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三十年打造国际级金融航母

2014-04-18 15:06 2512

  工商银行是一部传奇的历史。30 年中,工商银行不仅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昂首步入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在存款、贷款、总资产、

  工商银行是一部传奇的历史。30 年中,工商银行不仅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昂首步入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在存款、贷款、总资产、一级资本、营业收入、利润、市值、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上领先全球同业。欲知工行成长足迹,请阅读本期《工商银行:三十年打造国际级金融航母》。

  工商银行:三十年打造国际级金融航母

  本刊记者 时磊 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第3

  2014年对于中国工商银行来说有些特殊的一年。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中国工商银行就迎来了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

  30多年前的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告正式成立。在当时国内金融基础薄弱的背景下,也许很多人无法想像,弹指一瞬的30年过后,工商银行已摇身变为世界领先大银行。

  无声的数字展现的是令人惊讶的变化。据统计,30年中,工商银行总资产由成立之初的2728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9万亿元,增长70倍;30年中,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4.6万亿元和9.5万亿元,增长84倍和36倍;30年中,累计上缴国家利税8133亿元,其中股改上市至今累计上缴利税5847亿元,再加上国有股权分红和增值部分,不仅全面覆盖了国家在工商银行改制中的两次剥离不良资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0年中,工行依靠自力更生和国家政策支持,化解了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包袱,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内。作为衡量风险抵御能力核心指标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13.17%和269%;30年中,工商银行不仅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昂首步入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在存款、贷款、总资产、一级资本、营业收入、利润、市值、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上领先全球同业。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辉煌成就的缩影,也是世界金融史中值得书写的光辉一页。”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工行总部编写的《三十年那些人和事》一书序言中这样表达他的感慨。

  的确,工商银行30年的发展轨迹,既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也是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的典型样本,是国内大行成长史的精彩范例。

  国际级金融航母如何打造而成,又将驶向何方?不久前,本刊编辑部对中国工商银行总部及分支机构等进行了深入采访,探索大行发展的启示,挖掘成长背后的故事。

  改革开放的三次变身

  如果把时间拉回2006年10月27日的上午,也许人们还记得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里那一天的热闹景象。原本宽敞的二楼媒体区被中外记者挤得水泄不通,但10点一到,现场变得出奇宁静,大家在那一刻都屏住了呼吸,生怕错过这个即将载入全球金融史册的重要时刻。

  突然,现场一片欢腾,1398股票登场,开盘即报3.6港元,较发行价大涨17.3%,工行A+H股首次公开上市圆满完成。工行的掌舵人姜建清高高举起交易所赠送的股票开盘图示,向全世界宣告“世纪招股”取得成功。

  如果再把镜头拉到2000年,也就是姜建清开始出任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的第一年,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工商银行当时正处于历史最低谷。当时的不良贷款率高达40%以上,连续7年处于虚盈实亏的状态,资本严重不足。有国外媒体甚至宣称,工商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

  被西方媒体这般“施了魔咒”的工行如何才能突破困局?临危受命的姜建清在第一次全国分行长会议上提出“效益、质量、管理、发展、创新”十字方针,打响了资产质量攻坚战和经营效益翻身仗。从2000年开始,工行遏制住了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力,几年后资产质量出现实质性好转,不良贷款绝对额和比例双双大幅下降,经营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为股份制改革和现代金融企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4月,中央作出了对工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决定,通过推进公司治理、财务改革、机构改革、业务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工行实现了“浴火重生”。2006年10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发生的那一幕,就是工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片断。

  “在探索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道路上,工商银行的改革发展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工商银行总行有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工行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即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国家控股的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跨越。

  工行三次变身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国内大行改革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中,工商银行不断完善建立符合国情行情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型金融企业的发展道路。

  第一次变身,就是1984年起工商银行承担了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国家专业银行的形象诞生。成立后的十年中,作为专业银行的工商银行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

  第二次变身,是由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国家专业银行尽快转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工行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建立了统一法人体制,并着重从解决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问题入手,加快了授权、授信、绩效考核、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各项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推进了经营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为股份制改革和现代金融企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变身是从2005年4月开始,当时中央作出了对工商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决定。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工商银行通过多项制度创新,攻克了诸多体制和技术性障碍,成功于2006年10月27日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上市,开创了A股H股同时发行、统一定价和同日上市的历史先河,创造了A股和H股同步发行上市等30余项中国资本市场之最和全球第一,被国际媒体誉为“世纪招股”。

