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能否率先走出“危机”阴影?
●保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窗口和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应加强当地投资对保税区的拉动,当地政府应该考虑鼓励一些适合在保税区操作的企业潜入保税区,使这些企业能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运营活力。
●本次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保税区在逆势中强劲爆发,“危机服务”将增强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保税区率先走出危机的阴影创造了条件。
●同时,处于危机中的我国保税区,必须“借机行事”,加快落实那部分应该享有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利用区港联动的入区退税政策,推进到整个保税区,使保税区的开放度再上一层楼。
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风云突变,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界经济危机。保税区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窗口和跳板,世界经济危机将首当其冲地影响到其经济发展,从2008下半年的情况来看,全国保税区经济都不同程度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例如,厦门象屿保税区的经济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进出口额增幅下降14%,物流、码头业务营收都出现下降,企业纷纷调低了今年的计划。与此同时,其他保税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下滑态势。
一、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保税区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进入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其根源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将进一步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所难免,国内有专家根据2002年到2007年数据测算,美国GDP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率将下降5.2个百分点。美联储2008年底发布的经济预期称,08年美国经济仅将增长0.3%~1.2%,远低于其上次预期1.3%~2%的增幅。09年美国经济将难有新的转机。由此预计中国2009年的外贸进出口、引进外资增幅将出现下降局面。
中国保税区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叉结合点,根据上述分析,2009年中国保税区将处于国际、国内经济的双重阴影中,中国保税区的实体经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二、金融危机影响将从保税区主体产业延伸至辅助产业
当前,受世界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影响,保税区域内的一些生产、贸易、物流等外资企业经营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不少企业面临利润空间大幅萎缩、资金链断裂、生产能力闲置等问题困扰,并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公司规模性裁员、减薪,劳资关系恶化等等。
保税区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紧密相连,保税区经济的三大主体产业: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制造与世界经济中主要的影响指标———运输、贸易、国际投资紧密相连。因此,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保税区影响的渠道,首先反映于保税区的主导产业,并将向辅助产业逐步传递。
1.经济危机将对保税区主体产业产生影响
首先,对保税区物流仓储产业的影响。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已经通过贸易扩散至航运市场。为了降低成本,不少航运公司如全球航运业翘楚———马士基船公司等纷纷采取了减少航线运力、船舶减速等多种手段,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业的衰退,将影响到我国的贸易和航运业,而保税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并以港口的发展为重要依托的特殊区域,其为国际贸易、我国港口物流服务的物流仓储功能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例如,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尽管外高桥码头集装箱吞吐量依然冠居内地榜首,但因受金融危机影响集装箱货轮入出境数、集装箱吞吐量较去年同比略有下降。据边检部门统计,2008年,外高桥口岸共办理入出船舶17270艘次、入出境人员24.3万人次,较2007年同比分别下滑了3%和7%。这也是外高桥码头集装箱外轮、入出境人员、集装箱吞吐量在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首次出现数据下滑。
其次,对保税区进出口贸易业的影响。外部环境恶化制约了保税区进出口贸易业增长。受世界经济放缓、世界金融危机恶化、国内经济减速、人民币升值、主要行业投资率下降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企业利润严重压缩,贸易环境不断恶化。从前10个月的对外贸易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短期内难以恢复,国际市场需求将继续减弱,2008年我国全年进出口增幅呈现下降趋势明显。2009年,上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会继续增加,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对保税区进出口贸易业的影响在所难免。
其三,对保税区加工、制造业的影响。支撑我国保税区加工、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推动国际资本转移,带动保税区投资增长,并推动保税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利用外资增幅从2008年10月起出现连续下降的态势表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利用外资可能出现低潮。
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保税区的加工、制造业将受制于国际市场、国际资本的影响,增长减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一些主要保税区中,IT产业在进出口额和加工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本次金融危机中,保税区IT产业受影响较大,将对保税区的出口和制造业增长产生双重影响。
部分保税区保留了若干传统工业,危机对其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例如,一些保税区的传统纺织企业,受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以及国际市场环境趋紧的影响,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局面。2.金融危机影响将延伸至辅助产业保
税区的辅助产业主要包括由主体产业延伸的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这些产业本身是主体产业的延伸,由于主体产业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干扰,这些辅助产业难以独善其身。
房地产业。我国保税区目前尚有相当部分的规划区域有待开发,同时我国保税区尚有部分楼房、工业厂房等房地产需要进一步盘活,其中外资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保税区要持续发展,就要形成保税区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当前全国房地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挑战的时期,外资对保税区的投资增幅呈下降的态势,由保税区主体产业带动的保税区房地产业将难以幸免,因此,我国保税区房地产业将做好防范的准备。
部分服务贸易。我国部分保税区内已经形成了由货物贸易延伸的服务贸易,鉴于主体产业之一的进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保税区的服务贸易将受到一定影响。
三、2009年:中国保税区能否率先走出危机阴影?
