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欧高敦:上海自贸区困境
财新记者在伦敦的一次会议间隙,就上海自贸区、产能过剩、中国房市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他。欧高敦:中国的风电业与光伏也有很多类似之处,是行业生产能力快速赶超的一个很好例子。
允许企业破产,理财产品违约,才是市场化解决之道精英访谈嘉宾:欧高敦
欧高敦(Gordon Orr):麦肯锡(McKinsey &Company)亚洲区董事长,全球资深董事。1986 年加入麦肯锡,1993年以来常驻中国,2003 年加入麦肯锡全球董事会,同时担任《麦肯锡季刊》和《麦肯锡技术季刊》中文版总编辑。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和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贝克学者” (Baker Scholars)的荣誉称号。
财新记者 王力为 特派伦敦记者 倪伟峰
与西方高管交流,常有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之感,或是对中国话语环境下重要、时兴的话题不甚了解,或是无法看(说)透在中国所发生之事的微妙之处。20年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欧高敦(Gordon Orr)给人的感觉绝非如此。
他对于中国的观察也不乏广度。他两三天即更新一次的博客“高敦视角”(Gordon’s View),近期的话题从中国对足球的投入,到中国土地流转的风险,到2014是否会成为中国的IPO之年,不一而足。
而他在每年开年时对接下来一年中中国会发生什么的预测,已成为麦肯锡每年的保留节目。他对2014年的预测包括,上海自贸区将异常安静,光伏产业的幸存者将时来运转,中国的物流业会出现更多的并购。
财新记者在伦敦的一次会议间隙,就上海自贸区、产能过剩、中国房市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他。以下为采访摘要。
财新记者:最近几年你常驻上海,对上海自贸区怎么看?
欧高敦:上海自贸区初期的意向是好的,但很快变成一个超出现实的宣传工具工具。这反映了中国目前的一个现实。过去,政府要制造一个(经济上的)亮点很容易,也很容易划定一个区域先行试验,再行推广。这一点现在不再那么现实。
许多原本打算被放入自贸区的东西,最后并没有被放入。这是因为现在不再是设立工厂,而是提供服务,而服务业大多具有全国化属性,很难被限制在一个区域内。
当政治家或管理者说,企业可以到区内开展某些业务,但无法为全国提供服务,(跨国企业的)企业家就会犹豫,是否值得那么做。几乎所有我知道的跨国企业都在区内注册了公司实体,但基本只是为了保留选项,没有多少实际经营活动发生。
所以对自贸区管理者来说,确实是能对外宣布这是个成功,但它是否能激发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我对此表示怀疑。
财新记者:但在上海之外,最近已有超过15个省区市申请设立自贸区,原因何在?
欧高敦:每个地方政府都希望获取税收,所以希望企业在自己的管辖区内注册。但是实质的商业活动是否会发生,是否能制造就业,我不认为如此。
如果你看香港附近的前海、乃至横琴,也属于这样的情况,宣布了很多政策措施,很多企业注册进驻,但还很少有实际性的进展。
财新记者: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你认为风电行业存在“良性循环”,怎么解释?
欧高敦:中国的风电业与光伏也有很多类似之处,是行业生产能力快速赶超的一个很好例子。10年前,80%,90%的销售额来自跨国企业;而现在,80%,90% 来自中国企业。
其中的原因包括,风电企业改进技术,这得益于它们所获得的较低的资金成本,但尤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国企成为了它们巨大的一个市场。当国企采购时,无疑偏向从中国企业购买。中国风电企业因此获得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需求来源,可以很快上规模,积累生产经验,在成本曲线上下行,达到海外竞争对手无法达到的规模。
财新记者:这是否也是光伏业的“尚德们”所经历的?
欧高敦:确实是。有一个阶段,全球的光伏产业由于有政府的巨量补贴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在中国,由于刺激政策的时点和规模,对光伏产业进行了巨量的投资。但等到欧洲国家减少对于光伏的支持,巨大的产能过剩随即在中国出现。
但这已是过去的情况。现在,中国事实上有一系列的光伏制造商,一直在降低生产成本,他们现在已经有能力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制造商。随着中国在全球光伏市场中占到越来越大的份额,我们会看到与风电类似的良性循环。
光伏企业的股价在过去12个月内翻倍。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正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在成本积累较强竞争力。换句话说,光伏产业正在由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财新记者:你对中国的房市持什么看法?
欧高敦:我最担心的是目前房市中,中国人买第一套房的难度。对于那些已有房产的人来说,他们的日子会不错。但是你如果是每年600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之一,你需要等待10年甚至15年以上,才能攒够首付的钱,拿到抵押贷款。
我认为,中国房市的问题不是价格过高,而是高低端住宅的相对比例不合理,低端住宅明显不足。房地产开发商是理性的,它们一定希望建尽可能多的高端的房子,从而赚取较高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国家,低端市场需要有一些政府干预,或强制要求低端住宅的建设比例,或者政府自己来建低端住宅。中国政府也应该在供给端,进行诸如此类的间接或直接的干预。
财新记者:你觉得在2014年,投资者和中国观察家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欧高敦:一个关注点是,政府怎样处理理财产品的违约。我认为违约现象今年一定会发生,问题只是何时。到时,需要看政府怎样一方面保证违约不造成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让老百姓理解,更高收益必然带来的更大风险。
记者点评:
不少海(内)外人士在上海自贸区问题上的看法与欧高敦类似,看不懂要做什么,至少不认为,画地为牢的自贸区能发挥不少国人所期待的作用;或许更多的,是一个与海外谈判的筹码,或是对内沟通的工具。
与多数英国人一样,欧高敦的分析极具批判性、豪不隐晦。他对于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允许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破产,允许理财产品违约,乃至从房市供给端寻求匹配,无不是市场化的解决之道。三中全会既然明确了市场“决定性”作用,在解决问题上能否贯彻,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