  “应该说,在第三个十年中,工商银行经过股改上市的洗礼,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进步最大、质量最好的黄金时期”,工商银行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说,在股改结束后,工行相继又实施了两个三年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以经营结构调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经营转型,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使经营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30年的时间,使得工商银行成为一艘国际级金融航母。2013年4月17日,美国《福布斯》杂志揭晓了年度的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中国工商银行成功登顶,成为全球最强企业。同时,工行在存款、贷款、总资产、一级资本、营业收入、市值、利润、品牌等8项主要指标上均排名全球金融业首位;同一年,《财富》杂志按营业总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工行列商业银行子榜单首位;在《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工行以一级资本1606亿美元名列榜首,是该榜单发布近50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首次登顶。

  “自成立之日起,改革就已成为工商银行破除发展障碍的根本动力。从最初的专业化探索,到商业化改革,再到股份制改造,每一次改革都给全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动力”,工行有关人士对记者说:“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转型升级的四个转变

  去年开始国际黄金市场一泻千里的新行情,令疯狂炒金的“中国大妈”一时间为国际市场所周知,国内黄金交易日趋升温。与此同时,国内银行的贵金属交易业务也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工行官网最近的消息显示,2013年全年工行贵金属业务共实现交易量13.66万吨,同比大涨35%;实现交易额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

  此一时,彼一时,黄金价格有低谷也有高峰,也许人们没有忘记,2009年9月9日那一天,受美元持续走软以及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影响,美国纽约COMEX黄金期货曾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这一消息在当天成为了全球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就在这一天,在大洋彼岸的上海,国内首家贵金属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贵金属业务部成立了,当时是国内首家商业银行贵金属专营机构。

  这副并不轻松的担子,落在了时年57岁的郑之光肩上。此前他曾历任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内审分局局长等职,临近退休的年龄,却要面对未知的困难与挑战,有人甚至劝他不要去冒“晚节不保”的风险。据郑之光回忆,初创期的贵金属业务部,员工10多人,只有2人有贵金属经验。“靠十来个人,两三条枪打江山”, 郑之光笑言。然而,他们运用“资源整合”和“渠道协同”两大法宝,短短3年就开创出了一片开地,迅速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贵金属产品体系,实物、交易、融资、理财四大类产品并驾齐驱,成为同业的领先者和中国黄金市场的建设者。接下来,国内首家贵金属专属服务中心、首家贵金属回购中心、首款适合普通大众参与的核心产品——积存金等设想逐个变成现实。

  贵金属业务的火爆发展是工行推进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一个例子。“进入新世纪以来,工商银行走上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效率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推进经营结构和盈利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贵金属、养老金、理财、票据等一大批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蓝海”。工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十年间,工商银行以年均15%的资产增长支撑了30%的盈利成长,非存贷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9%,过于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增长方式和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明显改善。

  工行有关人士表示,未来工商银行将继续全面推进经营结构战略调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商银行正在加快推进“四大转变”:一是加快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二是从高资本占用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三是从存贷利差收入为主向多元均衡盈利增长格局转变,四是从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大型综合化金融集团转变。与此同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商银行推进经营结构战略调整的主攻方向是,优化资产、负债、渠道、国际化发展和综合化经营“五大布局”,突出大零售、大资管、大数据和信息化“三大战略”。同时推动金融服务的全面升级,从单一产品服务向综合化、一揽子服务;由单一区域服务向跨区域、全球化服务;由同质化服务向差异化服务转变。

  在综合化、国际化转型方面,工商银行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工行成功进入基金、租赁、牌照类投行、保险等领域,一些子公司快速成长为行业内领先者。另一方面,工行形成了跨越五大洲、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近400家机构的全球化服务网络。上市后8年间共完成了23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申设,以及14次战略并购,所有并购均获得成功,除个别当年新设机构外,所有境外机构均实现盈利,境外利润和总资产8年分别增长11倍和8倍。

  当前,工行海外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末,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接近2300亿美元,较年初增长34%。近年来,工行稳步推进跨国经营战略,不断深入当地市场,提升全球客户服务能力。

