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大踏步跨入高频交易时代

2014-09-19 17:27 1216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 全球顶级高频交易公司中,有一家公司低调、神秘、独特,它就是Jump Trading LLC。美国经验表明,一旦少数机构成功掌握高频交易,这种模式的交易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膨胀,占据市场极大交易份额。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 全球顶级高频交易公司中,有一家公司低调、神秘、独特,它就是Jump Trading LLC。

  过去15年,这家公司的高频交易员队伍在持续壮大。去年,Jump成功跻身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顶级高频交易公司之列,年度营收超5亿美元。

  与一些高频交易公司创始人出身计算机程序员不同,Jump的两位创始人Bill DiSomma和Paul Gurinas都是CME场内交易员出身。1992年两人相遇,当时正值金融市场开始向电子化交易趋势发展,他们预感到计算机将在套利交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在1999年两人双双辞职创办了Akamai Trading LLC公司,并在2001年将公司更名为Jump,并沿用至今。

  在此期间,CME集团董事会成员William Shepard购买了Jump公司的一些股份。目前,人们无法在CME集团网站上找到William Shepard的任何图片。CME集团甚至在今年年初的调查文件中都没有指出他参股的Jump公司。

  Jump还是极少数几家成为CME结算成员的高频交易公司。这意味着,根据CME的规则,Jump为满足最低预付金要求而支付的交易费用是最低的。

  与华尔街张扬奢华的风格不同,牛气冲天的Jump异常低调。在狭窄的高频交易圈之外,Jump公司并不广为人知,直到今年四月被纽约检方传讯。

  根据今年年初公司官网信息显示,尽管公司在纽约、伦敦和新加坡都设有分公司,但总部却不在华尔街,而是在芝加哥北部城区。但即便这样的信息当前都已经从网站上消失了。彭博新闻社文章称,Jump的总部办公楼以前是仓库,其所处区域Cabrini-Green Homes曾是全美最危险的保障性住房,高层已被陆续拆除。

  而这些资料之所以被删除,和纽约监管机构有关。当时,纽约总检察官Eric Schneiderman办公室向Jump等六家高频交易公司派发传票。随后,该公司官网的绝大多数信息就此踪影全无。

  自从金融作家Michael Lewis在新作《Flash Boys: A Wall Street Revolt(追踪高频交易——华尔街猎狼者)》中指责美国股市是被操纵之后,同样位于芝加哥的对冲基金Typhon Capital Management LLC首席执行官James Koutoulas表示:高频交易员们试图避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不仅如此,Jump公司施行高度的保密制度。关于公司的一切信息连已经离职的员工都必须守口如瓶,更不要说公司高管和创始人了。而交易小组之间的交易策略信息也不共享。

  Jump是一家少数人控股的公司,仅使用自有资金开展交易,因此,外界难以知晓它的内部运作或者财务状况,除了今年官网被删的信息透露出该公司有350多名雇员以外,Jump公司的多数情况都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Jump公司和高官们也不怎么回应任何形式的采访请求,也拒绝回复媒体的电话或者电子邮件。

  然而,还是有些“漏网之鱼”的。根据美国证券委员会2010年的资料,人们总算知道,当年Jump公司净利润为2.68亿美元,营业收入为5.12亿美元。而根据另一份SEC资料,该公司甚至在2008年时的利润都高达3.16亿美元。SEC今年的资料显示,截止今年3月底,Jump公司持有的美股总市值约为2.39亿美元。

  类似对冲基金巨头文艺复兴科技公司,Jump也聘用了大量的科学家、数学家和程序员来设计复杂的计算机算法系统,使用几分之一秒的速度标准来交易欧美股票、期货、外汇及债券。

  对于高频交易公司来说,交易速度几乎是决胜的唯一关键。Jump的交易系统速度接近光速,而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激烈竞争仅是为了减少几毫秒。这就意味着,假若Jump已经签署了光纤网络租赁协议,但马上就有一条更快的网络建设完毕,那么Jump将毫不犹豫租下更快的那条光纤网。该公司一度同时使用四条不同的光纤网络。

