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理:客户跑路日记

2014-11-06 17:05 1611

  一个银行经理亲历客户跑路:仅因为融资难?  导读:今年曝出多家企业老板跑路,看似经营的风生水起,在经济调整期,企业无法再经营下去,

  一个银行经理亲历客户跑路:仅因为融资难?

  导读:今年曝出多家企业老板跑路,看似经营的风生水起,在经济调整期,企业无法再经营下去,这就归结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果真如此吗?在一位银行客户经理看来,却并非如此,他所经历的这些企业并非因为融资难问题,导致企业倒闭。

  我是一名银行客户经理,主要工作就是放贷款。这两年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了,其中经手的就有好几个,亲眼看着他们一天天倒闭,还有几个在垂死挣扎的,估计明年还有更多的企业要咽气蹬腿。从这些企业身上,我看到了很多问题,既有财务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绝不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困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多彩的时代,很多企业将会在危机中走向成熟。下面就我遇到的一些案例还有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案例一】第一场跑路:多元化失败

  2011年冬天,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客户打来电话,声音有些颤抖,我的心也砰砰在跳。他在电话里说,他们的联保体成员***跑了。当时我正在外面考察客户,天还是阴天,当是只觉得客户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天更阴得厉害。一路上精神恍惚,神情黯淡。这是我进入这家银行一年来首次出现问题,也是行里的第一单小企业跑路。

  当天晚上,彻夜未眠,说句实话,去死的心都有了。本来跳槽老婆就不同意,在原来银行工作得挺好的,领导很器重,也是春风得意,当时还是行里最年轻的干部。现在刚跳过来就出问题,打落了牙自己咽。

  第二天,到了借款人的厂里。大门紧锁,厂房关闭,有两个穿制服的警察在门口看着,防止有人来抢东西。一看这场面,心里凉了。

  这是一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主要业务就是把收购籽棉加工皮棉,通过轧花机去籽,再用打包机打包,卖给纺织厂或中储棉。老板干这个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最开始时是棉花贩子,走街串巷收棉花。在2009年,老板看到附近有些无纺布企业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就在前院上了一个无纺布加工厂。上项目肯定会借一些钱,包括银行的,也包括民间的。当时夏天去考察的时候,项目己经投产了。

  说句实话,老板是花了钱的,不是设备是最新款的,连车间的地面都铺的大理石。可是投产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因为2008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上了很多基建项目,无纺布主要用作防水材料,产品需求很大。可是当他看到市场形势好、买好设备投产后,己经过去一年多了,市场需求萎缩很大。虽然产品卖出去了,可是货款收不回来,因为无纺布市场是一个传统市场,很多老厂经营了很多年,客户都在他们手里。一个新人进来,只能去做别人不要的客户,其实大多数是货款不好回收的客户。

  说到这个老板的资金缺口,其实也不大,跑路的时候,欠银行600多万,欠民间高利贷600多万元,其实这个厂的资产也值这些钱,不值得跑路。这里又要说到老板的个人问题了。

  首先,老板的个人意志品质很差。欠高利贷的钱,有的人能周旋,能够挺住,可是他,遇到这么个事就怂了,放高利贷的把他拉出去一吓唬,立马完了。第二,他还有一个小情人,这在他厂里干,连小情人的老公也在厂里。

  当然这绿帽子也不能白戴,这王八看到老板有些支撑不住,就想着吞下这个厂。这老板估计也是想,自己跑了,把债躲过去,留下小情人继续经营,自己以后再回来。事发后,从镇政府看到一个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内容是说这个借款人欠他小情人多少多少钱,同意将工厂抵债,双方同意,法院盖章。这个案子走的速裁程度,连起诉到判决只有一周时间。这当然是一起串通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案子,很快被法院撤销了。

  过了年的时候,担保人打电话,说***又回来了。其他找他也很好找,经侦把他周围人的电话监控起来,只要一通话,马上就能定位出在哪里,按着位置找,差不了几米远。

  回来之后,我把他叫到银行里来。说句实话,看到他比年前气色好多了。大概是跑了之后,一切都坦然了,不用再整天被债主们逼债,也能吃得下,也能睡得着。

  令人失望的是,他回来之后,没有任何用,没有一点还款意愿。他的工厂被放高利贷的保全了,他进不去,也就失去了经营的收入来源。他手里也许还有一点钱,但一定不愿意拿出来还债。