  “发展的路是走出来的”,曾在工商银行首尔分行工作过的崔基仟告诉记者,早在1993年底,也就在中韩两国建交一年后,中国朝鲜族的他凭借一口流利的韩语,开始推进工行在韩国的创业之旅。1997年工行首尔分行正式营业,作为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如何站稳脚跟是最大挑战。“当时,有两条发展路径选择:要么以中资企业为突破口,要么以韩资本土客户为突破口”。崔基仟告诉记者,这是两难之选。“当时在韩中资企业多以服务行业为主,普遍规模小,融资需要也不大;另一方面,工行首尔分行当时影响力不大,很难与韩资银行竞争,甚至也无力与花旗、渣打等全球性外资银行相抗衡。”

  最终,他们选择了一条最有发展前景也最具挑战的道路,就是以韩国著名大企业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客户目标。依靠锲而不舍的精神,首尔分行的本地客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点一滴,“各各击破”。如今,韩国三星、LG、现代汽车等一大批韩国顶级企业,都已与首尔分行建立了业务关系。2008年3月,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把代表着韩国工商界最高级别的奖励——“总统奖”颁给了工行首尔分行。

  从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大型综合化金融集团转变是工行转型战略的一部分,此外,工行还积极推进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从高资本占用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从存贷利差收入为主向多元均衡盈利增长格局转变。上述四大转变在今后的发展新时期显得愈加重要,在采访中,工行有关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当前,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金融监管和市场体系也在发生一系列调整变革,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形成严峻挑战。因此,进一步转型升级无疑是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创新发展的四种实践

  1988年12月26日的上午,一个看上去怪里怪气的“铁皮箱子”出现在工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的大厅。路过的人纷纷驻足,好奇地围观。后来才知,那个“铁皮箱子”就是当时上海市第一台自动柜员机(ATM),而伴随ATM的出现,上海市第一张借记卡——浦江卡也正式问世,从此,上海人有了“口袋里的银行”。

  出现这样的新事物,于那个年代,于工行,都不是偶然。浦江卡研发负责人倪水林清晰地记得:“1985年以来,工行把电子振兴计划纳入经营轨道,并通过储蓄所的通存通兑为ATM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过程也并不容易。“当时房子很紧张,计算机房是向市长要来的,在现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上面加建的两层。硬件设施也非常糟糕,计算机要靠空调维持恒温,而储蓄所供电很紧张。”但最让倪水林头疼的还不是硬件问题,而是传统观念的抵触。“行里的一些老师过去都是一支笔一把算盘打天下,要他们上机输入拼音,他们一开始很抵触。”而要培养新生事物的用户,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一家工厂改用浦江卡发工资后的第一个月,很多工人都不会用,下班后厂长用一辆卡车把所有工人送到支行门口,让银行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取款。”

  就在工行上海分行的员工手把手地教工人们如何从ATM机领取工资的前一年,1987年3月在河北保定的一家毛纺厂里,2000多人的工资在两小时内全部发完了,国内首例代发工资业务顺利完成。

  上世纪80年代,每逢企业发工资的几天,工行储蓄所总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客户包围着。河北保定毛纺厂附近的工行棉纺厂储蓄所也是如此,没有先进的电脑系统,没有百元大钞,账务处理全靠手工记账,收付款全靠手工清点,最忙的时候20多平米的空间挤满了客户。当时的储蓄所主任张东霞为此焦虑不安,“能否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在上级行的支持下,张东霞的团队首选保定毛纺厂为试点创新业务,全国第一笔代发工资业务实现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工行总行将此推广到全系统,其他银行纷纷效仿。如今,这已成为各家银行竞争存款、客户的重要武器。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30年间,新生事物曾出不穷,当前的创新之举如今已变成主流业务。据工行官网最新的消息显示,截至2013年末,工行投入服务的ATM总量已超过8万台。2013年客户通过工行ATM完成的金融交易超过75亿笔,比上年增加10亿笔,增幅达15.5%;总交易金额8.6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95万亿元,增幅近3成。统计还显示,2013年客户使用工行发行的银行卡支付的各类消费金额达到5.75万亿元,为全球领先,大幅超过全国的网上零售交易额。银行卡消费额比上年大幅增长了1.62万亿,增幅近4成。其中借记卡消费额4.15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为1.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7%和24%。

