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资管部总经理张旭阳:差异化竞争是资管机构取胜之道

2015-07-23 09:40 822

目前,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还没有一家是中国机构,可能再过五六年,会有中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到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前50甚至前40名。所以,

目前,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还没有一家是中国机构,可能再过五六年,会有中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到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前50甚至前40名。所以,这个行业是很鲜活的,又很有生命力的,它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过去十年间,银行理财规模迅猛增长,在支持实体经济,曲线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磨一剑,伴随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银行理财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特别是在2014年,“改变”成为银行理财的关键词,在这一年产品创新转型加速推进,逐步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回归。同时,在监管的引领下,商业银行按照四项基本要求和五大分离原则开展了理财事业部制改革,光大银行等商业银行率先开始试水理财业务子公司。在资产管理的“饕餮盛宴”中,银行业必将“以变应万变”,占得一席之地。

日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接受了《中国银行业》杂志的专访,与我们分享了他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资产管理行业的看法。作为银行理财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张旭阳对资管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洞见,他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由“借给人赚钱”到“帮别人管理钱”的转变,资产管理业务将超过传统银行业务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他认为资产管理行业也正在经历模式之变、技术之变、投向之变、体制之变和参与人之变,变化之中孕育着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未来我国将主要产生两类资产管理机构:一类是脱胎于银行、保险、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综合服务见长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一类是脱胎于小型私募公司、产业背景机构、科技机构的小而精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他说。

张旭阳还指出,在群雄逐鹿的“大资管”时代,最终比拼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打造过硬的竞争力,一定要建立一套更加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而理财业务子公司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也将成为银行理财转型破题的关键环节。他透露,目前光大银行理财业务子公司分拆方案已于4月份上报银监会,如果一切顺利理财业务子公司有望在本年底正式成立。

本刊记者: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发展迅猛,在您看来相比前几年,资产管理市场正在发生何种深刻的变化?

张旭阳: 过去十年,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比较缓慢,但从2014年开始发生了很多逆转和质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组数据感受以下:截至2014年底,我国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为15.03万亿元,与2014年年初相比增加了5万亿元,反观同期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却只有4万亿元。从大资管的范围看,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这些加在一起大数为59万亿元,如果扣除通道业务的重复计算后,大概为42万亿元,这比2003年底增加了12万亿元,这又超过了银行同期对公与对私存款9万增量的总和。这说明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中,资产管理的力量在迅速崛起,在增量上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到2015年第一季度此种情况依然存在,我统计了一下,第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已到达16万亿元,又增长了1万亿元,信托规模14.41万亿元,大资产规模达到了65.17万亿元,比2014年底增加了5.47万亿元,但同期商业银行的一般存款只增加了2.98万亿元,依然低于大资管的增量,也就是说“大资管”正在面临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本刊记者: 您认为上述变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张旭阳: 主要可以归集为五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的财富积累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中国人口的结构变化,老年化社会已经来临,到2035年中国抚养比例将达到1:1.7,在这样情况下,过去三十年所积累的财富,很多会变成对投资的需求。此外,随着投资者的代际变迁,投资者金融资产配置也会发生很大变化,金融资产的比例会提升。当我们感慨“中国大妈来了”,实际上反映了老龄化社会背后居民财富、社会财富再配置的需求,全社会资产再配置需求背后则反映了资产再证券化的需求,这是资产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之一。

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往在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中,财政是配置资源的最合理力量;在以投资拉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商业银行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如果要强调“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话,肯定要以资本市场去配置资源,但资本市场必须有强大的资产管理行业去配合,才能发展起来,所以中国的改革和体制变化,要求资产管理行业的极大发展。

第三,金融监管机构的创新和竞争。经济学家张五常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具有资源配置能力,加之存在县域竞争,县与县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微观层面的制度变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道理类似,中国金融业现在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存在着金融抑制,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监管竞争。此前银监会主导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银行占有了先机。后来,证监会不断放松在证券领域的监管,使得与证券行业相关机构的力量不断壮大,两者对比发生变化。比如,证监会推动证券保证金账户的互联互通,如果在此账户基础上再加上第三方支付的交易功能,未来如果再能透支,资金就不用再进入银行了,资金完全可以在资金账户和第三方支付账户流转,这样虚拟账户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再比如注册制、基金子公司设立、私幕资金备案管理、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沪港通、两地基金互认等,证监会不断通过推动监管放松,促进金融市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得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机构活力不断提升。