  最后,他欠的钱由担保人还了。他这两年无所事事,倒也过得悠闲。但是绝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经理点评:这是典型的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此之后,我又看到一个个企业都死在了多元化的路上。很多小微企业的老板,经营主业是没问题的,轻车熟路。可能是老板觉得自己的主业不赚钱,或是自己有能力再开辟出一片事业,走上了跨行业发展的路。但是隔行如隔山,老板干自己的老本行,也许没有问题,即使有的年头亏一点问题不大,庄稼不收年年种嘛。但如果跨行业发展,就超出了小微企业的能力。

  一、超出资金能力。上新项目都是大举借债,银行不贷就民间借,低息的借不到就借高息,总之一定要把项目上起来。但是项目投产只是第一步,还要备货,厂家还要压一部分款,周转资金也要跟上,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二、超出管理能力。跨行业发展,新项目和老项目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项目,所以的人都有重新聘请,不但老板不懂,而且员工还有一个磨合过程。可以断言,新项目的投产的前三年内绝对是亏损的。一个小微企业,哪里有能力亏损三年?没有等到新项目盈利,债主们己经把企业逼得关门了。

  【案例二】紧急收手:胡乱担保拖垮自身

  这是另一家企业,幸运的是,贷款到期前,我己经看到企业经营不下去了,也提醒过借款人不能这么干,不能再往新厂投钱,也不能再到处乱给人担保,老板总是轻描淡写。贷款到期后,我没有续贷。5个月后,企业倒闭。

  这是一家生产石油机械的工厂,但是说句实话,老板主要生产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不是我真的不知道,而是他的产品太杂,没有核心竞争力。石油机械是一个庞大的门类,有十几万种产品,每个产品都是一项生产工艺,对于小企业来说,专注于一两项产品,还可能有盈利,要是产品多了,不但成本高,而且质量也跟不上。这家工厂起初从事机械加工,有十几台机床,购进毛坯件后上机床加工,就这么一直经营了七八年。

  仅在石油机械领域,这个老板的眼光还是十分远,从机床干到铸造,又上了钻机。钻机在石油装备里面,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高的机械之一。正是因为投入大,所以一般小企业生产不了,都是由大公司生产。想想也知道,油田勘探一口井的成本几百万元,钻一口1000米的浅井也要几百万元,用生产装备的话,当然要选放心的。一个民营小厂的钻机,万一坏在井场出现事故,这上千万元就白扔了。

  所以对于中石化、中石油来说,宁可花大价钱买进口设备,也绝对绝对不可能买民营小厂的设备。一句话,我买的是最好的设备,出了问题也没办法,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万一民营小厂的设备出问题咋办?不是万一,而是一定会出问题,或大或小而已。所以,这种设备只能卖给民营钻井队。但民营钻井队的装备水平不一定差,他们会选最实惠的,但不会只选最便宜的。

  所以,在石油装备领域,我对企业忠告就是,大不干小,小不干大。就是大厂不要干小件,小厂不要干大件。大厂去生产工具类的产品,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厂没有优势。小厂不要生产管具、大型设备,这些需要资金、需要技术,小厂干不了。其实不用问也知道,这个老板的钻机也是不赚钱的。

  更为可怕的是,老板不仅仅局限于石油机械,而且又上了一个新项目,就是这个项目把他拖死了。

  之前到他厂里看的时候,问他上的新项目生产什么,好几次都是笑而不谈。不知道有什么保密的。后来请我吃饭,到酒桌上,我就问到了为什么上这个项目。他于是讲了一个故事,后来这种故事又听过好几次。老板说,有前些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学的教授,两人关系很好,只是没有业务上往来。

  后来到老教授的城市看望他,老教授说他研制出了一种新材料,国内供不应求,利润可观,他己经指导了上六家了。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还可以帮他上一条线,保证工艺最先进、产能最大。这个老板被忽悠住了,于是抓紧融资上这个新项目。其他这上新项目之前他只有30万的贷款,财务还是很健康的。

  后来通过上网查了一下,还有老板的一些讲述,大概明白了一些。这玩意不是什么新材料,只是一个中间体。原来的时候,企业直接生产成品,现在为了节省成本,开始采购生产半成本,再由终端用户加工,这是个中间环节,所以产品统称“中间体”(应该是这么理解)。

  但是,最可恨的是那个所谓的老教授。所有精细化工的产品,产量都不大,国内也是就几家企业在生产,因为市场需求量很小。不要说国内第7家,就是第三家也不好干,后来的只能拼价格。关键是这种工程师(老教授)的利润就是忽悠你建厂,一卖配方,二卖图纸,三是设备采购安装吃提成。厂建成了,他的利润就到手了。他只管只生产,只保证产品合格,至于产出来能否卖了就不管了。

