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并购:中国影视产业步入 “春秋战国”
继行业龙头在2013年完成大规模并购之后,一批中型影视公司在今年一季度频繁现身资本市场。影视行业整合大戏的开幕,同时意味着投资者必须睁大眼睛。
记者:张岚
继行业龙头在2013年完成大规模并购之后,一批中型影视公司在今年一季度频繁现身资本市场。影视行业整合大戏的开幕,同时意味着投资者必须睁大眼睛。
采访背景:
国内很多行业在暗淡中度过了今年一季度,唯独影视行业可以说“叫好又叫座”。一季度国内电影票房67.35亿元,同比增长27.6%。全年200亿票房的行业目标看上去可以轻松实现。若干电视综艺节目延续去年以来的火爆势头,继续创出天价广告价格。视频网站方面,不管是做内容的还是做生态系统的,都整装待发争取实现行业盈利。
同样在资本市场上,行业领军企业向周边产业伸手进行资源整合,行业外企业结束围观姿态开始积极试水。尽管总体来说,一季度发生在影视领域内的单笔并购金额不如去年来得那么猛烈,但诸多趋势性因素不能不引发业界的关注。
国内的影视产业是否已到另一个爆发期?行业内外、上下游的企业应该如何调整战略谋求更大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影视企业的热捧是有长远眼光还是已经过了头?带着这些问题,财新记者近日走访了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中国影视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煊。
财新记者:一季度国内影视产业并购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造机器的、开餐馆的、做烟花的上市公司开始大手笔投资影视公司。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周煊:这种现象说明影视文化产业正在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各路资本都很看好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资本市场与影视企业渴望对接,而影视企业IPO进展困难重重,此时并购成为资本市场的选择。
影视企业IPO困难的原因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制约,证监会暂停IPO发行1年多时间,最近才刚刚重启。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拟上市企业排队等候,寻求IPO上市的影视企业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希望。二是影视企业的行业特点。影视企业利润上规模困难,而且利润不太稳定。中国影视公司几千家,但是多数都处于1到2年发行一部作品的状态。很少企业能够一年内在筹备、拍摄、发行各个环节上同时运作2部以上的电视剧,再加上多数影视剧是亏损的,真正能够形成滚动规模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影视企业很少,难以满足创业板的IPO要求。
行业外资本对影视产业的渴望,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资本对影视的失望。熊猫烟花、湘鄂情、中南重工这些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在自身主业遭遇困难时,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杀入影视文化产业,寻求主业转型。这种做法勇气可嘉,但长期来看战略效果有待观察。
财新记者:既然存在较大风险,为何市场还出现我们看到的情况 ?
周煊:客观说,影视业内资深人士在影视项目运作风险上尚且战战兢兢,外行人进来就更难把握。再加上产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例如最近政策趋势从一剧四星降至一剧两星,未来甚至可能一剧一星,这对追求稳定成长业绩的上市公司都是巨大挑战。预计未来2到3两年影视产业竞争比较激烈,大家都在完成对赌,大家都在拼业绩,发行资源和好项目的争夺将会白热化。但是,2到3年对赌期完成后,泡沫褪去,谁是这个行业内真正的高手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资本对影视产业的渴望也会加剧行业的整合速度。例如,一季度熊猫烟花(600599.SH)创新性地通过预收购方式与中视精彩和笛女传媒达成并购协议,这两家公司各自要完成对赌5000万的税后审计净利润,此外一旦决定收购,肯定还要对赌三年。分析这两家公司的财务信息可以分析出,仅仅凭借自身制作和发行能力,完成税后净利润5000万难度很大。实际上,被收购的企业更像是利用与资本市场对接这个通道,通过业内人脉再去整合业内优质项目资源,以便完成对赌。可以预料的是,影视产业热度远未退去,日后的资本市场将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完成并购。
财新记者:能具体说说是何种创新的收购方式吗?
周煊:比如说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通过增发注资的方式收购了一个未来开展文化业务的平台。又比如印纪传媒收购高金食品,就是典型的反向收购借壳上市案例。华录百纳收购蓝色火焰,这是利用资本市场以小吃大的创新性收购。
在具体细节上,各家公司也各有特点,体现了不同的战略思路。熊猫烟花收购华海时代,就对华海时代持有股份的负责人进行了全面锁定和竞业禁止,也不给董事会席位。这就是说,华海时代客观上成为熊猫烟花的一个业务单元。而中南重工收购大唐辉煌则不同,董事长王辉和PE都在中南重工获得了董事会席位。中南重工的这种姿态就比较有诚意,说明其向文化产业的转型比较彻底,是一种真正的战略转型。
那么再往下怎么去创新呢?目前行业内几乎所有中小影视企业都开始寻找出路。当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中小影视企业就很难与名编、名导、名演员这些行业内的核心资源合作。核心资源不是给钱就来的,他们要看你的项目、你的实力和你的平台。此外,现在单个影视项目投入资金量越来越大,一个剧的亏损可能把整个公司拖垮。现在中小影视企业的项目如果没有电视台、网站或者视频网站投到有30%到40%比重的话,发行渠道和回款是没有办法得到保证的,风险就很大。
中小影视公司再往下会发现形势越来越困难,很可能会抱团取暖,以求规模发展。现在很多中小影视公司都认识到,一部剧的亏和赚,首轮和二轮发行只是短期效应。真正有价值的是这个公司长期累积的平台价值和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就是在业内拥有的资源价值。几个业内有实力、有人脉、有资源的中小影视企业整合起来,一方面上规模,另一方面求规范,构建自身的平台,练好内功后再寻求机会与资本市场对接。当然,这种做法难在整合难度,需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合作精神和规范运作理念。
财新记者:你觉得未来影视产业格局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周煊:我觉得中国影视产业正在从过去十年的“百家争鸣”走向“春秋战国”。十年左右时间将会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已经上市的华谊兄弟、华录百纳、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等先形成平台,而小企业构筑自身核心能力为这些平台提供内容或者专业服务。小企业的专业化趋势将日益明显,例如做贴片广告的,专业做战争剧的,专业的中小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将会更顺畅,更容易被收购。
今后十年,影视行业的兼并重组会更加频繁,影视文化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也可能发生。中国影视企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虽然现在整个产业有些虚火过旺。我们要看到,中国影视企业与世界级影视企业的差距很大,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华谊兄弟和迪斯尼,前者一年销售收入15亿元人民币,后者是450亿美元,差不多2700亿元人民币。
财新记者:我们接触了一些影视公司,发现眼下影视产品的生产、营销和互联网已经不可分了。你觉得影视行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会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周煊:形象地说,乐视、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化为一个受到较少监管的民营电视台。网络平台将成为未来人们享受影视作品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年龄小一些的观众而言,网络平台的价值甚至将会超过电视台。现在,只上网不看电视的年轻人很多。对影视制作公司而言,发行方案是一定要提出一个全媒体方案,整合卫视、地面和网络的资源,达到影视产品效益的最大化。此外,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影视作品的发行尽量走在制作的前面,在剧本和主创得到认同后,通过预售减少风险,锁定收益,有电视剧未拍先卖,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