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积极推进中”
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权威人士今日(2月27日)向记者证实,央行正在协调各部门积极研究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的部署,但尚无明确时间表,也并没有到选择试点银行的阶段。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即允许进出口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作为人民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和逐步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和内容,各界对此十分关注。
上述外管局人士表示,目前央行正在研究具体方案,各个相关部门也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研究推进此事,希望可以尽快落实。而人民币贸易结算涉及的清算机制、交割方式、后续管理等,都在探讨之中。
1月14日,记者在广西“两会”闭幕当天获悉,央行南宁中心支行已将对越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调研报告递交央行总部,等待国家调研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核实。
2月中旬,2009年中共上海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上也传出消息,上海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有关文件已上报给国务院。
对于此前业界传闻交通银行(下称交行)和中国银行(下称中行)有望拔得头筹,成为第一批试点银行,上述外管局人士则表示没有听说。中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悉。
一位银行界人士表示,目前上海、深圳两地激烈争夺人民币结算试点,但交行和中行两家可能首先进入试点。“方案应该近期就会公布,”该人士称。
近日,交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企业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直接受益者。借此,企业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节省外币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节省两次汇兑引起的汇兑费用,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研结果显示,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费用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至3%。
不过,由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涉及到人民币经常账户境外可兑换,新政的推行,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人民币境外债权的问题,外汇管理方面的挑战,以及货币政策的问题等。
“由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必然出现人民币海外持有现象,如制度安排和监管设计上未对此有充分的考虑,极有可能出现一时被动和管理滞后的局面。”交行报告建议,在人民币走向区域化的初期,适当抑制海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以便为中国央行逐步熟练地掌控海外人民币市场和交易赢得时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张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相配套需要两个机制:一是境外离岸的人民币清算中心,二是向境外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让人民币的海外持有者可以自由兑换,或者投资收益率和风险都比较满意的产品,否则,“即使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推进,规模也不会很大”。
若以上两个配套机制都不具备,张明建议,也可以与试点涉及的地区或国家实行双边的本币互换,但与近期央行与香港、马来西亚等签署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互换协议不同,应该是长期的制度安排。
事实上,试点工作的推进,将考验多方协调作战的能力,对多个政策制定和专业监管部门的实际工作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交行报告建议调整监管的着力点,将长期以来以外汇以及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
在银行监管领域,则须加强银行法人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管理和强化合并报表后的综合风险管理。据银监会介绍,他们十分重视跨业跨境业务监管,一直在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
与此同时,这一试点也将考验央行对本外币市场联动的分析、预警、预测以及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