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工具成投资者情绪放大器
融资融券市场就像是二级市场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情绪变化。今年以来两融业务的高速发展,除了二级市场走势的配合,股市赚钱效应扩散之外,还与开户门槛的大幅降低有关。
融资融券市场就像是二级市场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情绪变化。不过,就和股市中的任何一个技术指标一样,融资资金的变化和流向有时候也会相对滞后,甚至成为反向指标,给人带来严重的误导。因此,如何正确理解融资数据的价格信号就显得至关重要。
实际上,融资融券市场是二级市场的一部分,主要反映参与两融交易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由于参与门槛不同,两融投资者一般来说具有更大的资金量和更为丰富的股市投资经验,这一点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的初期尤为突出。因此,这一时期融资融券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机构和大户的投资行为。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较高的门槛也限制了两融业务的发展。该业务从2010年4月推出后,直至2012年3月融资融券余额才突破400亿元大关。到2012年12月初,两融余额逼近800亿元,较9个月前翻了一番。然而,真正的爆发性增长还要属2013年——今年前5个月,两融余额就由不到1000亿元,增加至2200亿元。
来自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也显示,截至6月19日,A股信用账户数达到174.40万户。而截至上周四(8月8日),信用账户数达到200.20万户,这也是其首次突破200万户大关。不过,与目前A股1.37亿个有效账户相比,两融业务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今年以来两融业务的高速发展,除了二级市场走势的配合,股市赚钱效应扩散之外,还与开户门槛的大幅降低有关。据了解,从今年年初开始,大多数券商已经不再要求两融客户在该券商处开户时间满18个月,而且开设两融账户的资金门槛也普遍由50万元降低至10万元,一些券商甚至进一步将门槛降低至1万元。由此来看,两融余额的持续走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意味着,不管是观察融资余额还是融券余额的变化,都无助于对大盘的研判。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波动较大的极端行情中,融资融券数据还会发出相反的信号——融资余额的大幅减少往往与股指的见底同时出现;而融资余额大幅增加时,股指又在阶段顶部。上述现象近一年来就曾多次出现,并且相当精准。
统计显示,去年8月9日至今年8月9日,两市净融资买入额最大的一天出现在今年2月18日(融资余额增加45.82亿元),而这恰好与上证指数的年内高点(2444.80点)同时出现。而融资余额下降最多的一天则是今年6月25日(融资余额减少50.59亿元),这一天上证指数又创出了1849.65点的新低。这恰恰印证了股市中的一句名言:应该在别人恐惧时买入,在别人贪婪时卖出。在这样的两个重要时点,融资融券市场成为投资者贪婪与恐惧的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