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结算期待“多赢”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表示,关于人民币结算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毕,经国务院批准以后,将尽早实施。
在今年1月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韩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列为今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种种信息表明,成为区域结算货币,将可能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并实现自由兑换的第一步。
市场需求推动
所谓人民币国际结算,就是人民币直接使用于国际交易,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应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人民币国际结算首开试点,是市场需求所推动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需求,已渐渐从边境贸易和“地下”交易中反映出来。有关部门经调研后估计,2005年至2006年,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内地的资金高达约2000亿元人民币,约为引进外资额的50%。可以说,人民币国际结算早已有之,只是作为“非主流”形态存在,难以监管,市场风险较大。
事实上,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人民币向国际结算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首次以官方的姿态走出国门。今年1月20日,央行又与香港金管局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2月8日,央行和马来西亚国民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
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背后,正是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去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合计2037亿美元,占内地进出口总额的8%。同时,我国与东盟十国和韩国的进出口金额分别为2311亿美元和186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9%和7.3%。
打造多赢格局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自由兑换。连平指出,人民币国际结算,是人民币迈向自由兑换的第一步。
交通大学教授潘英丽认为,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结算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积极试行人民币国际结算,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结算,将构筑起一个多赢的格局。连平认为,银行开办该业务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增加收费业务收入,改善中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随着未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和结算货币比例的扩大,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结算网络逐步向国际延伸,会派生更多新业务和盈利机会,更将有助于中资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
进出口企业将直接受益于人民币国际结算。人民币国际结算能有效地规避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汇兑风险,减免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其他衍生产品交易费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贬值加大了许多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则可以避免这一尴尬。”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寿培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也是多赢格局中不容忽视的一“赢”。连平认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开展将使大量资金向上海汇聚,在此基础上,上海将逐渐成为国际支付与结算中心。随着业务试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人民币国际结算衍生服务机构,如金融咨询、会计事务所等也会云集上海,这也有利于上海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格局,提升综合实力。
面临新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迈步也会给市场带来新的挑战。
潘英丽表示,货币就是购买力,未来经济规模能否对国际结算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能否满足人民币国际持有人的投资需求,都将是重要的考验。
同时,货币政策操作和外汇管理的难度也将加大。一方面,人民币被境外企业或机构大量持有及其在境外市场的流转,无疑将加大市场货币供求的不确定性,成为监管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长期稳定,这也是管理层面临的新课题。
连平则认为,人民币国际结算在操作层面也有难度。从银行方面来说,中资商业银行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并不能完全适应新业务要求,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技术、流程改造。同时,这一新增业务与目前外汇业务流程有区别,需要对人民币国际结算涉及的结算管理、财务会计和海外行管理等有关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而在监管运作上,海关对新业务的统计、外汇管理新模式的创设等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上海作为"先试先行"者,要为人民币国际结算做好多方面准备。”潘英丽强调,对上海而言,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提升市场流动性、成长性和安全性,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更高效的人民币回流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