第四,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用马化腾的话来讲,只有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以前都是互联网“石器时代”。移动互联网对金融行业有几个重要影响:一是改变了信用违约成本。在PC时代,我不可能知道是谁在与我对话,但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准确地知道对方身份,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提高了借款人信用违约的成本,降低了信用违约概率。

二是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通过微信、微博我们获得的信息量,可能远超某个券商研究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很快在大众中传播,任何一个机构垄断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性。另外,移动互联网壁垒很低,各种分界非常模糊,一开始就推动了金融的深化和混合。比如,国外几十年才能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被移动互联网加速度了。当然银行理财本身也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但是余额宝出来后极大地加快了此过程。

三是互联网改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信号。市场经济中是以价格为信号来配置资源的,但在互联网下,生产信号不仅来自于是价格信号,还来自于定制化的需求信号。比如手机的生产不再完全依据价格变化而决定,而是还要考虑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要根据其偏好去生产。所以,原来以价格为信号所带来的供需之间的滞后时差和经济波动,在移动互联网下通过散点化、定制化生产,被有效降低了。金融配置资源除了维系好原来价格配置方式之外,也可以通过散点生产、定制化生产来配置资源。因此,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生态和面貌,对资管机构来说,除了市场价格,更容易根据生产导向变化来配置资源。比如,股权众筹完全可以跟产品众筹结合在一起。

第五,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是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支付脱媒、信用风险等确实带给了银行业很大压力,银行面对各种压力必然会有应急性反应,即通过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管业务的发展去应对市场化的竞争,这是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银行转型。银行理财规模现在已达到15.03万亿元,它的投资方向也很广泛,已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正在从原来借给别人钱赚钱,向帮别人管理钱赚钱过渡,这是一个转型的重要的手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宽广,我认为未来七八年,资管行业将占据中国金融舞台中央,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核心力量。

大概再经过七八年,我预计银行就不是现在大家所认识的银行了,而是变成资管机构了。从全球来看,现在排前20位的资产管理公司,有11家是银行系背景,比如瑞士银行、纽约梅隆银行、道富银行等。经过对这些知名国际银行的分析和统计,我们发现截至2014年6月底,很多银行代客管理资产的规模超过了自身资产规模,这可以说是一种趋势。比如,瑞士银行代客资产规模是2.76万亿美元,而其自身资产只有1.06万亿美元,超过了很多。道富银行和纽约梅隆银行代客理财资产规模是自身资产规模的8倍和4倍。

从整个美国银行业来看,2012年底,其资产管理规模是银行资产规模的97%。所以,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财富人群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随着养老金管理、养老金机构的增多,银行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前景可观,因为银行不仅有自己的优势,还有客户优势和融资客户优势。所以,银行资产管理行业有巨大的生命力。

本刊记者: 如您前面所讲,资产管理行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愈加重要的作用,也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那么从资管行业本身来看,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

张旭阳:第一,模式之变。 资产管理机构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实现客户财富的升值,战胜市场波动性。如何体现资产管理的专业化,那就要慢慢摆脱资产管理行业作为买方的行业定位,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资产管理不再是简单地接受市场的投资品种,而是要把大资产配置理念与工具能力相结合,与企业更密切联动,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贯穿于企业的日常贷款、并购、重组、上市,与产业链扩展密切相关,从而获得风险投资配比更加优良的投资回报,降低了投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边界将更加模糊,实现“三体合一”。一种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资管机构也需要获得一些低风险,配比比较好的投资品种,从这种诉求出发,资管机构和投行的边界会更加模糊,也就是资管投行的概念。另外一种是资管机构和财富机构的边界会更加模糊,也就是说资管机构需要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偏好,为投资者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务。以前资管机构与投资者隔了一层,也难以与投资者直接对接,难以真正了解投资者的诉求和偏好,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投资者之间的交互将越来越方便。

