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人民币跨境步伐可更大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外界对其最大期待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在上海自贸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这成为中国央行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30条”中首个落地的政策细则。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外界对其最大期待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自贸区的金改细则开始落地、外汇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增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又有新突破,多路信息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但步履仍显得小心翼翼。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在上海自贸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这成为中国央行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30条”中首个落地的政策细则。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就人民币境外借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作出具体规范。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从3月1日起放开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在此期间,央行召开了2014年跨境人民币业务暨有关监测分析工作会议,会议强调,2014年,要继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相关政策;稳步拓展双边货币合作;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议事职能,多层次和角度听取各方观点。
央行监测重点与上海自贸区落地政策环环相扣。而在外汇市场,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有所扩大,预示着人民币将摆脱单边升值趋势,未来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地对人民币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对冲,这将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外贸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降低相应的风险,而上海自贸区内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新政策会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
上海自贸区确立的金融改革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4”:“1”是指建立风险可控的分账核算系统,“4”是指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试点,五个方面的改革试点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与人民币国际化息息相关。截至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已与18个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认同度不断改善,但人民币国际化不会一帆风顺,除了来自新兴国家的竞争,还有现行主要货币的围追堵截。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内外环境不理想。多年来,美元在国际上建立了稳定的的主导地位,各贸易国多年来使用美元结算的习惯会使得人民币结算的实现困难重重。此外,国内产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不够完善,未来经济动向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波动大,减弱人们以人民币作为储蓄货币的信心,限制了人民币向外延伸的深度。第二,金融制度不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产总量、交易规模还是金融产品的品种、质量以及金融创新能力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人民币离岸市场仍然受严格管制。此外,利率还未实现市场化,国债市场也有待完善。第三:“特里芬难题”难以克服。人民币要成为国际性货币,中国就需要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上的逆差来实现人民币的输出,而这与我国该两项账户的双盈余相矛盾,这就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要缓解这一困境,不仅要以多种流通渠道向境外输送人民币,还要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预期和完善更为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以雄厚的国家信誉作为人民币的担保。
人民币完全国际化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是中国内生性发育的结果,还涉及全球金融权力格局的变迁。人民币国际化完全实现,人民币很可能超越欧元,成为和美元比肩的世界货币,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内生的过程。笔者认为央行应该结合上海自贸区的推进,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次,积极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增加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使用,扩大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存量。同时推出人民币对美元等期货品种。最后,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该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体系改革,适时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增强证券市场对外资的容纳能力,以使资本市场对外部冲击有更强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