  这个老板就是上了老教授的这个当。

  让我铁定了心收回贷款的,不光是他的经营形势。项目虽然不一定盈利,但是每天工厂开工,门前有一个井架放了最少三个月还没发货,不知道是没到发货期还是压根卖不出去。总之,他工厂的经营场景一般人还是能唬得过去的。

  更为严重的是,我一次次在别的同事那里看到他的资料,那是准备给别人担保。仅在我们一家银行,就至少看到五份材料,如果再加上别的银行,我觉得他的会计至少复印了三十套材料,见者有份。吓人的是,他准备担保的企业,往往是授信还没批下来,就己经倒闭,接连出现了两户。

  我还观察了一下,他们互保的这几个企业,看不出之间特别紧密的关系,既不是同一地方,也不是同学、亲戚,甚至担保之后才认识。我隐约感觉到,这几个户,是受制于一个债主,而且这个债主相当神通广大。有一个段子,小三玩够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不是扫地出门,而是给她一笔钱,让她去读MBA,让她再勾搭上另一个主儿,这就是转让不良资产的最好办法——包装!

  这个债主相当有办法,企业己经快不形了,包装成一个个好户,组织他们担保,最后银行贷款下来,他们收回资 金,其实银行成了高利贷最后一个接棒的。当然,这个在运作的时候,一定会花一些功夫。

  总之,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情况,还是他的担保圈,都不允许我再继续放了。贷款6月份到期,收回没有再贷。这家企业在第二年1月份,也就是春节之前,无力归还当月的银行贷款利息,宣布倒闭。老板没有跑路。

  关于这个老板,我心里还是有一些敬佩的。有一次去他企业,他的办公室有一个里间,我以为这是他的休息室,没想到过了一会走出一个80多的老太太,一问才知道,这是他的老母亲。我只听说金屋藏娇的,这是第一次看到办公室里养着自己的老娘,孝子一枚。他本向是一个下岗职工,几乎白手起家,经过十几年创业,有了自己的产业。他的工厂占地约40亩,有土地证,再加上厂房和机器设备,资产1000多万。在准备上这个化工项目之前,只有30万的贷款。

  这些全是净资产啊!在石油机械领域,平心而论,他还是做的不错的。国内市场萎缩,他打开了国际市场,那一年的出口额有300多万美元,是相当不错的。他的钻机项目,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他从当地一家大企业挖了一个业务骨干,懂技术,也有一些客户资源,很快把钻机做起来了。

  也许,正是因为主业做得风生水起,干啥啥行,于是认为自己能力不错,决定再上一个项目,最后这个项目把他拖垮了。

  经理点评:融资能力。前面说过了,在他准备上这个项目之前,他几乎是没有贷款的,不贷款就不用找人担保,也不会给别人担保。可是当用钱的时候,想去人找担保,哪有那么正好的。所以说,老板在准备上项目之前,一定要看自己的资金实力,除去自有资金,如果需要银行贷款,那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融资能力,能不能按照各家银行的需求,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合格的受信企业。

  谨慎担保。他当初给多家企业担保,且这些企业还没有过授信期,就已倒闭,这将会危及自身企业的资金问题。警告像这位老板一样的企业家,赢谨慎而行。

  【案例三】一错再错

  这个案例有些沉重,这个借款人跑了没几天,上周电话才打不通的。得知他跑了,这次我倒没有害怕,早就料到有这一天,在11月份行里的风险排查会上,我就报告了这一情况,但是没有想到他跑的这么快。多快呢?从他开始大举向银行借款到跑路,有一年半的时间;从新店开业到跑路,整整一年的时间;从出现危机情况到彻底趴下,只有四个月时间。其实他还很年轻,82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他要跑之前,我还给他发了个短信:你这是做了一场梦吗?没想到醒得这么快……

  大概是去年九月份,这个伙计约我吃饭,想增加一些额度。他的贷款是4月份放的,增额度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吃饭的时候,我得把他的经营计划问清楚。那晚的饭,只有三个人,他是批发方便面的,另一个是批发小食品的,他们准备合伙,其他他的合伙人我认识,在我们行里有贷款,但不是我做的。

