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希腊为何对公投说“No”?
当地时间7月5日,希腊人迎来一个对国家命运至关重要的日子——全民公投日。结果显示希腊民众用手中的投票向债权人说了“NO”。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投票结果看出希腊民众对于否定救助方案的态度十分明确,但与此同时希腊人也希望其他欧洲国家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以及因此而做出的决定。
6月30日,希腊未能偿还当天到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约15亿欧元贷款,成为对IMF拖欠款项的首个发达经济体。
希腊的债务危机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的希腊早已债台高筑,但为了顺利加入欧元区,希腊政府求助于高盛公司,掩盖了事实上的债务危机,为日后更大危机埋下了隐患。
危机爆发期。2009年10月,希腊新一届政府宣布前任政府的统计数据有误,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希腊债务问题浮出水面。同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
危机升级期。2010年5月2日,欧元区成员国决定启动希腊救助机制,和IMF在未来3年内为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贷款。希腊同日宣布大规模财政紧缩计划。5月10日,欧盟决定联手IMF设立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阻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
2010年5月10日,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出席欧盟财长会议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危机深化期。由于希腊难以达成预定减少赤字目标,其债务违约风险大增,退出欧元区的概率也在增大。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3000多亿欧元政府债券中的绝大部分就可以不了了之。为防止希腊做出极端决定,2012年3月12日,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1300亿欧元的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危机震荡期。希腊的紧缩和改革政策使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从2013年开始基本实现盈余,2014年重返国际资本市场并出现小幅经济增长。但严厉的紧缩措施使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15年1月25日的希腊议会选举中,主张结束紧缩措施、就救助协议进行重新谈判的激进左翼联盟党获胜。随后几个月希腊新政府和债权人的谈判没有达成一致。6月28日,希腊决定把解决债务问题协议草案交全民公决。
希腊民众选择对救助方案说“不”,分析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希腊可能进入全面违约,希腊经济和社会将陷入一场后果极为严重的危险赌博,银行系统将进一步崩溃。
为避免银行系统崩溃,希腊从6月29日开始实施资本管制,银行停止对外营业,希腊人每张银行卡每天只能从自动取款机中取出不超过60欧元的现金。
虽然理论上希腊政府可以重新发行旧币德拉克马来充实银行业资本,用于支付公务员工资等,但是这种货币将因缺乏实体经济支撑而很快贬值,推高通货膨胀水平,让更多民众陷入贫困。
希腊民众在公投中以压倒性的反对票拒绝了国际债权人提出的救助条件,这一结果可能加深希腊与欧元区其他国家之间的裂痕,并使希腊离破产和退出欧元区又近了一步。
欧洲官员表示,欧洲央行将对7月20日可能出现的希腊债券违约做何反应,这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如果那时希腊与其他欧元区政府已在达成资金援助协议的问题上取得进展,那么欧洲央行尽其所能提供流动性来继续支持希腊银行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希腊危机未来重要事件时间点一览:
7月7日:欧元区领导人紧急峰会 7月8日:希腊将发行期限26周的债券 7月10日:希腊须发行新国债来取代20亿欧元的旧债 7月13日:希腊须偿还到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合计约4.5亿欧元贷款 7月14日:希腊须偿还116.7亿日元(约9400万美元)的日元贷款 7月16日: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货币政策会议在法兰克福召开 7月17日:希腊须兑付其2014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的利息约7100万欧元 7月20日:希腊须兑付欧洲央行持有的约35亿欧元希腊国债 7月31日:穆迪定于此日评估希腊主权债评级 8月份:希腊须支付约6亿欧元的利息,包括向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支付约8000万欧元 8月1日:IMF贷款利息,合计约1.75亿欧元;须在8月5日前支付 8月5日: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在法兰克福召开非货币政策会议 8月7日:希腊须展期10亿欧元国债 8月14日:希腊须展期14亿欧元国债 8月20日:希腊须兑付欧洲央行持有的32亿欧元到期国债
尽管希腊经济规模较小,在各个经济体中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其债务危机的发展过程仍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数据不能弄虚作假。数据一旦不准确或者存在重大错误,那就可能发出错误的经济运行信息,从而导致公众的误判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错误。
经济结构调整的弹性非常重要。任何经济体,如果由于政治选举利益的考虑,或者制度性原因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僵化,难以对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反映,则有可能出现竞争力低下,并进而导致危机。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要协调匹配,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也要进行合理的职能分配。要针对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加以互补,把握中间的平衡;还要注重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相应的政策互补机制。
来源:新华国际、央视新闻、华尔街日报、证券时报、汇通网综合
转自: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