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国的外贸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和欧盟是贸易顺差国,而对韩国、德国等国则是贸易逆差国。OECD/WTO数据库的增加值贸易差额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中美贸易顺差在增加值贸易核算下要比总值贸易统计下减少450亿—610亿美元,占到传统贸易顺差的26%—31%。
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和欧盟是贸易顺差国,而对韩国、德国等国则是贸易逆差国。以中国上述主要贸易顺、逆差国为例,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失衡情况,可以洞悉失衡的真实结构。
OECD/WTO数据库的增加值贸易差额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中美贸易顺差在增加值贸易核算下要比总值贸易统计下减少450亿—610亿美元,占到传统贸易顺差的26%—31%。中欧贸易顺差在两种贸易统计方式下的变化在120亿—250亿美元之间,占到传统贸易顺差总额的21%—50%。
对于中国主要贸易逆差国韩国而言,增加值贸易核算下的贸易逆差额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2009年中国对韩国的逆差减少了近460亿美元,缩减了约81.7%。德国是中国显著的贸易顺差国,2009年的增加值贸易比总值统计减少近104亿美元,缩减约40%。韩国和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增加值贸易核算下收缩幅度较大,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中也包含大量别国的中间投入品。
由此可见,按照增加值贸易核算,中国的实际出口额并未像总值贸易统计下那么庞大,它不仅显示出我国贸易失衡的真实程度,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在全球贸易中还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距“贸易强国”还有一定距离。增加值贸易恰能说明中国贸易的净增量还不高,尤其是创造性增量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第一大出口贸易国并不意味着“贸易强国”。
增加值贸易核算有利于廓清中国在全球贸易失衡中的责任。还以中美贸易为例,WTO和IDE-JETRO的一组详细数据显示,同总值贸易统计较大的顺差额相比,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降低了20%、27%和21%,如果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因素,贸易失衡更会减少40%以上,其中2005年缩减了53%。这也是中美之间真实贸易失衡的程度,在扣除从外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之后,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独特性,这样才能还原出两国贸易真实的顺差与逆差现状。
对于中美贸易失衡的产生原因,从本质上分析,是伴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而产生的,或者说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在发生变迁的同时,贸易余额顺差开始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中美贸易盈余还曾表现为逆差,但是随着中国深入参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国成为美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而美国则是最终品的出口市场。这种上下游的生产与贸易关系,使得中国对美国贸易净值在1993年出现逆转,并且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从贸易统计口径的误差看,规模较大的转口贸易以及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所产生的大量贸易等也扩大了中美贸易顺差。无论是对贸易顺差产生原因的分析,还是对统计口径的剖析,中美贸易顺差的真实程度在增加值贸易统计下都会得到体现,也有助于人们对两国贸易利得本质的认识和深层次理解。马涛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人民日报。新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