  “工商银行30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创新体现在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工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工商银行一直以来坚持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实践。

  在科技创新实践方面,工行从成立之初的电子化建设,到近十年来坚持“科技引领”战略和自主创新原则,工商银行相继完成了数据大集中、数据中心整合、科技灾备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基础工程,开创了国内金融界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先河,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约化信息技术平台。目前全行计息机系统平均每天处理业务量达到2亿笔,10年间增长了6倍,每秒处理业务峰值达到7000笔,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工商银行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建有互为灾备的大型数据中心,还设立了5个软件研发中心,科技专业人才队伍规模超过1.3万人,获得的国家专利数达307件,在我国银行业专利数量中的占比超过60%。

  产品创新实践方面,工行从成立初期的存贷汇等传统基础业务扩展到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各个业务领域,各类金融产品超过4000个,以求较好地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服务创新实践方面,工行的大量创新成果被转化应用到实体经济的服务领域,对提升服务能力产生巨大推动力。高质量的产品创新节约了客户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便利了广大普通消费者,提升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

  管理创新实践方面,工行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推进转型,据介绍,工行今后要深化公司治理、组织机构、绩效考评、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坚决打破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加快构建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

  服务经济的一条主线

  1984年5月,刚刚成立的工商银行在无锡专门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如今已年近八旬的张肖对此仍记忆犹新。这是一次技术改造信贷会议,这次会议可谓是金融支持科技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较早实践。张肖是工商银行第二任行长,任期是1985年至1997年,1984年时任工行副行长的她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技术改造贷款”的概念,涵盖设备贷款和科研方面的贷款。同年6月,工行设备信贷部更名为技术改造信贷部,开始大力发展技术改革贷款业务。

  “技术改造贷款不只做一项银行业务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是当年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突破”。 张肖回忆说,工行当时承接了人民银行的中短期设备贷款业务,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利用金融杠杆“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使命。“我国银行业务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就是从流动资金贷款领域,突破到技术改革贷款领域,即由银行支持简单再生产拓展到支持扩大再生产”。在张肖的倡导下,1984年到1993年十年间,工行累计发放技术改造贷款2119.3亿元,支持了9万多个项目,从先进机电产品制造、小型汽车国产化,到冰箱、洗衣机、空调等100多项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众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投产运营,工行技术改造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是工商银行发展策略的一条主线。“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由于正确认识了银行同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不仅较好地发挥了大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工行有关人士介绍,工商银行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是我国第一贷款大行、第一金融服务提供商,从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到惠及千家万户的大众服务;从国有企业的转制改革,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从服务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从支持国内企业扬帆出海,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从支持民生改善、节能环保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等,都留下工商银行专业服务的身影。并以“零业务差错、零有责投诉”的成绩,经受住了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严格检验。目前,工商银行服务的个人客户超过4亿,公司客户超过430万。

  据介绍,接下来工商银行将在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中继续积极发挥大银行作用。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强对宽带中国、信息网络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升级,以创新的方式支持小微企业等经济薄弱领域。发挥工行独特优势,以大型集团化农垦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支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污染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投入,严格控制和稳步退出“两高一资”行业和企业贷款。积极帮助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金融杠杆促进产能过剩矛盾的化解,等等。

  “30年,于人类历史长河而言仅仅是沧海一粟,于浩瀚金融史来说也不过是薄薄一页,可这一页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几代工行人薪火相传,埋头苦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强,从本土到全球,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家独资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银行的历史性转变,资本、资产、市值等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球金融同业前茅。”对于工商银行的迅猛发展,“老船长”姜建清的感触很深,他在《三十年那些人和事》一书序言中总结说:“这段峥嵘岁月,凝聚了工行人的智慧和汗水,沉淀了工行人的记忆和情怀,是工行继往开来的基石。工行的辉煌离不开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但支撑30年成长和成功的秘诀里,充满了执着、诚恳、坚韧、果敢等任凭风吹雨打但依然坚如磐石的人的伟大,这是我们得以恒久发展的宝贵财富。”

  30年打造金融航母,工商银行成长故事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中国银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奇迹。

0
标签: 银行 工商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