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保险理财抢滩 市民担忧风险不买账

2013-12-09 10:44 1041

  每逢年关将近,就会迎来一波消费热潮。这不,还未等“双十一”购物狂欢余热褪去,“双十二小购物节”又被各大电商平台热炒了起

  每逢年关将近,就会迎来一波消费热潮。这不,还未等“双十一”购物狂欢余热褪去,“双十二小购物节”又被各大电商平台热炒了起来。

  回顾“双十一”,不少保险公司凭借标榜“高收益”的多款保险理财产品,赚得盆满钵满。近日,记者又在淘宝保险频道看到,有多款保险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5%,其中中国平安、华夏人寿更是推出了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在7%以上的理财产品。而此前在“双十一”抢尽风头的国华人寿、生命人寿,此次并未有什么大动作。

  就在一周前,国华人寿还曾推出一款组合收益高达8%的保险产品。不过昨日记者再次查询这款产品时,已无法找到。据国华人寿天猫旗舰店客服人员表示,该款产品已经下架。

  与“双十一”前各大电商平台保险理财产品扎堆推出的“盛况”相比,“双十二”的前奏只能说是不温不火。保险公司为啥不再趁着“小购物节”再赚一把呢?

  事实上,关于保险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一直饱受争议,一些产品标榜收益率高达6%、7%,其实,有保障收益率仅为2.5%;近期出现的一些高收益保险产品,购买后即可返还集分宝,也被指涉嫌违规返佣。不少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高收益产品的规模和收益率持续性并不强,而且保监会对投资比重的规范以及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也会限制此类产品规模的大幅扩容。这些因素或许都会对保险公司下一步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造成不少的阻碍。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郭家轩

  动态

  “高收益”保险产品“双十二”欲抢占先机

  回顾“双十一”期间,不少保险公司凭借标榜高收益的多款保险理财产品,赚得盆满钵满。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期间,国华人寿在天猫上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创出“三天一亿元”的佳绩;而今年双“十一”当天,国华人寿预期年化收益率7%的产品,仅用了9分34秒的时间,销售规模就超过亿元。近两年的事实已经证明,高收益无疑是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利器。

  趁着年关将近,还未等“双十一”余温散尽,“双十二”小购物节又被炒热了起来。近日,记者又在淘宝保险频道看到,有多款保险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5%,其中华夏人寿推出了一款名为“华夏摇钱树两全保险”的保险理财产品,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达到7.1%。

  据了解,这款保险为万能险,1000元起售。其7.1%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由两部分构成,一年期起,该产品本身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5.5%,再加上活动期间每购买一份“摇钱树”(万能型,A款)产品还可获赠1.6%的集分宝—即每1000元赠价值16元的集分宝。

  而且华夏人寿还明确表明,集分宝在犹豫期后发放,无任何初始费用,犹豫期退出不收手续费,持有1年后退出零费用。除此之外,该公司还针对购买金额的不同进行抽奖,奖品有iPhone 5s和iP mini以及360随身WiFi2等。

  据媒体报道,其原本为“双十二特供”的理财产品早在上个月就开始发售,在不久前的限时聚划算活动中,10分钟销售额突破600万元,4小时内更是卖出2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截止到昨日中午,该产品已售出6702份,由于单次最多限购200份,其中有一位买家分三次购买了60万元的产品。

  除了华夏人寿外,记者还在淘宝保险频道看到,中国平安也推出了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达到7%,期限为370天。不过,与其他保险产品不同的是,该产品在认购成功后,不能在产品期限届满前退出。

  现状

  “高收益”产品比拼 中小险企唱主角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可见的各类所谓高收益产品,利润贡献都较低,重视价值的公司对于此类产品的偏好非常有限。

  尽管高收益理财保险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并已持续火爆了一段时间,但是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的“火拼”更多地发生在中小寿险企业之间,大型险企鲜见参战。

  数据显示,在“双十一”期间,与淘宝合作的保险商家共有31家,其中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22家。

  “虽然合作公司也有平安、太保这样的大公司,但是整个销售过程明显呈现出大公司搭建品牌,小公司真正唱戏的格局。”长江证券分析师张俊认为,从合作的商家来看,寿险公司大小分化非常大,从产品来看,大公司主要是淘宝做品牌的,而真正卖产品的是中小保险公司。从产品销售来看,国华、珠江、生命人寿和华夏人寿这一类公司销量居前。

  事实上,大型保险公司自身网站也可以完成相关产品销售,因此对于淘宝的旗舰店平台需求不强烈,而小保险公司的口碑以及关注度整体较弱,对于淘宝平台的需求更加强烈。

  “中小保险公司更加热衷于推进高收益理财产品。”张俊告诉记者,一部分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但是缺乏市场认知度,希望通过高收益产品吸引客户。

  但是更大可能的是,中小保险公司没有渠道优势,在行业保费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小保险公司难以忍受保费的持续下滑,所以更加青睐于通过网络渠道和高收益产品来获得规模保费收入的增长。同时中小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相对更加灵活,风险偏好更高,从而也热衷于推出高收益率保险理财产品。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必须明确知晓这些产品并不一定能实现预期的高收益,毕竟绝大部分产品的保底利率只有2.5%。