  他说他们俩准备开一家KTV,我大吃一惊,问他需要投多少钱,他说需要800万,我直言不讳地说,你们这是在找死。他们丝毫没有一丝不安,向我娓娓道来KTV是多赚钱,己经考察了很多地方、很多KTV了。我长这么大只去过一次KTV,对这一行业不了解,但我说,你们都是做食品批发的,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管理起来有难度,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这么大,你们那些家底我还不清楚吗。

  他俩是这样说的:第一个,管理问题不用担心,我们聘请管理公司,而且签了项目合作协议,他们能保证我每天营业额5万元,2年收回全部投资;第二个,资金也不是问题,这么赚钱的项目,有人抢着投钱,我一个公安上的朋友,说要投200万,但我们没要,他这是在抢我们的钱。我说,职业经理人靠不住,职业经理人没几个好东西(希望有人看到不要介意),靠职业经理人,赚了钱全是他的,没你什么份,把你卖了都不知道。如果有人入股,双手欢迎,入得越多越好,减轻你们的资金压力,降低你们的风险。

  可是我的话两人一句也听不进去,房租合同己经签了,第一年的90万房租付完,装修队伍现在正在装修。他们己经深深地沉醉在对KTV赚钱的憧憬之中了。

  对于这个80后老板的经营思路,我有很多不认可的地方,我之前给他提过几个建议,他听得不多。有一次他说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10万年薪,给他管理的很好。我说就你TM这么个小微企业还用请职业经理人?就那么几十号人,你数不清楚,你管不了?他说,人家很有思路,方法很多,管理得不错。

  有一次去他公司,看到弄得确实一套套的,墙上有企业文化,有口号,有公司的拓展训练,还有各种评比。对于这么三四十人的小公司,这的确算有声有色了。后来他和我说,把职业经理人辞了。至于什么原因我也没问,我说辞了就对了。

  小微企业和大企业不同,大企业人多,老板管不过来,管理要靠制度,靠流程,对组织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一些职业经理人。小微企业就不同了,企业的核心除去老板和老板娘外,就是几个最亲近的人。这样的好处是,小微企业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只靠感情就能将大家凝聚在一起,不用算绩效,也不用算薪酬,不用研究授权,也不用研究激励,大家在一起凭感情做事。

  这也是小微企业在某些方面相对于大企业的优势之一。如果小微企业想到聘职业经理人,替你全面管理公司,这简直是瞎扯蛋。小微企业的收益多少?资产收益不多,主要是老板的辛苦钱,连这个你都不要了,还赚个什么钱?

  到了今年1月份,也就是春节之前,他们的KTV经过紧张施工,终于试营业了。可是总投资还是超出了预算,大概整整投了1000万。我去看了看,从内部设施来看,在当地应该是一流的,当然是正规的KTV,没有陪唱的。

  刚开始试营业,也正值春节前后,客流量还可以,但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达到二万到三万,和经营公司承诺的五万相差若远。春节之后,营业额也没有增得很多,还是这个水平,一个月五六十万的营业额,除去各项开支,利润二三十万的样子。其实这对他们来说,己经很满足了。卖多少箱方便面才赚20万啊!

  正是我对这笔贷款基本放心的时候,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今年8月8号,他的合伙人选了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跑路了。之前我也说过,他的合伙人也没多少钱,投的500万基本全是借的,本来银行还有个二三百万的贷款,到期后也没办下来,这样他的500万贷款基本全是民间融资,最高的利息据说达到了6分,即一个月百分之六的利息。KTV每个有只有二三十万的净现金流,无论如何是支撑不住这500万的债务的。在债主们的逼要之下,他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跑路了。

  合伙人跑了之后,最坑苦的是这个80后的老板。在合伙人500万的贷款中,他就担保了200多万,债务人跑了,债主要一定会让他还。他本身就有将近500多万的负债,在替他背上之后,更加步履维艰。

  这们伙计与他的合伙人相比,好的是他500多万的融资中,全部是银行贷款,没有利息很高的,分四家银行贷的。可是在银行得知他的合伙的跑路之后,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两家银行的贷款到期收回未放,另外两家的是没到期的,包括我们的。还银行的钱,全部是民间融资。这样,除去银行的贷款,他的民间融资也达到了500万。

  8月12日,我到了他公司,找到他,当时要求他老婆也一块过去,他说老婆有事。我告诉他,我的建议很明确,当前处置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断臂求生,抓紧把KTV卖了,还一还外面的债,你还继续卖你的矿泉水方便面。我说第一你管不了这个KTV,喝完酒闹事砸场子的多了,你能都摆平吗?外面的贷款利滚利,依你现在的现金流,是支撑不起的。

