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阅读】两篇文章正面交锋:未来二十年,银行去哪儿

2014-07-11 16:15 800

  文章一:  未来20年 银行去哪儿?  文/吴晓波  当今世界,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岌岌可危。你若问我,面临冲击最大的行业有哪些,我觉得银

  文章一:

  未来20年 银行去哪儿?

  文/吴晓波

  当今世界,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岌岌可危。你若问我,面临冲击最大的行业有哪些,我觉得银行应该算一个。

  2013年,埃森哲(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和技术服务供应商。编者注)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的美国,传统银行将失去35%的份额,四分之一的银行将消失。今年年初,《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一次演讲中谈及,“二十年内,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会消失。”而在我看来,“消失”的时间可能不需要二十年。

  银行业六大业务均受到挑战

  现代银行业诞生于十七世纪末,以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出现为标志,试想一下过去的这三百多年,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经面目全非,然而银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运营逻辑并无大变。

  银行的基本业务有三项,分别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此外,庞大细密的网点服务、数以百亿张的信用卡以及银联系统,构成为一张金融网络,覆盖了现代人的生活。

  如今,上述六项均遭遇挑战,最令人兴奋的是,所有的挑战者居然均来自银行业以外。

  先说负债业务,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就在去年的6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余额宝,当时谁也没有料想到,它会在短短的8个月后成为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一年后的今天,余额宝引爆的惊悸已经过去,但是对于稍稍有点互联网知识的人而言,银行业的活期及定期存款利率已然形同虚设。

  曾有很多银行业者疑惑地问我,“余额宝真的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东西,几乎所有银行都有理财产品可以提供与余额宝一样的利息,可它为什么会那么的受到欢迎?”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冲击的核心意义所在:余额宝挑战银行的不是产品和利息,而是一种新的服务和思维,它的服务便捷性、客户获取成本的低廉、对信用的理解以及互动的服务链,是银行业所陌生的。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做错,但已被击败。

  再说资产业务,即个人贷款、企业贷款,P2P网络贷款平台的方兴未艾已经让银行业风声鹤唳。目前中国的P2P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以拍拍贷、合力贷、人人贷为代表的纯线上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以宜信为代表的债权转让模式。特别是宜信表现得最为凶猛和具有争议性,2013年它以2.5万人的线下业务员团队,获得了500亿元的业务规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成熟以及民营银行牌照的开放,BAT、保险公司乃至电信运营商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切分这块蛋糕。

  中间业务,即代理支付及理财业务的防线更为薄弱。在美国,Paypal在两年前就支持P2P转账服务,亚马逊和苹果也相继开始提供基于Kindle和iPhone、iPad的支付服务,亚马逊除了商店内支付之外,还提供个人对个人的支付服务。在中国,出现了两种新的支付模式,分别是以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拉卡拉等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和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依托于自有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今年3月11日,中信银行与腾讯、阿里巴巴达成合作协议,推出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这一合作在三天后被央行紧急叫停。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在各方利益协商完成之后,基础于互联网的代理支付必将开闸。今年以来,基金公司绕开银行,直接在互联网上销售理财产品已成风尚,此举甚至得到了证监会的支持,至一季度末,互联网基金产品已经超过30只,合计资产规模达到1万亿元。

  密布于全国城乡的银行网点,从来被视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资本,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它甚至被认为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最后的防线”。目前,农行拥有2.34万家网点,工行、建行、中国银行和交行的网点数量分别为1.71万、1.4万、1.12万和2695家。如今,随着互联网势力的入侵,星罗密布的网点很可能在瞬间成为“马其诺防线”,进而变成银行转型的最大包袱和“负资产”。

  信用卡的命运也许同样悲催。截至2013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2.14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9.23%,看上去是一个颇好的增长数据,各行在信用卡手续费上的收入也很可观,仅工行一家就超过了140亿元。如果我说,在未来的五年内,绝大多数城市白领皮包里将不再有信用卡,你相信吗?

  最后来说银联,在中国,银联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五大行及造币公司为主要发起股东,拥有联网POS机241万台、联网ATM机21.5万台,日子过得“低调且滋润”。可是,当互联网移动支付成为主流之后,这家公司若不能及时转型,那么,好日子也许很快就到头了。

  未来银行业进化的四个方向

  银行去哪儿,真的是一个问题了。目前,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约1600家左右,然而,当前的战局是,如蚂蚁雄兵般冲进来的新竞争者数倍于现有的机构数目,仅P2P公司数量就超过了2000家。

  洪水已然爆发,但是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是疏是堵,仍在迟疑之中。今年3月14日,央行叫停了中信银行与腾讯、阿里的合作。3月21日,央行宣布,从4月1日起,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随行付、富友等8家支付机构全国范围内停止接入新商户。

  几乎同时,央行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稿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给出了明确的限制性条款。

  3月份的这三道“金牌”,让汹涌澎湃了将近十个月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进入平静期,这可以被视为创新思考期,也是监管部门为被动挨打的传统银行集团留出了一个喘息调整期,然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局面远未失控,利益的争夺还没到刺刀见红的决战时刻。

  埃森哲在报告中对未来银行业的进化提出了四个方向,即服务无网点化、消费支付移动化、金融服务垂直化和金融信用人格化,这四个变化其实指出了传统银行业所面临的四重、同时到来的冲击,所谓的“四面楚歌”,描述的正是当前这样的景象吧。

  不久前,法国零售银行协会对全球150位银行家进行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谁会是他们接下来最大的潜在威胁”时,大多数的银行家填写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名字:Google。然而,他们或许也是错的,因为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在于——你未来的敌人,很可能并没有出现在现有的名单上。

  好吧,现在你也来猜猜:谁会是下一个中国的银行业老大?

