,新京报查阅港交所延时数据显示,刘永好减持均价为10.44元。照此计算,刘永好减持套现为27.34亿元。
刘永好此次减持后其所占民生银行股份已低于5%,由此避开了证监会限制。在救市的大环境下,刘永好此举遭到不少股民议论,有股民称刘永好的形象“一落千丈”。对于此次大手笔减持,刘永好当时未做正面解释。
而就在7月8日减持套现超27亿之后,7月11日晚间,一家名叫和邦股份的公司发布对外投资暨公司股票复牌公告表示,公司将与小米、新希望、红旗连锁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筹),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和邦股份投资入股不超过1500万元,占民营银行(筹)总股本不超过5%。
分析认为,刘永好参与筹建四川首家民营银行,可以解释7月8日减持民生银行套现27.34亿元,为了集资筹建民营银行。不过,依据和邦股份披露的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刘永好显然不会一家独大。不过,对此消息新希望、和邦股份、小米科技方面尚未回复。
那么,新希望集团、小米科技、还有四川多家民企共同筹建民营银行。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此前的7月13日,和邦股份回应了一份更正声明称:民营银行(筹)项目,目前尚处于初步磋商阶段,参与主体、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事项尚未确定,各方也尚未达成任何初步意向,公司最终能否入股、入股金额以及入股比例等均不确定。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民生银行最早发起设立的民营企业之一,刘永好所在的新希望集团拥有近20年的国内首家全国性民营银行的经营经验,他参与组建一家全新的民营银行可谓十分合适。
同时,报道还援引华泰证券分析师分析表示,刘永好之所以选择继续谋划筹建民营银行,还在于大的政策背景下,民营银行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新兴事物,取得银行牌照也是不少大型公司的战略规划。长期投资民生银行的新希望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业内分析认为,刘永好的资本实力也能保证其在新银行中掌握较大话语权。
另外,山东商报也报道表示,针对此次上述相关企业联手小米合作筹建民营银行,有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是希望引入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实现川内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差异化定位,与传统银行优势互补,为小微和三农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民营银行创新需政策跟进
事实上,民营银行针对传统银行所带来的创新也一直是业内关心的话题。
对此,经济日报援引复兴集团投资总监陈铁的观点表示,“民营银行发展要靠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需要监管层的引导和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民营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保障。因此,信用制度建设对民营银行的发展尤为重要。下一步,要从社会监督等方面完善监控体制,积极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和运用。
与此同时,监管也需要跟上民营银行创新的步伐。“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融资模式,这呼唤监管部门对制度进行补充,将监管方式互联网化。”微众银行行长曹彤表示。
目前,远程开户问题是民营银行,尤其是已开业的2家互联网银行关心的重点。网络银行业务实质落地、降低吸收存款成本等,都寄希望于在远程开户上取得实质进展。目前,如微众银行在人脸识别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监管层的态度仍较为谨慎。
中国人民银行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此前表示,未来对远程开户要坚持标准先行,需要制定人脸识别技术标准和在此基础上的金融行业标准,“这2个标准有了,监管才能放心”。
而为更好地适应网络银行账户体系的创新需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杨涛认为,一方面需要推动“软规则”建设,如促进银行账户电子签名的规范与合法化;另一方面“关于身份证件真伪的审核”等硬件更需要国家或行业层面的标准化设计。
还有企业呼吁,对于民营银行还应给予更多政策优惠。温州民商银行股东之一、华峰集团副总经理翁奕峰表示,民营银行目前仍在蹒跚学步,还需要更多呵护。
民营银行设立或产生鲶鱼效应
然而,虽然民营银行的设立得到了众多民营资本的青睐,但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民营银行的建立是否会对传统银行产生冲击呢?
对此,国际金融报此前报道表示,民营银行发展提速,不仅有利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还有利于刺激银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倒推传统金融业改革。民营银行对金融业界可能产生鲶鱼效应
尽管民营银行的开闸最初会与传统银行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长远来看,两者会寻求到很多合作与互利共赢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民营银行会助推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杭州银行行长宋剑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是一家成立20余年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银行的代表,我们对民营银行是非常欢迎的,我们认为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更多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排斥的关系。民营银行利好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我们国家需要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而银行又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自身也需要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这其中,民营银行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民营银行的设立将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开办民营银行本身也是创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出台民营银行的利好政策也是对大众创业的有效支持。
此外,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主体更适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结构和市场环境。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十分活跃的地方,民营银行的服务形式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相当吻合,将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尽管民营银行的开闸最初会与传统银行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长远来看,两者会寻求到很多合作与互利共赢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筹建民营银行需谨慎
不过,国际金融报同时也表示,民营银行闸门放开值得欣喜,但是否选择入围则需民营资本慎重考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则提醒:“民营银行并非唐僧肉,其风险也不可忽视。”
一直以来,银行业的高盈利能力令民营资本羡慕不已,银行牌照“物以稀为贵”更被逐利资金视为最佳投资标的。因此,放开限制、让纯民营资本自主发起设立银行的呼声不绝于耳。
当梦想照进现实,民营资本要办好银行却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当前,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自于长期经营积累中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差额,对于一家新兴成立、没有积累的新机构而言,短期内实现盈利难度很大。5家试点银行目前的状态就是最好印证,大部分股东已经表态做好3年不盈利的准备。同时,我国目前已有几千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仅民资入股的中小机构中就有1263家村镇银行、758家农村商业银行、134家城市商业银行,容易操作的业务领域的竞争已高度白热化。新兴设立的民营银行主打“差异化定位”,均是传统机构认为较难做或风险较大的领域,对新机构是很大的挑战。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的加速,银行利差本就在进一步收窄;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更加剧了银行业的运营难度。试点的部分民营银行负责人坦言,眼前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因此,民营银行股权的觊觎者们,想分享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果,还需要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可以看到,监管部门对民营银行股东资质有明确且严格的准入标准,并要求股东做到有承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有合法可行的恢复和处置计划等5项基本条款。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要求股东具备支持银行持续补充资本、提高抗风险水平的能力。一旦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按照监管要求,资本金的补充将是持续、大量的,这对视资金为血脉的民营企业而言,亦是巨大考验。
至于想借银行股东身份享贷款之便利的投资者,监管部门对银行和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有严格限制。不但自身没有贷款之便,连大股东对银行正常经营的干预都不被允许。正因如此,在5家民营银行试点筹建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原本兴趣浓厚的民营资本半路出局。说到底,银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入口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新成立的、作为现有银行体系补充的小机构既不是股东淘金的乐土,也不是彻底根治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顽疾的灵药。改革成果来之不易,放开的闸门不允许草率的行为。民营银行尚显稚嫩,入围者需谨慎前行,旁观者要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