  为了保证极高的交易速度,Jump甚至斥巨资购买了退役的军用信号发射塔,而其他的高频交易公司通常只是租赁微波塔。与光纤相比,信号塔微波技术可以将传输时间缩短一倍,这将帮助公司大幅提升利润。这座微波信号塔高800英尺,1983年时曾为北约军队在巴尔干传送过情报。

  Jump将投资资金分配给20个小组,这些交易小组都是独立交易的,并以独立成本核算的形式单独运营。每个小组的投资资产也不一样,有的交易所有金融资产,而有些则只专注于一种资产。

  Jump吸引交易员的一点还在于其类似硅谷的办公氛围。员工着装随意,每周五提供午餐,平日还有娱乐项目和体育赛事。每年夏季还举办员工野餐会。还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和菲尔德博物馆(Field Museum)举办过假日派对。

  不过,轻松的办公氛围不能掩饰公司对员工的高要求。曾经历过Jump面试的人说,Jump有着非常强烈的“拼命工作 努力赚钱(work-hard and reward-hard)”的公司文化。

  一股“高频交易”的冲动正静悄悄地改变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  消息人士透露,部分机构正将自己的交易电脑运进上海期货交易所所在的办公楼中,力图使其与交易所机房保持尽量近的距离——因为更短的电缆意味着更快的交易速度。他们正在具备特定模型的交易程序扫描市场中稍纵即逝的套利机会,以约百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期货市场上迅速进行多笔金融产品的买卖交易,以此投资赢利——他们在做的事情,就是高频交易。

  实际上,作为程序化交易(Algo-rithmTrading)的一种,高频交易在国内已经被运用于商品期货和证券市场中的ETF及权证交易方面。而本报了解到,随着股指期货渐行渐近,不少先知先觉的期货公司、投资公司以及私募基金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寄望于通过高频交易抢占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盈利“蛋糕”。

  “高频交易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3月24日,证监会一位领导告诉本报,“我们正在讨论是不是应该要求交易所做出相关的规定。”

  暗流涌动之间,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大踏步跨入高频交易时代。暗中崛起“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已经有人在用高频交易了。”北京一家大型期货公司负责开发高频交易的人士透露,据他了解,中金就是国内主要的高频交易者之一。“有一些私募基金也在默默地做。”

  “高频交易现在主要是一些投资公司在做,而且股指期货面世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投资公司要开始投入其中。”一家老牌期货公司人士称。此人制作了一个圈内的交流网站,聚集了很多对高频交易感兴趣的人。他透露,国内现在做高频研发的很多,但实际已经开始用的也就十几家。  “眼光前卫一点的期货公司都感觉到了压力,他们担心如果有一天高频交易成为主流,客户会摒弃那些没有能力进行高频交易的期货公司。”招金期货的孙先生指出,他最近被公司找来开发此种交易。

  在海外成熟市场,程序化交易已经十分普遍。在国内,因为尚处于早期,高频交易的定义相对宽松些,“利用程序一日之内进行50笔之上的交易应该就算高频了。”一位“圈内人”介绍。高频交易不一定要时刻不停地交易,而是要在瞬间把握住时机,迅速进行多笔交易。

  “国内程序化交易现在已经分出三个'段数’,高频交易已经出现在最高段数中。”上述北京期货公司人士告诉本报。他将中国的程序化交易者分成三种,一种是依靠程序做技术指标分析,这些人主要用文华的平台;第二种是更为专业的投资者,他们使用“交易开拓者”平台,自己编写小模块嵌入交易;第三阶段则就是高频套利交易者。

  上海一期货公司创新业务部负责开发高频交易的人士透露,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开发出一种上期技术综合交易平台(CTP),在这个平台上,交易者可以关闭经纪商使用的文华等操盘平台,直接编写自己的算法,进行高频交易。

