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贸易企业冒暴雨抢注上海自贸区:不管怎样先进来
10月8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的首个业务受理日,暴雨也浇灭不了各类注册公司人士的热情。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虽然上海自贸区内无法对注册企业设置门槛,但未来可以通过市场来加以选择。
10月8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的首个业务受理日,暴雨也浇灭不了各类注册公司人士的热情。官方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自贸区服务大厅在当天接待了超过1400人咨询,当天接待办理已达577人次。
10月8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的首个业务受理日,暴雨也浇灭不了各类注册公司人士的热情。
官方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自贸区服务大厅在当天接待了超过1400人咨询,当天接待办理已达577人次。
本报记者发现,首个业务受理日进行业务咨询和办理的多为中资贸易企业,并以民企为主。这些企业中,并非都有明确的目标,甚至对进入自贸区后做什么业务也并没有清晰的规划。
一位从事服装贸易的企业负责人赶到服务大厅希望能够在自贸区内注册一家企业,“现在感觉区内区外也没有太大差别,但不管怎样,要先进来再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自贸区不同于一般开发区,“不是一般开发区优惠政策的运作实施,而是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试验田。”
而对于这一试验田中将有哪些内容复制、推广到区外,简大年表示,自贸区内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功能拓展、自贸区内法制保障等都将是未来复制、推广的内容。
“制度创新是核心领域,包括投资管理体制、金融制度、事中事后过程管理以及贸易监管方面的创新。”简大年说。
简大年透露,目前自贸区管委会正在进行考核评估机制的框架设计,预计年内搭建完成,“这是一个逐步探索实践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企业的跟踪评估,又包括对政府工作的跟踪评估,可能会有第三方、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
而对于自贸区内的税收政策,自贸区内税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保税区内过渡性的税收优惠已经到期,目前自贸区内的企业所得税已经与区外没有太大区别,而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投资和贸易两个领域。
------------------
上海自贸区首个业务办理日爆棚 企业称太火了
暴雨难挡投资热情。今天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后正式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申请的首日,前来咨询和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络绎不绝,仅一天,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接待咨询达1480人次,办理注册登记577人,共计2057人次。
9月29日自贸试验区挂牌之后,综合服务大厅便成为投资者最聚集的场所,咨询业务量出现“井喷”现象。
9月30日至10月7日,日均咨询量达700多人次。而9月份有600多个企业注册名称获得工商核准。根据试验区新政,如果这些企业符合试验区备案制条件,即有望入驻试验区。“这一数量相当于外高桥保税区一年的新增企业数。”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告诉记者。
由于正逢国庆长假,自贸区综合办事大厅以咨询为主,今天起才正式对外受理注册登记业务。预计到可能出现的业务办理高峰,自贸区管委会提前着手准备应急预案。今天,记者在综合服务大厅看到,一楼大厅全部改为业务受理窗口,咨询业务临时挪至二楼的联合年检大厅,并根据此前的咨询情况,二楼会议室循环举行了5场业务集中讲解“大课”,由工商、外贸、金融、税务4部门工作人员集中解答咨询中的共性问题。由于人数众多,中午本应停止的业务办理取号继续服务,至下午4点半停止取号,大厅内仍有数十人在等待业务办理,直至5点半才全部办结。
由于自贸试验区试行企业设立工商“一口受理”制度,并且承诺7个工作日内完成,因此受理的企业注册项目必须按流程完成,“今天就是加班到晚上10点,也得把当天的流程全部做完。”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增添了后台的工作人员。“其实,内资企业及属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列表即负面清单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快的话可在4个工作日内领取到包括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在内的各类证照。”
毕敬之前来办理企业核名,准备在试验区里设立一家金融服务类公司。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自贸试验区里找办公地点“不容易”,“这里太火了”,但还得坚持在试验区里办企业,因为试验区未来金融的开放度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科世达(上海)连接器有限公司的范春明来办理企业注册登记业务,这是一家销售公司,进口德国的汽车连接器,“我们可以先以保税的模式进货,放在自贸区里,待销售之后再交税,这样就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也有助于企业迅速扩大规模。”
“今天下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来客。明天起天气好转,人数可能还会上升。”自贸区管委会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足以应对“大客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