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干货:详解跨境融资、传统贸易融资方法及案例
H银行上海分行为区内企业办理人民币境外借款解付入账,并完成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报送,以及向外汇局的国际收支申报。6.G租赁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子公司到外汇局(提款前或提款后)办理跨境人民币外债签约情况登记,以及提款资金流入情况登记。
导读: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直接参与全球供应链分工合作的程度日益加深,境内“走出去”和境外“走进来”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从以往单纯的结算、融资等基础性金融业务向信用支持、避险理财和现金管理等更高端和结构复杂化的产品需求过渡;由单笔交易或某些产品,转到侧重为企业提供整套“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和全流程的服务支持;从个体企业的金融需求,扩展到以跨国供应链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境内银行,跨境联动贸易金融服务的主要客户有三类:一是具有跨境结算或投融资等需求的境内外向型企业;二是在海外或离岸设立境外平台,以实现对外集中采购、销售和投融资的走出去企业或者集团;三是在商业银行开立离岸账户或境外机构境内结算账户的境外企业。以下通过案例,分门别类介绍银行提供产品的服务思路。
传统的内保外贷
案例一:跨境人民币进口开证+境外行外币贸易融资
四川省某地区电子业龙头企业A公司拥有众多的境外子公司,其中位于香港的B公司,扮演着A公司(其母公司)在港台地区集中供应商的角色,对外币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且运转速度极快。
根据A公司的实际,C银行四川省分行为其设计了组合产品方案:
(1)买卖双方签订以人民币计价的购销合同,并开立以卖方为受益人的远期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卖方收到信用证后备货、运输,交单。
(2)境内行收到单据并审核合格后,在规定期限内向卖方代理行发出承兑电,确认到期付款责任。
(3)境外行收到承兑电后为卖方核定买单额度并融资(外币),并向其海外供应商支付外币。
(4)境内行到期对外付款,B公司收到信用证项下款项后转换成外币支付买单融资本息。
这个方案不但帮助A公司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还分享了开证时间内人民币升值收益,而且其子公司获得境外利率相对较低的外币融资。同时,B公司通过有效利用境内银行承兑信用证的付款保证增强了信用,更加顺利地获得境外银行的外币资金融通。
案例二:跨境人民币结构性融资
D公司为山西一家国有矿产集团,主要从事矿产的开采、进口、加工等。它在香港成立了一家矿产进出口贸易的子公司(E公司),E公司具有作为离岸资金平台的作用。F银行是总部设在香港的一家外资银行。它为D集团设计了跨境人民币替供TT支付的结构性融资方案,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取得了不错的综合收益。
(1)D公司将原来应用于购汇付货款的人民币资金存入F银行北京分行作为人民币保证金,其香港子公司E公司从F银行总行获取美元贷款完成货款支付。
(2)D公司50%的保证金用于购买F银行北京分行1年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5.3%)、50%保证金存放1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3.5%),境内存款综合收益率4.45%。
(3)D公司在香港的关联公司E公司从F银行总行取得美元贷款成本为2.6%。
(4)E公司在F银行锁定1年期NDF价格、IRS利率掉期以锁定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并取得综合收益(收益率为2. 33%)。
对外支付1000万元美元,通过本方案可取得147.9万元人民币收益。按D公司全年进口量5亿美元计算,可取得7395万元收益。
基于海外代付的协议付款融资创新
案例一:人民币协议付款
指境内银行代理境外银行与境内进口商签订融资合同后,以加押电文方式向境外银行发出《协议付款指示电》,请求境外银行对进口商外币应付业务叙做人民币协议付款融资,同时按起息日当日境内银行与境外银行确定的汇率,将人民币融资本金折算成指定金额的外币款项支付给收款行,境内银行承诺在融资到期限日向境外银行支付人民币本息的资金融通业务。
如境内A银行原来与境内进口商C公司合作TT项下外币融资,但由于短期内受到贷款额度规模和短期外债规模限制,未能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也未能采取正常的海外代付方式(海外代付需要占用A银行短期外债额度)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于是,A银行联系境外代理行B银行与C公司签订融资合同,由B银行为C公司垫付外币进口货款,A银行在融资到期日前向B银行支付按约定汇率计算外币贷款的应付人民币本息。这个案例中,A银行可以在自身融资额度和外债额度不足的情况下为C公司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并通过预先锁定人民币汇率,赚取汇差收益;C公司可享受境外外币贷款较低的利率(如按1亿美元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计算,约节省200万美元财务费用)。
案例二:人民币协议融资
指境内银行代理境外银行与境内出口商签订融资合同后,由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发出指示,请求境外银行对境内出口商在订单及出口信用证项下货物采购、生产和装运或出口项下的对外本外币应收业务提供融资便利。即境外银行在境内出口商收到境外企业货款之前,预先支付境内出口商与货款匹配的人民币融资,待境内出口商收到货款后再偿付境外银行。叙做协议融资的受理条件是境内银行代境外银行进行审核,重点把握融资企业是否满足年出口结算规模、真实的交易背景等条件。协议融资业务品种包括订单融资、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