  他听得有些动心了,说考虑考虑。

  还真有人愿意接这个摊子,但是出价不高,只有400万。可这在半年之前是投了整整1000万的啊!我说,你贵贱卖出去,留在手里早晚是个祸害。再说你也不亏多少,你只投了500万,基本能保住你的那一半。

  但是他老婆不同意,舍不这投了1000万的家业。话说回来,女人在大事上是千万不能拿主意的,见识比较短浅,不知道事情将来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她说,不就是500万吗,有啥过不去的!我们回家找父母借,一家100万,只要再有一家银行借给我们,不就过去了吗?!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跑银行贷款上,寄希望于银行贷款来解决他的资金困难。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同意他的申请。包括之前收回贷款的那家,也表态了,你把KTV卖了,回到主业上,我们还会支持你。但是他没有照办。

  一家接一家银选择申请,给了他一次次希望,但一次次的拒绝,又把他的希望一点点浇灭。债主们轮番催收,堵门。他的性格,本来有些懦弱,遇事就慌,经常吓得不敢开机。最后,终于支撑不住,一跑了之。

  他两次都没听我人建议,第一次劝他不要开KTV,没有听。第二次出事了,让他抓紧处置,也不听。最后越挣扎越深,无法自拔。

  他跑路之后,我又听说了几个段子,说起来十分可笑。

  为了以防万一,他们两口子早就做好了还不起债或者是不还债的准备,9月份办了个离婚手续,想转移资产,把财产都转移到他老婆身上。到了11月,在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之后,在按既定方针准备一起跑路时,他老婆说,我们己经离婚了。假戏真做了。据别人说,他在外面有情人,还有孩子,她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外面还有野汉子,两人感情本来就不好。这可是对一对80后啊!

  他跑路之后,据说还有人欠他120万。我很纳闷,他本来说很缺钱,怎么还把钱借给别人。其实KTV是9月份开始准备开的,6月份就把钱借出去了。当时银行贷款很好贷,找几家联保,150万到手,放在手里没有用(主业用不了多少钱),就放了高利贷,谁想一分没回来。去年形势还没有这么差,银行的放贷热情很高,一家放了,另外银行跟着放。这样,没用半年的时间,从4家银行借到了500多万。最后,几乎一分钱也没用到主业上,除了放高利贷就是投到KTV上。

  说没用于主业上也不全对,去年下半年他又开始卖酒,有红酒也有白酒,有低端的也有中端的。他供应了一家新开业的大酒店,这家酒店开业没半年就倒闭了,欠他50多万的货款。可笑的是,人家倒闭时,把欠款都还清的,就是不还他的。原来,他送的酒价格高,别人卖100多的,他卖300多,而且茅台五粮液全是假的。人家仍下一句话,就TM不给你。

  这家企业倒闭,现在我还没有琢磨出哪些需要反思的来,只是觉得倒闭的太快了。合伙人8月份跑路,他接着12月份就完了。

  好在他的几个联保体成员还正常运转着,己经达成了还款协议。

  经理点评:这伙计就没有管理这些资产的能力。他所代理的牌子,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来的。论创富能力,没有多少,只是有一套按揭买了顶楼,还有一辆荣威汽车。他压根就没见过这500多万,更没有能力去使用这500多万。

  【案例四】后继乏人

  严格地说,这家企业没有跑路,也没有倒闭,只是老板换了。但是在企业债务承接方面,还是捏了一把汗。

  刚到这家工厂的时候,被门口镶在墙里面的门牌吸引住了:“国营**县第一棉纺厂,一九八六年”。呵呵,这家企业己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家改制企业,老板是大股东,当时58岁。走到这个厂里,仿佛真回到了八十年代,门是老式带窗棂的门,地面是水磨石地面,办公室门口挂着白底红色仿宋体的“财务科”三个字,连办公室的桌子似乎都用了20年了,会计还拔着算盘。董事会成员签字的时候,发现他们也都50多岁了,不过所有的人都喊董事长为“厂长”。

  不容易啊,多少国营企业破产了,老厂长带领大家生存了下来,保住了饭碗。当时我想,企业都干了30年的,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还能在这一年完了?我也太衰了吧?