  据了解,上海中期、银河期货、中粮期货、格林期货等规模较大的期货公司成立“创新业务部”或者“IT业务部”,指派专人快马加鞭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高频研发。

  为了保证在交易时不被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影响,华尔街在雇佣高频交易员时偏向于那些从物理或者数学系新毕业的学生。而记者接触的国内几位从事高频交易研发的人也基本是这种状态。  暴利阶段  “一旦机构开始做高频交易而且取得利润,他们就潜入'地下’,变得非常神秘。”一家老牌期货公司金融业务部负责人表示,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人主要是怕更多的人了解高频后加入竞争。“现在在中国做高频交易正处于暴利时代。”

  由于中国的高频交易刚刚起步,对硬件和算法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市场对这种交易全无防备状态,高频交易者更容易抓住瞬间出现的定价不合理或者其他一些机会,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轻松套利。“能在一秒钟以下进行交易就行。”上述北京期货公司人士表示。

  在美国,建立一套高频交易系统,最少也需要100万美元,对许多小型的机构造成了非常大的成本压力,而在中国现在这个问题还没出现,配置好的机器加上一个小团队,就有可能建立起足以盈利的系统。

  据统计,2006年欧洲和美国股市的全部交易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程序化交易实现的,而在2009年,采用程序化高频交易的公司成交量占了全美证券交易量的73%。

  美国经验表明,一旦少数机构成功掌握高频交易,这种模式的交易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膨胀,占据市场极大交易份额。

  要问高频交易有多强大,只要看看2008年金融危机下这些公司的盈利就知晓了。人员不到300的Getco(全球技术交易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为5亿美元;最大的高频交易者高盛公布,它在2009年第二季度共有46个“亿美元交易日”,而其第二季度年报显示,交易为其创造了107.8亿美元的收入。如若不是半年前高盛的一桩官司牵动了美国FBI的神经,“高频交易”在美国也依然是“少数派传奇”。

  再靠近一点!纽约一家名为莲花(Lotus)的资本管理公司突然意识到,一年来其竞争对手正以3微秒的差别击败它。仅一种策略算法式,莲花因为速度的损失每天就超过了1000美元。

  从这样的困境中跳出来其实也很简单——将交易电脑搬到交易所大楼里去。“高频交易中电缆传输的速度损耗是致命的,从北京到上海传输需要几微秒的时间,相对于以毫秒计算的高频交易,足以决定胜负了。”孙先生表示。  所以,“再靠近一点”成为了高频交易者的座右铭。靠高频发家致富的Getco就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旁边安放着大排的交易电脑。  “国内已经有人将电脑搬进了交易所大楼。”一家中型老牌期货公司人士透露。事实上,上海中期是程序化交易最成熟的期货公司之一,而他们的办公室正好坐落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大楼里面。“上期所的机房在6-8层之间,而我们的办公室就在11层。”上海中期人士向记者证实。  据悉,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Euronext),也就是纽约证交所的母公司,正在伦敦建设一座庞大的、占地50000平方英尺的新交易中心。而目前在其附近的其他建筑内,各家银行、经纪公司和其他交易商的电脑服务器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

  “最后只能给他们一人发一根相等长度的电缆了。”纳斯达克OMX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罗伯特(RobertGreifeld)调侃道。当然,这电缆还不能随便剪短。

  高频交易分支庞杂,我仅能在此梳理一条线,但是其本质无法离开市场微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这一核心问题。一个高频交易者对于市场微结构的痴迷,就好比辩护律师对于法律条文中细节的痴迷,或者政治结构套利者对于社会制度缺陷的痴迷——一个漏洞可以造就一轮财富或权力。

