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析】全球百强银行变迁趋势

2014-08-06 17:05 2141

  解析全球百强银行变迁趋势  比股市更适合“经济晴雨表”称谓的,是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业兴衰和经济周期变化紧密相连

  解析全球百强银行变迁趋势

  比股市更适合“经济晴雨表”称谓的,是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业兴衰和经济周期变化紧密相连,银行业经营指标既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既有结果,也包含了未来经济趋势变化的先行信息。因此,读懂银行业趋势,是在不确定性中把握全球经济复苏大势的重要一环。

  201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最新的2014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排行榜(2014年排行榜是基于银行业2013年数据,其他年份也是如此,例如2008年排行榜是基于2007年数据),笔者利用海量数据,对2008-2014年危机演化七年以来,全球百强银行变迁进行了结构性研究和比较研究,五个结论值得强调:

  首先,全球银行业呈现出“西退东进”的长期结构特征,但“西退东进”的边际动力趋弱。危机改变了全球银行业格局,2014年,百强银行中有30家来自新兴市场国家,比2008年多10家,这与新兴市场整体崛起的宏观大势相契合。

  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西退东进”更细节地表现为“欧退中进”,2008-2014年,来自中国的百强银行从6家增至15家,剩下的新兴市场国家里,只有新加坡的百强银行增加了1家;2008-2014年,美国上榜银行不仅没有减少,还从13家增至15家,而来自德国、爱尔兰和土耳其的百强银行分别减少了4、3和2家,来自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和意大利的百强银行则都减少了一家,这与美国领跑发达国家、中国支撑新兴市场的宏观格局相仿。

  第二,“西退东进”边际动力减弱,2014年百强榜单上,新兴市场银行仅多增了1家,而2013、2012和2011年分别增加了2、4和2家,这种增长势头趋缓和2013年以来“多元化退潮”的大势相吻合。

  第三,中国银行业争先进位到达一个高峰点,2014年,首次有15家中资银行进入百强榜单,历史性地和美国持平,除中国工商银行蝉联榜首,邮储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首次进入百强榜外,其他中资银行排名也都有所上升,其中,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的排名就分别上升了16和15位,中国银行业的抢眼表现也映射了“多元化退潮”背景下中国经济“岁寒见后凋”的相对强势。

  其次,全球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恢复,但长期中枢有所下降。根据笔者的测算,2014年百强银行净收入均值为245.4亿美元,较2013年百强银行的均值增加了7.64%,这一增幅是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2014年十强银行净收入均值为820亿美元,也较2013年十强银行的均值增加了6.8%。

  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ROA(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为0.84%,中位数为0.85%,虽然略优于2013年,且明显高于2009年的0.31%和0.5%,以及2010年的0.34%和0.5%,但还是略低于2008年上榜百强银行的1.14%和1.1%,说明全球银行业一方面较危机高峰期状况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其盈利中枢水平还是低于危机前,这和全球经济复苏延续、但长期增长中枢下降的宏观大势相呼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十强银行ROA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1.3%和1.3%,高于2008年上榜十强银行的0.94%和1.1%,说明国际银行业盈利恢复具有“强者愈强”的分层特征,危机虽然对银行业发展造成了长期冲击,但也给少数大银行带来了逆势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从榜单构成看,最能抓机遇的应该是中国银行业。

  再次,全球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始终是大势所趋,但近年来对传统业务的重视也有所提升。笔者借助大数据测算了危机以来上榜百强银行综合化发展水平,用净非利息收入占净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表征综合化率,结果显示:200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的综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42%、41%、32%、43%、43%、38%和40%,上榜十强银行的综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44%、34%、47%、47%、47%、36%和38%。

  数据结构表明,虽然在危机初期全球银行业综合化率有所下降,但在宏观经济走出衰退之后,大型银行就重新回到了盈利多元化的惯有轨道上,而同期宏观监管趋严,金融创新趋慎,进而保证了这种回归综合化经营的道路上没再发生大型银行业危机。不过,2013年和2014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在“多元化退潮”削弱全球经济复苏动力的背景下,全球银行业经营更加聚焦于传统业务,综合化率随之略有下降并稳定在40%左右的水平。

  当然,考虑到2013和2014年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大幅增加,而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率普遍低于30%,这也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球综合化率的均值,也就是说,传统业务愈发重要,但综合化经营依旧是大势所趋,中资银行在综合化经营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需大力推进。

  此外,全球银行业资产质量较危机高峰期明显改善,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测算,200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的不良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82%、2.01%、3.56%、3.04%、2.84%、2.85%和2.92%,上榜十强银行的不良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1.59%、2.35%、6.05%、3.42%、3.32%、3.12%和2.52%。

  结果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于2009年首次出现全局性衰退,进而导致全球银行业不良率于2010年到达最高点,随后,实体经济的复苏导致企业状况改善,全球银行业不良率水平较2010年明显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演化7年之后,全球银行业不良率水平依旧大幅高于危机前,这说明,即便从盈利角度看全球银行业已然走出危机,但从风险角度看,危机阴影始终笼罩着全球银行业。而且,2013和2014年全球百强银行不良率的平均值连续两年上升,说明前期全球刺激性政策的政策效应已经从增长侧转到风险侧。

  也就是说,不仅前期刺激性政策带来的增长效能几乎消失,全球经济进入弱复苏的“新常态”,而且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资产不良风险亟需消化。对于全球银行业来说,现在和未来,都是资产质量的压力测试期。

  最后,全球银行业经营效率明显改善。根据笔者的测算,200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分别为57.46%、69.43%、78.51%、48.93%、54.75%、57%和54.35%,中位数分别为56.1%、60.35%、51.85%、53.4%、55.6%、53.25%和54.55%;上榜十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分别为56.45%、89.04%、50.66%、51.61%、50.57%、54.03%和51.94%,中位数分别为55.15%、64.7%、52.2%、53.15%、54.15%、56.8%和54.1%。

  数据结构表明,全球银行业经营效率明显提升,甚至已经高于危机前,而且,排名越是靠前的银行,在经营效率上的综合表现就越是抢眼。结合其他数据可以看出,全球银行业经营效率提升既是复苏阶段竞争加剧的结果,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节流”业已对银行业盈利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的可持续复苏则需要更多地倚重于“开源”。

  总之,数据表明,全球银行业复苏成果斐然,但还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从银行和经济的相关性看,银行恢复进一步夯实了实体经济复苏大基调,但多元化退潮背景下,全球银行业的既有风险也广泛存在,这种金融环境也使得全球经济很难快速摆脱弱复苏的“新常态”。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榜单表现十分抢眼,几乎撑起了整个新兴市场银行业的半边天,但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始终面临挑战,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国银行业在趋利避害的道路上依旧大有可为。

  作者:程实经济学博士,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本文转自新浪财经,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0
标签: 银行 百强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