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宝宝们太凶猛,是银行们太懒

赵云波-UK | 2014-03-07 23:10 611

最近这些日子跟互联网搭界的东西都很热闹,像是那个随便谁都能说上一段但又从来没有什么明确定义的互联网思维,让很多人都念叨得不轻。

摘要:国外银行在安全性和易用性方面的权衡做的就比国内银行要多,而面对宝宝们的措手不及也和银行们的傲慢有关。余额宝那个利益空间本来就是存在的,传统金融业并没有做这个,与他们缺少这样相关工具有关,也可能因为他们缺少相应的动力。
 
最近这些日子跟互联网搭界的东西都很热闹,像是那个随便谁都能说上一段但又从来没有什么明确定义的互联网思维,让很多人都念叨得不轻。
跟人民大众更加切身相关的是在国家高度上都神气非凡的互联网金融:几个互联网界的大佬要撬动金融业的大蛋糕,结果这幅众生相包括了互联网界的舍我其谁改天换地的气魄,传统金融界鸡飞狗跳嫉恨万分的窘迫,还有自然少不了的你我普通人捡漏的快乐,实在是有意思的紧。
这种热闹让人心里痒痒,也想要贡献一点外行人的看法。须知内行人固然是在做改天换地的大事情,做成的这些东西却大都是由外行人在用,所以说起来外行人的看法完全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个人经验谈中外网上银行
普通用户对金融电子化的首要体验是各种网上银行系统的使用,可以算作更高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的先导阶段。我来以个人经验比较一下中外银行在网上银行上的区别(中国主要是工商银行,另有几个小银行;国外主要是英国HSBC、Barclays等)。这里的网上银行包括电脑端的和移动端的。
技术
在电脑端的网上银行上,一个非常明显、每个人都会立即觉察到的区别是,几乎所有的国内银行的网上银行的使用都需要首先安装某种安全插件,而我所用过的几家英国银行没有一家有这样的要求。另外,英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几乎毫无例外支持所有主流的电脑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而国内银行却往往只对Windows下的IE情有独钟。
既然英国银行可以不对系统和浏览器做限制,也无需额外安全插件,那么,国内银行对系统和浏览器支持的限制和额外安全插件的要求,就并非是出于技术上办不到的原因-更多可能是它们并不想去这么做。
设计
比较正在用的工商银行和英国Barclays银行的手机客户端,工行所做的是复制电脑端的网上银行,提供的是跟电脑端几乎毫无差别的功能和版式设计,功能全面,然而在这么小的手机屏幕上提供很多跟我根本无关的功能,体验并不算好;Barclays银行则基本上只提供查询和转账这两项常用功能,简单却界面清爽。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Barclays的设计:它以让人舒服的体验,提供了我日常所需的90%以上的功能,工行手机银行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但那多出来的不足10%的功能却以整体的较差的体验做代价。
比较中外银行的网上银行的技术和设计,意在比较他们之间对待客户的态度区别。Barclays银行并非做不出一个手机客户端能够提供所有电脑端网上银行的功能,但它显然是做了些研究,认为在手机上舍弃掉部分并不常用的功能而提高用户体验的舒适程度是有益的;相反的,工商银行的手机客户端看上去更多的是个纯粹的技术产物,就是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遍的时候要提供一个手机上的客户端,所以简单的复制电脑端所有的就好,并没有认真考虑在手机上的客户端是否应该做一些改变。
另一方面,额外的安全插件确实是会增加网上银行的安全性,而国外银行所以不用的原因并非是安全性不重要,而是要把所有安全性相关的工作尽量的自己来做,不要打扰客户;这里的权衡是,要么把麻烦交给客户(国内银行),要么把麻烦留给自己(国外银行),表达的还是一种对客户的尊重态度。
 
外行人看余额宝
金融行业跟互联网大有类似之处。互联网的所有能力是帮助数据信息的更有效的流通,而金融业的存在和运营可以完全不需要实物,只用信息的处理和流通来表达:处理是电子化所做的工作,而流通则是互联网的看家本领。
所以有了余额宝和其他各种宝。这些宝们所提供的价值在于,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大大加速了金融信息的有效流通。这样,在你我手中的闲散资金就可以几乎毫无成本的进行流动;而资金的流动本身就是附带产出的。
余额宝所带来的高收益部分是因为它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极小化了资金流动的成本,也表示那个利益空间本来就是存在的。传统金融业并没有做这个,与他们缺少这样一个减小流动成本的工具有关,也可能部分的在于他们缺少动力。
 
金融和互联网
这个动力的缺少应当来源于成熟竞争的缺乏。记得以前国内的工资卡都要由单位统一开具,既然如此银行确实无需取悦个人客户。在一个缺少开放性的环境里,完全可以通过限制和垄断来创造利润,而无需通过提供不同的创新的价值创造财富-后者往往是充满挑战和不容易的。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似乎是带有一些中国特色的,西方并没有特别的强调类似的概念。国外金融业在互联网方面的创新固然有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但更多的还是传统金融业在主导。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发展,则显然的与国内互联网业的发达和金融业业的封闭和不发达的比较有关。
所以金融业确实需要担心。最近看万建华先生的《金融e时代》,作为金融从业者,万先生表现了对金融电子化和互联网趋势的有诚意的尊重;然而身为金融从业者的身份也同样使得万先生没有办法挑战自己习以为常的角色。他的格局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守势,是在谈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所谓的创新都是被动为之,缺少了开放的心态,也甩不开本来有的传统金融的包袱。
与之相反的,没有包袱的互联网从业者则在创新上不设限;他们自然不能在金融上比金融从业者领悟更多,但草根的创新精神和没有包袱的创新方式是金融从业者万不可及的。像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性创新”,互联网从业者从行业的外围开始了围剿传统金融业的战斗,或者是造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或者不过是虚惊一场。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