  从中国开始接触证券市场的朋友很难对市场微结构有天生的敏感,比如我,因为中国市场是天生自上而下的市场,证监会如同上帝,上帝说要有个市场,于是便有了市场,证监会说要有涨跌停板,于是有了涨跌停板,证监会说要有t+1,于是有了t+1的现行制度。但是美国的市场恰恰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市场,先有离散的经纪人,大家各自帮助客户做交易,混乱到了一定程度,大佬牵头,聚在梧桐树下,约法数条,才有了今天华尔街和纽交所的雏形——这世间本无交易所,交易的人多了,才有了交易所。因此这种自下而上的系统天生是开放式和激进了,是各方利益均衡的产物,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漏洞——最简单的形式莫过于另一派人各种不服,另开山头设立交易所交易相同的证券,于是两个交易所之间的价差就出现了。而中国,在现行体制下,很难出现另一个交易所交易同样的证券——这两种体系的差异源自于其基因,不需要区分高下,各有好处,而我个人认为中国现行体系是封闭金融体系保守风格的最佳选择。

  高频交易的雏形是discretionary arbitrage,即显式套利,或者咱们更加接地气的说——搬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之前比特币人民币交易所的价格比美元交易所高50%以上,众土豪纷纷出动,在美国低价全仓买入,传送回国,然后再高价卖出。这种策略一点也不低端,在美国70-90年代,由于交易所林立,如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太平洋股票期权交易所、费城交易所、纽约交易所等等,同一个主体为了融资方便,可能多处发行,价差经常出现。90年代以前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普及,很多个人交易员可以简单的在多个交易所之间搬砖,人工“高频”交易。上一代的geek们也是极富创造力,开发出了机器手等“自动化”下单系统(不是程序,是真的机械手),实现那个时代的高频交易。

  但是如果你关注市场微结构,你会发现有些价差是时间难以消除的——比如同一个股票在一个交易所永远高于另一个交易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A、H股的价差。这些价差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A股买入后是无法在HK市场卖出的。或者比如当时在美国,A市场可能交易费用高、交易量低,那么其价格可能高于B市场,以补充做市商的做市的难度(也可能相反)。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搬砖就不行了,你需要人为的修正价差——或者去动态套利——做统计套利,这里面学问很深,后面再触及。

  回到美国市场,在87年和99年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是87年10月股市崩盘了一天,这一天创造了指数的历史跌幅,也让交易所开始大量引入电子化。第二是99年开始全国推行Consolidated Order Book,把所有交易所的限价单并到一个表里面。这两件事情极大地重塑了搬砖行业,也使得高频交易从可选成为了必须。电子化的引入造成了一些精通计算机的经纪人开始尝试用机器做自动化交易,自然推高了行业的交易速度;而Consolidated Order Book使得你很难再靠肉身显式的去跨交易所套利了——因为一看去全国的交易所都并成一个交易所了。

  我相信做中国股指期货套利的从业者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早期的当期期货和股指的差距经常到40元左右,而现在日内高点可能在20元左右——而且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你要抢到那个价差20元的单,你需要有速度的优势了。因此我听说大量的高频交易开始被应用在股指期货上了。

  也正是在1987-1999年这段时间,大量的高频交易传奇公司开始出现,最有名的莫过于Getco、Knight、Jane Street之流了。这里插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时下单和电子游戏程序员。Getco最初成立时,极力招募的不是华尔街的金融奇才,而是在芝加哥各地的顶级电子游戏程序员。因为最初的高频交易最关键的就是异步下单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深:现在假设在交易所A和B有价差,你需要同时下一个卖单和买单去赚取这个差价,你怎么下单?