  质疑

  返还集分 被指涉嫌返佣

  与“双十一”前各大电商平台保险理财产品扎堆推出的“盛况”相比,“双十二”的前奏只能说是不温不火。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双十一”抢尽风头的国华人寿、生命人寿并未有什么大动作。

  记者发现,就在几天前,曾有媒体报道,国华人寿在其天猫旗舰店推出了一款预期收益8%的保险产品,不过昨日记者再次查询这款产品时,已无法找到。据国华人寿天猫旗舰店客服人员表示,该款产品已经下架。

  资料显示,该产品名为创富人生2011保险理财计划,同样是1000元起售,预期年化收益为5%,不过在活动期间每购买一份该产品,可获赠3%的集分宝,即每1000元赠价值30元的集分宝,因此该产品的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高达8%。不过,似乎由于持有期限必须在三年以上,而且中途退保手续费较高,销售情况并不是很好,到本月3日,累计销售只有1307件。

  然而,也就是国华人寿这款突然“隐退”的“高收益”产品,引发了业内对目前多数保险理财产品赠送集分宝的质疑。其实,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期间,生命人寿就推出了5.32%预期收益率+1.8%集分宝的产品,而且凭借这种创新的组合高收益,快速销量达到1亿元。同样,近期华夏人寿推出的“华夏摇钱树两全保险”,也涉及到了每购入一份保险,就可赠价值16元的集分宝。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集分宝是一种网购积分,100个集分宝相当于1元,可用于淘宝购物、信用卡还款、缴水电费等,同时也可以在天猫、一号店等网站购物时直接抵扣。

  按照《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不得“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赠送的保险不能超过100元。所谓集分宝是否属于“其他利益”,值得关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集分宝已相当于虚拟货币,尽管目前对此类新型交易符号还并未有明确认定,但此类买保险可抽奖、可赠礼品、送积分的行为,可看作是变相的返佣,存在诱导购买的嫌疑。

  分析

  多种因素制约高收益产品扩容

  “双十一”期间,高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可谓是抢尽了风头。其中,国华人寿以7%的预期收益率揽得5.26亿元的保费收入;生命人寿创新的打出5.32%预期收益率+1.8%集分宝的产品,也收获颇丰。

  高收益无疑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利器。那么究竟“高收益”从何而来呢?这样的收益能否持续?

  以“双十一”期间国华人寿热销的华瑞2号为例。从产品形态来看,该产品虽为终身寿险,但实质上仅提供了意外保障,即当投保人身故是由保证范围之内的意外引致时才会获得赔付。如果消费者不退保,那么就相当于购买了一个保额非常低的终身意外保障。

  长江证券分析师张俊表示,通过分析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目前其保险理财产品的预期高收益主要来自于较高的权益配置、债权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集合信托等金融投资品。

  资料显示,去年,国华人寿则在股权投资方面较为积极,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从2011年的0.8%提升至2012年的7.2%;而且,还大幅增加了固定收益金融产品投资,对应的规模在21.7亿元左右。

  不过,“高收益产品的规模和收益率持续性并不强。”张俊认为,高收益产品往往要对接高收益投资,但是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的投向和比重有严格的监管。同时,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会导致公司偿付能力快速下滑,从而制约此类产品扩容的空间。

  “而且对接的高收益信托产品或者资管产品往往期限在1—3年左右,期限较短,因此未来的收益率持续性不强。”张俊表示。

  从外部环境来看,高收益率带来保险理财产品快速扩容,但同时也会面临投资比例和偿付能力的约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险公司想要通过收益率来吸引客户,就需要配置高收益资产,目前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投向以及投资比重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意味着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规模不可能很大。

  公司在资产配置中,如果提升风险类资产配置的比重,将会降低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不足会被限制投资和承保业务开展,从而制约保险公司业务继续扩大。”该人士称。由此可见,保监会对投资比重的规范,以及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势必会限制此类产品规模的大幅扩容。

  就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国华人寿一边是“高收益”理财产品大卖特卖,一边却是因三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再次被保监会亮红灯。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国华人寿将不得增设新的分支机构。

  除此之外,“此类产品为公司带来的风险很可能会高过收益。”张俊告诉记者,风险一方面是未来面临的投资收益率保证和退保压力;另一方面,高收益的来源以及偿付能力的下滑会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不排除保监会会对部分公司进行窗口监管和重点考察。

  记者了解到,此类“高收益”产品较多为终身险,显然高达6%、7%的收益率是难以为继的,未来退保压力将会大幅增长。“当2014年的‘双十一’不能保证更多的保费收入时,高退保现金价值的产品将有可能会加剧破产风险。

  此外,也有分析机构认为,渠道从来不创造保险需求,如何有效提升保险需求、提高保险服务的附加值和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地提升估值。

0
标签: 双十 电商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