如境内I银行原来与境内出口商K公司合作出口项下融资,但由于短期内受到贷款额度规模限制,未能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于是,I银行联系境外分支机构J银行与K公司签订融资合同,由J银行为K公司提供出口备货所需的人民币融资,K公司仍通过I银行寄出出口单据并进行索汇,收到出口货款后由I银行支付给J银行归还融资本息。在这个案例中,I银行可以在自身融资额度不足的情况下为K公司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且I银行仍然能保持与K公司全面出口结算合作,并增加了对外支付融资本息的结算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C公司可以享受境外人民币贷款较低的利率(如按1亿元人民币利率降低1.5个百分点计算,约节省150万元人民币财务费用)。
以上产品的特点:首先,境内银行不是融资合同签订主体,协议付款和协议融资的签订主体是境外银行和境内进、出口商。其次,境内银行履行对境外融资的保证义务,境内分行与境外银行分别签订人民币协议付款、协议融资等协议。每项协议规定一个额度,境内分行承诺额度内对境外银行对境内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保证,同时管理所辖分支机构与该境外银行叙做的相关协议项下的产品。再次,记账方式灵活,海外代付需表内记账,而协议付款和协议融资表外记账,一旦发生境内进出口商到期无法偿还的情况,境内银行代为偿付本息后,再转入表内记账。最后,资金跨境次数多,协议融资项下,资金跨境次数为3次。其中1次为境内企业收到境外企业支付的贸易款项,币种为外币。而另外2次为境内企业和境外银行之间融资和还款时发生的,币种为人民币。
上海自贸区内的跨境融资创新
近期,随着上海自贸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落地,区内掀起了一股设立机构、创新业务的热潮。
案例:运用自贸区新政的跨境融资
就租赁公司而言,资金成本直接决定了它的利润空间。如何以相对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常被融资租赁公司看重,境外人民币借款的成本比境内低1~2个百分点,极具吸引力。但在此之前,具有内资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无法在境外举债用于境内。上海自贸区相关细则落地后,这一通道得以打通。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租赁公司单机、单船税收上的优惠,境外收付汇程序的简化,也增加了对租赁公司的吸引力。具体做法是,内资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先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一个子公司,通过这个子公司的实体,发起跨境人民币借款。日前,内资背景的G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属于H银行的关联租赁公司,以下简称“G租赁”)就是通过设在上海自贸区的子公司,以子公司的实体从H银行新加坡分行获得了总计7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借款,用于支持G租赁航空、航运等专项租赁业务。其业务办理过程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1.G租赁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子公司向境内银行提交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最近一期验资报告,以及确认截至申请日其境外人民币借款余额的情况说明。
2.H银行上海分行审核确认,申请企业为上海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并计算企业可借人民币外债额度。
3.H银行上海分行根据G租赁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子公司的要求,联系H银行新加坡分行,直接对区内企业放款。授信方式可以是H银行新加坡分行直接对区内企业授信,或由H银行上海分行开立以境外放款银行为受益人的融资性保函。借贷双方商定贷款条件后,签订人民币借贷合同。
4.G租赁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子公司向H银行上海分行提交人民币借贷合同。H银行上海分行审核人民币借贷合同,确认金额、期限、借款资金用途与政策规定相符后,为借款企业开立人民币境外借款专用账户。
5.H银行上海分行为区内企业办理人民币境外借款解付入账,并完成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报送,以及向外汇局的国际收支申报。
6.G租赁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子公司到外汇局(提款前或提款后)办理跨境人民币外债签约情况登记,以及提款资金流入情况登记。
7.G租赁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子公司向H银行上海分行提交支付用途凭证,银行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后,办理外债资金的支付使用手续。
在这个案例中,境内H银行争取到跨境人民币的结算业务,仅仅通过提供咨询顾问的综合性融资方案,按7亿元提取0.5%的收益计算,获得了350万元的中间业务收入;H银行的境外分行提供了人民币融资,为境外人民币资金开拓了新的资金运用途径,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益,按7亿元贷款利率与境外同业存放利差为2个百分点计算,增加利息收入1400万元。G租赁通过引入境外人民币融资资金,按7亿元降低1.5个百分点的资金成本率计算(境外贷款利率低于境内贷款2个百分点,加上0.5个百分点的中间手续费支出,综合资金成本率降低了1.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资金成本1050万元。三者实现了共赢。
本文来自:中国外汇《金融&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