  最简单办法就是串行下单,我先去交易所A成交,然后根据成交数量去交易所B下同样数量的单,如果B机会已经消失,则追单保证仓位平掉。这样明显不利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如果同时并行下单呢?同时下单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天才知道最后两边各会成交多少,比如A、B各下一个单位的单,A成交了0.8,B成交了0.7,这个0.1的差额怎么办?在这个方面,电子游戏程序员比华尔街的金融家清楚多了——在网络游戏中,如果你和别人PK,都只剩1点血了,都发出了攻击的指令,谁该死?在这方面,每天与网络通信和并行数据交换打交道的电子游戏程序员有着天生的优势。

  这个年代,不需要策略也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我们姑且称此中方法为Pure Arbitrage (纯套利),但是门槛低的游戏,玩家就多,最后利润比街头开小卖部还低。于是乎就开始有了统计套利的介入,我相信这也是题主提问的原动机。统计套利的高频交易和纯套利最大的差异是统计套利允许在信号确认的情况下,保持一段时间和一定水平的活跃仓位;而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利用低频交易者对细微价格的不敏感和报价速度的低下。

  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比如你在高频交易做微软公司的股票的统计套利,你的模型告诉你指数、苹果的股票还有谷歌的股票这三个因子对于微软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具有极强的判定力(统计显著),那么你在这三个因子判定上涨时,你发现因子预测价格高于当前盘口(当前盘口更新不及时),你买入微软的股票却不立刻做空三个因子的资产组合,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再做出对冲、平仓的行为。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但需要的模型就不再是简单的两个交易所的价格了——你需要一个经常拟合的线性模型和即刻的置信度估计。类似的是期货中间的当期合约与远期合约的套利。这种时候,就有些稍复杂的模型介入了。在模型的选择上,我觉得最终的规律都是选择当前环境下可行的最简单的,从统计上来说,因子越多模型的稳定性越差,而投资本身也是以大道至简为通行规律。

  说到这里,你可以发现高频交易的本质是利用技术的优势去捕捉暂时的市场错误——或者用自恋的话说,我在帮助市场先生改正错误。如果不以此为本心而为了高频而高频,那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我个人觉得很多长线投资的思路强行移植到高频交易中,是很可能制造悲剧的。

  后期在美国高频交易的发展中,另外两类产品成为主流——期权自动化做市(Option Automatic Market Making)和可转债套利(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其实原理无二,你把握好了本质,做法都很类似,只是原来你只需要对冲一次项(first order)的价格波动,而现在你可能需要对冲的是波动性风险(Volatility risk)或者信贷违约风险了(Credit Risk)。Jane Street现在大量就在进行期权自动化做市的交易,而Citadel则是在Ken Griffin的带领下从哈佛的宿舍里面靠着可转债套利发家直至今天的巨头。这里不一一展开了,有心者一定会自己去探个究竟。

  到今天,其实美国各大市场中高频交易都到了很尖端的水平——colocate服务器,模型越来越复杂而且程序越来越先进。而很多公司都在做着类似的交易,因此我个人感觉,其商业模式已经类似于比特币的挖矿了——大家都在拼命争取获得下一个block(交易)的奖励,而最终获得者好似于中签一般。这个领域无论是DE Shaw这类巨头还是曼哈顿下城新兴的众多prop trading firm都感觉赚钱不易了。不过在国内,随着市场深度(产品类型、数量、流动性)增加,反而出现了很多套利机会,而今年关于期权正式面市的消息也是给了高频交易者很多期待。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如同电影Margin Call里面说到的——赚钱无非三种方式:be the first,be smarter或cheat。在中国,cheat与双轨制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而be the first成就了中国第一代因为主动或被动下海的创业家们,现在慢慢高频交易者这块smart的群体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施展,其实是绝对的福音。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速卖通韩国市场增长迅速,已签约4家当地头部物流公司

2024-05-15 13:07
24598

GLP-1类药物市场火热,多肽产业链受益

2024-05-10 11:48
58786

春节房地产销售市场平淡,广州、上海、苏州、北京及深圳五市相继放松限购政策

2024-03-01 13:59
220362

谷歌宣布Gemma大模型全球开放使用

2024-02-22 13:20
150250

深圳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启动3个试点项目

2024-02-01 14:16
167659

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

2024-01-31 14:03
15113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