我认为除了为客户提供产品,还可以为其提供资产配置和财务顾问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把产品投资、资产配置、财富顾问的理念和服务一起推送到投资人面前,不仅包括卖产品,也包括卖财务规划,这是一个定制化、模块化的服务,通过模块化的组合管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定制化的,丰富多彩的资产配置。今后,资管机构也会通过自己搭建的网站,与客户更好地去交流,我们会把背后的资产配置理念与财务顾问服务更多地提供给客户。总之,资产管理机构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动能,与客户之间进行更密切地结合,实现投行、资管、财富管理“三体合一”。

第二,技术之变。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资产管理行业在技术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好,还有人工智能纷纷出现。特别是随着量化投资越来越普遍,量化投资里面所需要的一些人工智能投资技术在不断扩展,与投资者交互的基础也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我所讲的资产管理行业向财富管理行业去渗透的过程,实际上是大量交互数据相关性积累和归纳的过程,所以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三,投向之变。 因为投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投向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以往投资股票,更多是看见走势不好就卖了,用“脚”投票来表达好恶。但未来我们需要践行“积极股东主义”,资管机构不再是被动投资,而是资管机构要通过并购、投票权的征集,去影响企业的高管层。做资产管理机构不但成为买方,还要往上走,要通过“积极股东主义”去影响企业的运行。以往金融机构更关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即负债方和权益方,帮企业去发股票和融资,但随着经济发生变化,为了让投资者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金融机构慢慢从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向左方移动,投资投向从债券转向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股票投资转向并购。

第四,体制之变。 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轻资产行业,就是“人脑+电脑”,所以资产管理行业从始至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应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这种机制包括合理的股权结构,合理的薪酬待遇水平,更加市场化的体制,让员工和管理层持有股份。同时,这种机制也要很好地解决投资者和资管机构的关系,不能因为正向激励,最终只是资管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而投资者都亏了,所以激励机制要能够平衡短期和长期的业绩回报,使得资管机构能有更稳定的投资汇报。银行理财业务子公司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可以相对独立于现有的银行体系运行,有更好的激励机制,若不采用这种市场化的机制去做的话,很难战胜诸如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缺乏竞争力。

第五,参与人之变。 从长期来看,资管机构投资者具有长期化、国际化、移动化的特征。中国资管机构长期投资者会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占比也会越来越高,海外投资者越来越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的放开,海外投资机构除了投资QFII外,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资产的投资者。此外,未来资管的界面也将更多通过移动互联网去实现。

另外,并购重组在这个行业也将比比皆是。我相信,未来在中国会出现很多“巨无霸”的资产管理机构。目前,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还没有一家是中国机构,可能再过五六年,会有中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到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前50甚至前40名。所以,这个行业是很鲜活的,又很有生命力的,它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本刊记者: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主要划分出了三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分别是大私人银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全能理财服务提供商,您认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会形成怎样的格局?

张旭阳: 我认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经过充分的竞争,最终会形成差异化经营的格局。资产管理是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也是淘汰率很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我们既可以看到1988年成立的贝莱德,经过二十年的成长变成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也可以看到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4年成立,仅仅4年后被接管,2001年被清盘。我认为最终能够长期生存下来的,无非就两类资产管理机构:第一类是大型机构,就像瑞银这种类型的综合服务商,经过多年积累,能以够强大的资金实力对抗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在国内,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往往脱胎于银行、保险或BAT,属于“巨无霸”类型,综合能力、资金链很强,可以通过采购、外包获得专业服务;第二类机构是精致、经济的小机构,它在某个领域做得很专业,大型机构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投资一些中小机构的产品,他们可能脱胎于小型私募机构、产业背景机构,比如万达可以设立专门管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机构;还有科技机构,一个好的科技资产管理机构很可能就是好的科技公司。所以,无论如何专业能力必须要强,资产管理行业的产业链很长,从销售到投资,从资讯到托管等各个环节有很细的划分,这个“专”可能体现在服务对象是比较专的,也可能体现在产业链不同节点上特定领域的深耕,无论哪一点,如果能够做专、做透就能生存并发展起来。

0
标签: 资产管理 机构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