  不幸的事情还真发生了。转过年来,老厂长到县里说,我不干了。

  那贷款怎么还?我发现,近三年这家企业的贷款猛增,原来一直维持在2000万左右的水平,第二年增长5000万,第三年到老厂长准备撂挑子的时候,贷款己经到了8000万。这8000万似乎超过了企业的净资产。

  终归是国有改制企业,政府管也得管,不管也得管。政府找了另外一家民营企业,把企业接过来了,承接了企业的所有债务。

  这个例子也是中小企业无法交班了例子,更典型一些。

  这是一家做化工的企业,他的历史也相当辉煌的,他做这一行二十多年,今年53岁。他是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以至于带动了一大批从业者,全县70%的从业者都是他们镇上的,被称为“**帮”的领头人。他也带出了一批老板,带动了一大批人致富,给他供货的、销货的有几十人,到他厂里的时候,小轿车排了一大排,全是装货、卸货、结账的。跟着他干的,据说手里现金过千万的就有好多。

  他最后的贷款,应该有4000多万,上一年的时候,只有2000多万。所以说这也是一个信号,企业贷款大幅猛增,而且是在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对于这种十年以上的年的老企业,应该说这种贷款需求是不正常的。到下半年,有一家银行贷款到期,宣布无力归还,只有一句话,你们起诉我吧。

  又遇上了一只黑天鹅。

  我和同事们笑着说,这TM的没法干了,企业没法看,没车没房的我们不贷,结果开好车住好房的跑了。觉得新企业不稳定,结果老企业也撂挑子不干了。企业到底怎么看?

  年轻的创业者说,现在事业不好干,人家老企业的底子厚。年龄大的老板说,现在事业不好干,是年轻人的天下。

  关于他为什么宣布举手投降,有两种说法,一是年龄大了,现在的同行业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人家敢闯敢干,再说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和他们这一代人不同,走不到一个圈子里去。二是公司后继乏人,没有合适的接班人,这成为他越干越累、最后不想干的最主要原因。

  他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和他一起经营。他前几年的时候,聘过一个总经理,是他的侄女女婿。这个女婿很优秀,公司管理的非常不错。可以后来不跟他干了,自己跑出去单干,关键是还带走了一批客户。这对他的打击中非常重的,核心人才流失,再加上客户流失,对于一个五十多的人来讲,再让他回过头去重新干,那是相当累的。而且工厂今年搬迁,老厂拆了,新厂没建起来,这一年几乎没有业务。老底估计是越吃越空,最后宣布企业死亡。

  经理点评:很多民营企业,而且是干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明摆着是交不下去,企业不知道交到谁手里,这是面临着一个普遍的困惑。和一些50岁以上的老板交谈的时候,他们也是一脸茫然,企业的管理层,也是不知道今后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民营企业要交班,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子女,最好是有儿子;二是子女愿意接班,愿意吃苦受累干实业;三是子女有能力接班,具备经营管理能力,能守住业。可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是十分困难的。有孩子这个条件一般都能满足,但是子女愿意接班就未必了。干实业是很辛苦的,整天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乱七八糟的事一大堆,政府、客户、银行的关系需要处好。

  穷二代羡慕富二代,可富二代也有他们的苦衷,顺治皇帝感叹“奈何生在帝王家”看来也是有苦衷啊。富二代不是不想继承这些财富,而是不想再受父辈的累。第三个条件是子女有能力管理,这个更难了。第一代创业成功者都是在商场中摸爬滚打从商战中拼出来的,就像开国皇帝,哪个也不简单。可是守业者就未必了,他们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简单地说就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只有从法律层面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甚至有些恶劣行为需要上升到刑法层面,才能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接班的问题。

  【案例五】幸免于难

  这是去年的时候的一笔业务,没等批下来,申请人就跑了。当时还有些心有余悸,这次太幸运了!

  粗看这家企业,家底还是不错的。他是一家物流公司,有二十多台车,当然里面肯定有一些是别人挂靠经营的。公司名下没有贷款,个人名下只有一笔车贷。到公司的时候,一看也很正规,财务上就和银行的开放式柜台一样,收付款还挺忙。现有的经营场地(停车场)是租的,在工业园区又新买了一块地。老板拿出红本的土地证,60亩。

  我说去看看吧,于是坐着老板的车,去看他的新厂区。他开的是一辆新买的奔驰S350,还是一辆高配的,100多万。工业园区正是施工,路还没修好,坐着一辆高级轿车,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也着实为他的车心疼。新厂区位于工业园的规划路边上,占面面积确实很大,门口树着一块大牌子,上面有项目介绍和效果图。新厂正在施工,一些工人正在焊储存罐。房边一排平房,应该是办公区。问问了老板,新厂区投了多少钱了。老板光买地花了600多万,填土100多万,搞建设花了小200万,加起来投了快1000万了。