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形成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巨大威胁。同时,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难以确定。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将有所放缓。目前正值中国保税区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的时期,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局面,将影响到保税区的发展。保税区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应该形成政府、企业强力合作的局面,加快优胜劣汰的步伐,加快升级调整,提升我国保税区企业的竞争力,保持我国保税区的稳健发展。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趋势决定于国际、国内的经济增长的共同态势,因此,中国保税区要率先走出危机的阴影,不仅要拓展内需市场,而且要拓展外需市场,成为内、外需市场的聚焦点。2009年,中国保税区能否率先走出危机?取决于保税区能否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保税区具备良好的“危机免疫力”。
1.以内需为动力,强化保税区的投资带动。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在全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带动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投资计划。保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窗口和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建议应加强当地投资对保税区的拉动,当地政府应该考虑鼓励一些适合在保税区操作的企业潜入保税区,使这些企业能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运营活力。
以危机为机遇,保税区应考虑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政府投资带动保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税区的硬环境建设,改善保税区的码头、道路、能源、通信等设施,形成保税区进一步发展的先期条件,为率先进入下一轮的发展创造条件。
2.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强化保税区的“危机服务”。
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发展的软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各种服务的质量,能否达到国际上通行的便捷、高效的水平。本次金融危机,我国保税区在逆势中强劲爆发,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与企业共同面对,实行“危机服务”,与企业共渡难关。“危机服务”增强了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保税区率先走出危机的阴影创造了条件。
例如,张家港保税区海关为帮助企业发展,通过调研,海关推出限时服务、小金额备案、短周期核销等多种方法,缩短核销周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同时对跨关区外发加工、区内区间结转等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专人专岗的审批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通关物流成本。这些举措受到了企业的极大欢迎。
又如,苏州工业园区努力发挥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的仓储配送优势,减少企业物流成本,园区海关努力发挥保税物流中心仓储配送和出口退税的功能作用,积极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申请适用A类管理,加快删改单处理速度,进一步简化西区货物放行流程,推进核查核销制度创新,简化保税货物区间流转手续,深入推进“守法便利通关”等改革试点,着力提高通关效率。同时鼓励知名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零库存生产战略基地和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最大化企业的通关环节约物流、仓储成本。
实施“危机服务”的结果,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优化了保税区的软环境,大大提升了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
3.提高开放度,落实保税区的“政策优势”。
我国保税区具有开放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我国保税区十多年来逐步壮大。但,我国保税区的政策优势逐步消退,一是由于保税区外开放度的提升,缩小了我国保税区的政策落差,失去了我国保税区的部分政策优势。二是由于保税区自身开放度不足,丧失了部分政策优势,例如,保税区入区出口退税的政策,一直没有实质性地推行过。前者是正常的情况,后者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因此处于危机中的我国保税区,必须“借机行事”,加快落实那部分应该享有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利用区港联动的入区退税政策,推进到整个保税区,使保税区的开放度再上一层楼,是保税区反危机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
4.加快产业升级,顺应适者生存之道。
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在于适者生存,从这个角度来看危机,危机发展的过程又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危机使国际国内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能否适应这个变化,是我国保税区得以在危机中生存的根本之道。
应该承认,我国保税区目前的产业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调整余地很大,例如,部分IT产业的产品依然维持在多年前的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了,这部分产业和产品在危机中被淘汰,在所难免。又如不分出口加工业,技术层次和产品创新程度都较低,如不走出这个状态,淘汰的危险随时存在。
因此,加快产业升级,顺应适者生存之道,是我国保税区在危机中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危机将迫使许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战略,力求度过危机,争取主动适应。例如,张家港保税区的张家港常新特种纺织公司,在危机中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投入巨资开发有机棉和长绒棉两个新产品。特别是有机棉,从种植、生产、染色、包装、销售等所有环节必须接受世界权威有机棉认证,然后才能获得市场认可的标志,符合高端客户的需求,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应对危机的路子。张家港保税区的张家港常新特种纺织公司的做法,为我国保税区的IT产业及其他产业提供了借鉴,只有加快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以变应变,才能在残酷的危机环境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