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自救
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泉州,还是世界工厂所在地的东莞,都开始出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好兆头。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以此为新起点,推动中国的外贸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者:王亚亚
一个是草根起家、小本经营、传统产业的集聚地,一个是资金密集、流水线发达、世界一流公司身后的厂房重地——泉州与东莞,两座处于东南沿海的城市,都是中国外贸发展的风向标。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同期下降3.7%,贸易顺差收窄60.9%,无论是全国整体数据,还是传统强省数据,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外贸整体进入下行通道的说法因此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下,本刊编辑部特派记者分别奔赴泉州、东莞两地了解外贸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在紧凑的调研、走访之后,记者发现,无论是泉州还是东莞,外贸企业都面对着很大的经营挑战:外部需求不够稳定,内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种种因素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但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泉州,还是世界工厂所在地的东莞,都开始出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好兆头。
在泉州,记者看到当地的中小企业扎根实业,在方寸之间打拼市场。泉州的外贸企业大多掌握了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从新品研发、客户拓展再到销售渠道再建,它们摸索出一条内生性的转型升级之路。在精英个体自我闯荡树立起楷模之后,中小企业正群起而效之。尽管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依靠自身积累的泉州本土企业的步子迈得有些慢,但点滴的积累,亦让作为“价格战”最容易爆发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的泉州,能够生存发展下去,甚至出现了一批逆势而上的企业。
而东莞则在金融危机之后迈开了“腾笼换鸟”的步伐。此次东莞之行也让我们看到了“腾笼换鸟”初始的一抹阳光:“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转为独立法人,低附加值的服装、玩具产业渐次隐去,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不断开工投产,并开始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整体来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项目,保住了东莞原有的外贸蛋糕,高产值的企业依然是东莞外贸的主力军在外贸存量没有缩水的前提下,不少东莞企业已经从OEM(Original Equipment M a n u f a c t u r e r ,纯粹的代工生产)过渡到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具有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代工生产);在电子产品、IT制造行业,东莞拥有颇具分量的话语权。
泉州与东莞,两种不同的转型之路:前者更多是依靠内在的自我积累,相对缓滞而后者主靠外部力量植入,相对疾劲。二者培育出了不同产业的集聚、协同效益,但都开始尝到转型升级的甜头。
在中国外贸大军整体减速换档之际,泉州与东莞之行让记者看到,在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外贸企业没有简单地坐、等、搬,也没有停止行动。尽管目前中国外贸企业仍处在阶段性的低谷,但从长远看,这些低谷正在为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构筑坚实的基础。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以此为新起点,推动中国的外贸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