  我忽然想到,他的公司才成立两年多,他本身年龄也不大,30多岁,从提供的个人简历上看,物流公司成立之家经营一家个体汽车修理厂,这个规模的物流公司两年可赚不了1000万,汽修厂20年也赚不了。我问他,建厂的钱都是哪里来的,他说是他爹给攒下的,他爹前些看干着一些不太合法的买卖,赚了很多钱。这就不好再问了。现在想想,他也真能编,瞎话随口就来。

  后来又到他家里看了看,他老婆正在家里带孩子,刚生了二胎,才三个月,老大好像八九岁的样子。

  在回去的路上想了想,这家还算是有实力,开着100多万的车,60亩土地,还没大有贷款。刚生了二胎,就是为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总不能跑路了吧?

  他的材料报上去,审批人员一看也不错。没大有贷款,资产实力还可以。就是担保人稍差一些,为担保人的事,来回折腾了好几遍,一拖就是一个多月。

  就在审批的过程中,有一个晚上他打过电话来,很晚了,快10点了。电话打通后,他问我贷款批下来了没有,听着电话那头声音很嘈杂,没说几句就挂了。

  为什么这么晚打电话来?莫非是喝醉了酒?

  他的贷款,因为担保人的事暂时搁置了几天。没过多长时间传来消息,他跑路了。

  贷款调查过程中看不到的信息,都会在申请人跑路之后大白于天下。他总共欠款2000多万,全是民间借贷,其是不少还是亲戚朋友的,有他表姐的200多万,一个老乡的80,比较分散,一家小贷公司最多,400万,好在没有银行的。据说一有个债主带着向个人上家里要钱,看到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说我抱抱孩子。孩子抱过去之后,他居然双手将孩子举过头顶!他夫妻两个估计是吓尿了。

  关于物流公司这位老板的跑路,因为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好在这个世界很小,出事之后,总能引起人们的讨论,大家一起也是唏嘘不已。他的借贷主要是用于买地,买地也是2年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说他光搞建设花了两年时间。当时园区刚开始建设,土地价格很便宜,大约就是10万一亩。他当时手里也没有多少钱,七借八借,利滚利,最后居然成了2000多万。今年,土地被拍卖了,卖了2000多万,几乎能把他的窟窿堵上,但是他还是没有回来。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一个结论,开好车的不一定有钱,他的负债可能比资产多。也有人说,开上好车“跑”得快。江苏泗洪的“宝马村”成为那一年全民放贷的一出闹剧。

  通过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奔驰S350几乎成了放贷者的标配。开宝马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江湖气,奔驰还是显得比较大气。有一次我和一位做资生意的说,如果你们行业里开个全体大会的话,估计80%的是S350,他笑笑说,差不多。其实做资金生意的大家也知道,所放出去的钱也不全是自己的,都在利用杠杆作用,对外或多或少地吸收存款。

  为了让储户们觉得自己很有实力,或者觉得自己很赚钱,就故意买好车,买别墅。民间的负债又无从调查,这极大地增加了审观察客户的难度。开好车的真不一定有钱,开孬车的可能真没钱。看来资产这个东西,无法下手了。

  到企业看什么?

  如果考察企业,那么到企业最直观的当然是看账薄,但是老板十有八有是不让你看的。尤其是内账。也有让银行看的一些报表,不过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哪家店销了多少,哪个企业应收款是多少,都是虚报的,可信度不大。

  有人说看老板的人品,这个也不好掌握。人品好不一定企业干的好,好人不一定是好老板,好领导不一定是好人。举个例子,李世民是一代明主,他是杀了亲弟弟又逼老爹退位的,地地道道的坏人,朱棣也是有为的皇帝,可他是造反起家,逼跑了建文帝。老板的人品和经营管理能力是两回事,人品差不一定管理的差。

  再说外面养着小老婆的太多了,如果这也是一条规定的话,估计大多数业务都做不了。但是有一个,好赌的人是绝对不要接触的,赌性强的人喜欢铤而走险,喜欢冒险刺激,不愿意脚踏实地地赚辛苦钱,这和信贷的原则是违背的,我所见的两个好赌的人都跑路了。

  仿朱自清《春》 银行年终总结

  盼望着,盼望着,年底来了,年末考核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行长们的身板朗硬朗起来了,肚子涨起来了,脸也红起来了。

  客户经理们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拉存款的,卖基金的。饭店里,KTV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站着,坐着,喝几箱酒,唱几首歌,洗几次脚,搓几次澡。营销轻悄悄的,客户软绵绵的。