  (文章转引自网易财经,原文出自钱江晚报。文章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报、本网观点)

  文章二:

  银行业二十年内会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文/董希淼

  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日发表了一篇大作《银行去哪儿》,大概的意思是,在各种挑战之下,银行业面临巨大危机,四面楚歌,用不着二十年时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今天有幸拜读到这篇文章,我和我的小伙伴差点都惊呆了――不是因为这个听起来颇为吓人的结论,而是因为此文存在着诸多不严谨、不客观之处。不妨进行一番粗略点评,共同探讨:

  首先,事实不清。为了看清楚此文的论据,我们就举两个例子吧――

  此文说,“目前,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约1600家左右”。这里有两处硬伤:第一,银监会负责监管银行业,统计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而不会是各类金融机构;第二,根据银监会年报,到2013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而不是1600家。

  此文还列出一张“中国银行业网点排名”表格,内容不全也就罢了,数字更不准确。比如,他说工行网点数量为1.71万,农行网点数量为2.34万。而根据工行和农行的2013年报,工行境内机构为1.72万个,其中基层营业网点1.36万个;农行境内机构为2.35万个,其中基层营业网点1.96万个。显然,作者将机构数量等同于网点数量。

  写文章,搞研究,事实和数据是分析的起点。搞清楚基本事实,弄准确相关数据,是最起码的要求。其实这些数字都是公开的,花上个10分钟时间就可以很方便地拿到。

  其次,缺乏常识。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在引言第一句便说,“传统银行的六大业务模式遭遇致命挑战”。可是读罢全文,我愣是没明白所谓的六大业务模式到底有哪些。与一位银行业的资深朋友一起翻来覆去看了几遍,非常艰难地揣测到作者的大意――他认为的六大模式即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网点服务、信用卡、银联系统。前五个方面相互交叉和重叠,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业务模式;而把“银联系统”也当成银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让人颇为不解。按这种逻辑,如果VISA组织倒下去,全球银行岂不是都要跟着关门了?

  此文中分析网点人员数量时,“以每个网点雇佣员工20人计”。了解银行业的朋友应该清楚,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网点,少则七八人,多者十余人,而一些新兴的社区支行,人数更是在三四人左右。以建行这样的大银行为例,据2013年报,其员工总数为368410人,其中营业网点和综合柜员占51.32%。按此文提到的建行1.41万个网点计算,平均每个网点人数也不过13.4人。不明白文中每个网点20人的数字是从何而来。

  再次,论述粗糙。此文为了论证“余额宝”威力无穷,天下无敌,说“对于稍稍有点互联网知识的人而言,银行业的活期及定期存款利率已然形同虚设”。的确,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短期现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俨然组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宝宝军团”,客观上加重了银行存款成本进而间接推高社会融资成本。我在《“余额宝”没那么卑鄙也没那么伟大》一文中也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基金本来就是一个推进剂。但如果说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形同虚设,恐怕也太言过其实吧!对稍稍有点金融知识的人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环。按照此文观点,莫非现在利率市场化已然实现?央妈知道吗?

  此文大概为了论述银行业的竞争对手很多很强,说“如蚂蚁雄兵般冲进来的新竞争者数倍于现有的机构数目,仅P2P公司数量就超过了2000家”。数据准确与否,姑且不说。拿“三无”状态(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之下的P2P平台来说事,这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仅去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70多家P2P平台经营困难或者倒闭、跑路,最近这样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

  最后,结论武断。此文最基础的数据是错误的,分析逻辑也含糊不清,那么依据这些数据和分析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此文无非是想说,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岌岌可危,过不了几年就要玩完了。的确,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下行使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难以独善其身,银行业自身也面临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变化,种种挑战,前所未有。甚至,未来也不排除部分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倒闭。但此文并未进行理性质疑,也缺乏客观批判。

  更要命的是,此文的结论关键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面对未来挑战,银行业无动于衷,坐以待毙。事实上,银行业早已经不是沉睡的巨人。就拿互联网浪潮来说吧,银行业在努力打造自身互联网渠道、创新产品和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也迈出了跨界、混业的坚实步伐。黄浩的《谁的互联网金融》一文对此已有精彩分析,不再赘述。我也坚信,真正决定商业银行的未来,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的不断变迁,而不是各色时髦的举措。

  当然,此类言论,并非第一次听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互联网浪潮兴起,产生了一批互联网银行。美国媒体纷纷报道说,传统的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互联网银行会完全替代它们。然而到今天,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多数银行生存下来了。其中,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富国银行,还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我国的情况可能也不会太例外。

  杨凯生先生在《银行业纷争该澄清的几个问题》中呼吁,“对经济金融问题的剖析要更加理性化,对银行问题的讨论要更加专业化”。我想,这里并不是反对银行业之外的人士来分析、评论和批判银行业。有时候,社会各界人士以新的角度看银行业的现象和问题,反而可能起到“旁观者清”之效果。但是,不管是谁,对待任何事物都需坚持辩证地看、全面地看、历史地看,思想方法上的任何简单化、片面性都是有害无益的,正如杨凯生先生所说。财经文章,不仅考验财经作家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更拷问社会知名人士的责任。

  (文章来自新华网,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不代表本报、本网观点)

0
标签: 银行 行业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