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票据利率有哪些基本规律
票据利率是市场化最早、程度较高的市场利率之一,在货币市场上一定程度发挥了基准利率的作用,又因为票据资产兼具资金产品和信贷产品的双重属性,票据利率是反映实体经济资金融通需求和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供给的重要价格,因此研究票据利率走势的趋势性和规律性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票据利率,作为商业汇票的价格,按照票据贴现类型可以分为回购利率、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
票据利率是市场化最早、程度较高的市场利率之一,在货币市场上一定程度发挥了基准利率的作用,又因为票据资产兼具资金产品和信贷产品的双重属性,票据利率是反映实体经济资金融通需求和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供给的重要价格,因此研究票据利率走势的趋势性和规律性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一)票据利率运行情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促进了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商业汇票累计承兑量17.9万亿元、累计贴现量31.6万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3倍和48倍;截至2012年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8.3万亿元,贴现余额2万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长了21.6倍和12倍。在此期间,票据利率呈现出了波动式阶段性走高态势,总体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规律。
1、票据利率的阶段性波动和实体经济的周期性紧密相关,在GDP增长速度上升时票据利率上行速度往往加快,而在GDP增速回落时则相反。
2003-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以2009年为界大约经过了两个短周期:
一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平稳的增长期,GDP增长率逐步提高,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14.5%,随后受次贷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率逐步回落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6%。同期票据利率也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运转,波峰大约在2007年年末,回购平均利率达到7.30%,转贴平均利率达到8.14%,波谷是在2009年第二季度,回购和转贴平均利率均回落至1.4%左右。
二是从2008年末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后,经济迅速回暖,GDP增长率在2010年年初达到峰值12.1%,随后政府逐渐淡出刺激政策并开始进行结构性调整,GDP增速也进入了回落阶段。同一时期票据利率走势与实体经济基本保持同步但略有滞后,峰值出现在2011年的下半年,这主要因为2010年-2011年央行加大货币政策调整力度,共调整存准率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银监局也加大了对票据业务的监管,助推了票据利率的不断走高。综上所述,票据利率基本与实体经济走势保持一致。
2、货币政策的调整能较大程度影响票据利率的走势。
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应对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央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变化,适时调整和实施了“稳健”、“从紧”或“适度宽松”等相应的货币政策,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我国票据市场利率都表现出深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的阶段性运行特征,尤其在货币政策出现方向性调整期间呈现大幅波动。
3、定价模式的变化使得票据利率的波动更趋频繁,也更为剧烈。
1998年3月以前,我国商业汇票的贴现率和再贴现率分别与贷款利率和再贷款利率保持一致,即在后两者的基础上分别下浮5―10%,即“双挂钩”。实际运行中,商业汇票的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的决定与票据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出现了较大脱节。1998年3月,人民银行改革了再贴现率和贴现率的确定方式,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首次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类型;同时,贴现利率不再与贷款利率挂钩,实行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固定百分点浮动。随着宏观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再贴现利率已经失去了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自2004 年3 月25 日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调整为3. 24%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显然已经与我国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利率失去联动性,已经不能真实、完全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状况,从而导致以再贴现利率为基准的票据定价机制退出了历史舞台。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运行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模式,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以SHIBOR为基础的票据业务、利率互换报价的通知”,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网”上开发了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转贴现、票据回购和利率互换报价信息发布界面,由报价机构每日对规范品种进行报价,为市场交易提供定价基准。从中国票据网的平均报价走势也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票据利率的振荡频率和幅度明显大于前期。
4、票据利率的走势与贴现业务密切相关,但与承兑业务量的关联程度不高。
自200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动承兑业务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商业汇票累计承兑量17.9万亿元,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8.3万亿元,分别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23倍和21.6倍,但承兑业务的增长较为平稳,与票据利率的波浪式震荡走势明显缺乏一致性。
相反,虽然贴现业务近年也快速增长,2012年累计贴现量为31.6万亿元,贴现余额2万亿元,分别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48倍和12倍,但贴现业务量的变化与票据利率的走势明显呈现反向关系,特别是在2007年年末和2011年年中时,伴随着贴现业务量的下行,票据利率不断飙升。同时,近两年累计贴现量与票据利率的反向关系出现了变化,这主要因为随着市场的发展,票据资金化态势日益显著,金融机构通过加大票据转贴周转力度赚取差价,带动了累计贴现量迅速增加,机构交易方式的转变促使累计贴现量与票据利率走势脱节,但贴现余额始终与票据利率保持反向关系,说明信贷规模仍是影响票据利率走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