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陈育林 | 2014-08-07 17:01 903

  作者: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

  作者: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找准各方定位、推进风险化解、危中寻机乃至化危为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表现的全面性。银行业信用风险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持续扩散。一是行业内整体反弹。从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普遍呈加快暴露趋势,其中大型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劣变趋势更为明显。二是地域上普遍反弹。从去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业信用风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黄三角,由南向北呈阶梯式蔓延;今年开始,信用风险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扩散;而且风险开始出现在银行、信托、融资性担保机构甚至民间融资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苗头。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区域和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区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三是客户集中反弹。不仅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快,而且小微、农户贷款不良也开始普升。以山东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山东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26%,小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农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61%。

  (二)风险发生的集群式。联保贷款,作为经济上行期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题的创新方式,却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意外地”使单体客户风险被放大并蔓延及整个担保圈(链),引发担保圈(链)企业的“火烧连营”。调查显示,担保圈(链)一般沿产业链或行业在区域客户集群内构建,经营规模、整体实力、贷款金额等接近的企业之间更易形成互保,并通过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人等形成层层担保圈,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集群风险暴露的形象描述,甚至一家中小客户的突发风险即可诱发区域性群体风险事件。

  (三)风险暴露的复杂化。当前银行信贷“大户情结”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扎堆追逐本地优质客户,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普遍跨区域授信,导致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而这些企业多为当地支柱企业,政府、银行、企业与职工各方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博弈,关系经济金融社会秩序稳定。风险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在“保银行”还是“保企业”中摇摆,涉及央企情况则更加复杂,由于央企在地方地位的相对超然性、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相对重要性,其地方子公司发生授信风险时,需理顺的关系更复杂多元、处置难度也更大。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的原因分析

  (一)“去产能化”中的金融阵痛。产能过剩是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5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务院专门印发化解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但银行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普遍把握较严,部分行更甚至基于避险考虑直接对相关行业“一刀切”。“去产能化”和“去信贷化”交织,整个行业包括部分优质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稍有波动即可导致资金链断裂。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外贸形势未见实质好转、企业经营困难与资金链紧张叠加,银行业信用风险管控压力持续加大。而我国银行业自2003年启动改革以来,尚未经历过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考验,“逆周期”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的暴露。

  (二)“形式合规”下的信贷文化。目前,各银行对抵质押担保均有明确规定,以便在第一还款来源无法落实时更好地保障银行债权。但这一理想化的合规性安排,在实践中已发生异化。银行在审贷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和要件审查,客观上使抵质押担保成为信贷审批的必备和前置条件。部分基层行从自身理性出发,为迎合上级审贷标准及自身利益,往往只关注担保手续的有无,而不关注实际担保补偿能力,甚至主动为企业寻找担保方牵线搭桥,导致担保有名无实、担而不保,个别担保操作方式甚至成为各方都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在行业上行期和企业经营正常时,风险尚能掩盖,但一旦一家企业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风险便沿担保圈链快速蔓延,使单体风险演变为群体乃至区域性风险。

  (三)“倒金字塔”式的激励错配。银行激励机制虽历经多年改革,但压力责任往下走、收入报酬往上提的“倒金字塔”式错配未得到根本转变。业绩考核年年加压、层层加码,而客户资源总量有限,基层行只能加大对已有优质客户的信贷额度配给,而无法全面顾及其总承贷能力和他行授信情况。同时,免责条款缺失,责任追究时基层人员首当其冲,权责利不匹配导致基层信贷人员风险报告动力不足,甚至故意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及风险状况或在风险暴露前辞职,导致风险信息在行内上下不畅通,延误对风险的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置。

  (四)“多元发展”下的经营偏差。对已发生风险的多家大额授信客户分析表明,多数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与其非理性多元发展有关,部分投资甚至涉及房地产或过剩产能等高风险行业。涉猎陌生领域往往使企业无法准确预估资金需求、行业前景和风险状况,且在项目贷款获批难的情况下,企业大多用短期贷款支撑长期项目投资,并寻求民间“搭桥资金”周转。侥幸心理下“期限错配”必然导致任何一笔资金融入行为在资金规模、融入时点等方面出了偏差,都将直接绷紧企业资金链条。而在整体市场环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乃至环卫安全要求等发生变化或剧烈波动时,资金链条断裂风险最终不可避免。

  对信用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

  (一)定位要准。信用风险的管控首先应找准政府、企业、银行与社会的利益平衡点,在均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应始终坚持对风险前瞻预判的核心主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监测预警,及时提示风险、防微杜渐。风险暴露后,要借助专业优势,积极作为,推动地方政府调动各方资源加快风险处置,用政府信用填充市场信用不足形成的“信用空洞”,构建起“银行为主体、市场为手段、协会为依托、监管为协调、政府总牵头”的风险化解体系。

  (二)方法要活。信用风险管控应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一要区别对待。针对风险实际,一案一策,分类施治,既要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失信企业严厉惩处,也要为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诚信企业慷慨解囊,更要对经营无望的“僵尸企业”尽快处置。二要同业合作。指导银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合作和信息共享,完善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和债权人联席会机制,形成大额授信管理和风险处置中的行业“共同音”,实现银行业“抱团取暖”、“抱团维权”、“抱团发展”。三要党政支持。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汇报,积极出谋划策,推动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基金或财政资金发起设立的担保公司,发挥各级党政部门在风险处置中的“稳定器”和“根据地”作用,增强市场信心。同时,还应注重加强舆论引导,避免因舆情发酵引发事态失控,推动形成有利于风险处置的舆论环境。

  (三)效果要实。善于从重大风险事件中反思和拓展信用风险管控思路。一是风险处置要扎实。要坚持真实处置,在充分暴露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确保处置措施的落地,确保风险的一次性处置到位,不留问题和隐患。二是圈链解构要务实。担保圈链是风险集中爆发的导火线,必须真实解构,切断风险传递链。应主动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担保圈链,指导银行找准关键点,开展解构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用于指导全部担保圈链的破解。三是责任追究要严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远期风险暴露责任追溯机制,加大对上、对高管的责任追究力度,以惩戒的震慑力督促银行真正汲取教训。四是长效机制要夯实。组织对每个案例风险暴露原因、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进行梳理,逐一形成案例并在适当范围内共享,督促全部银行以此为鉴、警钟长鸣,动态、持续地反思、改进信贷管理,避免重蹈覆辙、屡查屡犯。

  (四)改革要深。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总根源还在于银行治理机制改革不到位。要善于化危为机,将信用风险集中暴露转化为推进银行治理机制改革的机遇,早日实现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推动改革激励机制入手,形成权、责、利对等的激励约束体系,坚持业绩与风险考核并重,解决基层员工敬业心、执行力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从回归经营信用本质发力,修改信贷制度,完善客户评级、日常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建设等薄弱环节,使信用管理真正“名实相符”。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落脚点,协调各方尽快构建涵盖教育、征信、惩处的全方位、全区域信用体系,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无资可转、无处可逃、无路可跑,让信用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生命线、银行员工的声誉线,形成信用风险防范的整体社会环境。

  来源:金融时报 

0
标签: 风险 银行业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