  工行的、农行的、中行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抢着到客户那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营销中带着暧昧儿,闭了眼,仿佛存款已经拉进来了、基金已经卖出去了、不良已经化解了!成千成百的客户经理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行长们飞来飞去。银行的公车遍地都是:杂样儿,奥迪的,别克的,停在路边,打着双跳的车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银监会提出七不准规定”,不错的,像党的手抚摸着你。客户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应该有利转费的气息,夹杂着点利率上浮下浮,还有各种各样巧立名目的科目都在产品经理的脑海里酝酿。财务顾问、资金监管就应该将窠巢安在大中型客户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勾引一些小企业,唱出扶持的曲子,让点利与政府应和着。支持小微企业的口号,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风险事项是最寻常的,一发生就是一连串。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财务报表上全笼着一层烟雾。销售收入却绿得发亮,现金流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下班了,一辆辆公车,载着一个个行长,烘托出一片忙碌应酬的撩人夜。审批部还有忙碌的四级专审,披着星戴着月。他们的材料,叠的高高的,在办公桌上静默着。

  银行的不良贷款渐渐多了,跑路的客户也渐渐多了。省行支行,风险保全,前台后台,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平移平移贷款,化解化解不良,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末”,快到年末,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利润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增长着。

  总行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秀着。

  银监会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赶着我们汇报去。

  企业的风险管理

  几乎所有车辆都有安全带和气囊;

  几乎所有电脑都有杀毒软件;

  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有消防设施。

  但是企业老板经营着的几千万的资产,却没有一点风险控制手段,经营了十几年的家业眨眼功夫就垮了。

  这就是风险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有两项内容,一是风险识别,哪些项目风险太大,和收益不成比例(有的项目是高风险、低收益),不值得我做。第二是风险处置手段,一旦风险发生了,我将采取什么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大多数老板一点风险意识都没有,更没有风险防范手段。就像银行收回贷款没有续贷,这种事件会发生的,而且发生的概率还很大,老板应该事先想到这种事情。当这种事情发生的的时候怎么办?你没有化解手段?现在企业还贷养成一种恶习,几乎全用过桥资金,有的也称为高利贷。这就是没有想到银行会收回贷款,觉得完全有把握才去借的。

  企业经营地红红火火可以不用担心,但是都到了苟延残喘的程度了,还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也太大意了。再有一个就是风险控制手段,银行收回贷款不放了,那我怎么办?我能不能短时间内收回现金把高利贷堵上?难道就压高利贷拖下水不翻身了?

  为什么银行比较倾向于给大企业放贷款,因为大企业建立起了风险防范手段。有的大企业,每天账上必须趴着上亿的现金,因为企业有几十亿的贷款,几乎每天都有到期的,万一还上没有续下来怎么办?上千万的钱可以从社会上找,可这动辄就是上亿的贷款,哪里筹措这些资金?有的小微企业,还过夜的钱都不留,一看对账单,经营取到小数点。万一企业有个急用怎么办?

  有一个小型化工企业,因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危险品爆炸,出现人员伤亡,结果死者家属堵门要赔偿,安监局随即责令停产停业,几天后企业就宣布倒闭,4000多万贷款无法归还。这个死得更快。

  企业第一是没有风险识别能力,操作工没有培训上岗,易燃品接触明火发生爆炸。大企业一般都有安全评价,人员培训上岗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在出现人员伤亡后没有及时处置,和家属讨价还价,家属闹事直接引起安监局的查封。

  大企业一般都有危险处置预案,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把家属接过来,不要声张,先拍下高额赔偿金,家属的任何条件都先答应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的老板只看收益,不看风险。

  有一个客户贷下款来用不着,就学着别人放出去了,结果借钱的人跑的跑,不还的不还,放出去的本金只回来一半。他后来说,再也不干这事了,看着很舒服,其实风险太大。我和他说,做企业的放贷,只看着收益,不想着风险。银行放贷,先看风险,再看收益,正好反着。他深以为是。

  如果是普通商品,当然是卖价越高越好,有人出10元,有人出7元,当然是卖给出10元的。可是银行放贷就不同了,宁是放7厘的,不愿放1分的,要是都追求高收益,那银行早成了高利贷了。贷款这个东西,价格很重要,但是风险更重要,为了一点点的利息,损失了本金,捡了橛,丢了羊。

  来源 商界招商网 雷祖波综合

0
标签: 风生 客户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