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光大“烏龍指”擊中股市風險軟肋
在股民們為近期股市忽冷忽熱的行情 “抓狂”時,8月16日A股市場發生離奇暴漲事件。僅僅一家証券公司的系統失誤,就引發股市大震蕩,這足以表明:各類交易機構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建設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
在股民們為近期股市忽冷忽熱的行情 “抓狂”時,8月16日A股市場發生離奇暴漲事件。正如網友戲言,A股市場就像一部粗制濫造的諜戰劇,不時上演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狗血”劇情。
目前,這起事件被定性為系統操作失誤,是“極端個別的事件”。但仔細梳理事件來龍去脈,不難發現引發這次事件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其實都指向一種共性的症結所在,是推動証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必須排除的風險“地雷”。
僅僅一家証券公司的系統失誤,就引發股市大震蕩,這足以表明:各類交易機構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建設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但是,作為一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上市券商,光大証券的操作系統卻頻出紕漏,8月16日“烏龍指”事件發生后,8月19日國債交易系統又現操作失誤。頻頻的操作失誤,背后是風險內控機制闕如,在“烏龍指”事件中,累計申報買入金額達234億元,實際成交也高達72.7億元,如此巨量資金的交易竟然不經過審核就由系統自動生成交易。
光大証券“捅婁子”的ETF套利交易系統,在券商行業一直被視作“無風險套利”業務,曾有其他券商的相關業務負責人坦言:“ETF套利交易已經進入由計算機系統自行操作的‘傻瓜時代’。 ”顯然,忽視對風險隱患的全面評估和防范,已經成為券商行業的普遍現狀。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券商的創新業務層出不窮,但如果僅僅熱衷於賺錢,而讓風險內控機制形同虛設,還會有更多危害性更大的“烏龍指”事件發生。
行業自律一直被視作強化券商風險內控機制的重要環節,但此次事件將券商在自律和職業操守方面的風險揭示得更加充分。事件發生后,光大証券董秘面對各方求証時,言之鑿鑿、矢口否認,孰料半小時之后就發布緊急停牌公告,毫無誠信可言。在大舉買入權重股的當日,光大証券又肆意進行反向操作,將股票轉化為ETF賣出,並大肆賣空股指期貨合約。對這種上下其手的操作,其公開解釋是“為了彌補損失”,卻對涉嫌操縱証券市場絲毫不以為意。
資本市場上發生操作失誤難以避免,但從成熟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每一次擾亂交易秩序的重大事件發生后,都應該出台更加嚴厲的監管舉措。 2010年5月6日,美國股市曾發生瞬間暴跌事件,之后不僅証券監管部門,連美國總統和國會都參與到事件處置過程之中,兩周之后就公布了調查結論並制定新的監管規則。本次光大証券“烏龍指”事件發生后,証監會在雙休日期間就公布了初步調查結論,體現了關注投資者利益關切的積極姿態。如果對這一事件的后續調查處置以及對証券交易監管規則的完善,都更加凸顯出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准則和導向,那麼這次事件可能會成為強化股市風險控制制度的一次契機。否則,就會像部分証券業內人士所說的那樣“容易引起其他機構的效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