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家:沉淀资金规模不清 应统一至央行国库

周潇 | 2013-07-05 14:15 8816

刘尚希杨志勇王雍君  “现在政府闲置的资金太多。一方面政府抓收入,对财政收入指标考核很严厉,还不断借债;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资金闲置

刘尚希

杨志勇

王雍君

  “现在政府闲置的资金太多。一方面政府抓收入,对财政收入指标考核很严厉,还不断借债;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资金闲置或沉淀,形成存量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

  据中国政府网7月3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审计后整改工作,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等。会上提到特别是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审计署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央本级财政资金闲置较多,2012年中央104个部门本级就有396.4亿元结余结转资金;18个省本级政府设立的财政专户多达478个,存款余额相当于其国库存款的44%。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份,政府存款为3.2万亿。本报查询2011-13年央行数据发现,近年来,国库留底资金的规模在两三万亿间浮动。这么大规模的国库留底资金,被视为财政资金效率低下的一个表现。

  存量资金,包括年度预算结转结余资金,央行国库中的留底资金,还有设立在商业银行中财政专户的结余资金,具体还包含哪些内容?规模有多大?未来应当如何整改?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

  王雍君指出,目前因为沉淀资金散落在不同的系统里,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清楚总体沉淀规模,未来最好能统一到国库单一账户上。

  财政支出压力前所未有

  《21世纪》: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的存量资金具体指的是什么?

  刘尚希:存量财政资金,是相对于年度预算结余而言,指的是历年来沉淀或者闲置的财政资金。

  王雍君:存量,简单说,指的是各级政府沉淀在各种银行账户里的财政资金。每个月的财政收入是增量;钱没花出去,结余在各种银行账户上,为存量。

  现有存量资金,分散在不同系统里,包括各种开设在商业银行里的财政专户上的存量,央行国库单一账户上的存量,还有部分供应商在银行账户上的存量资金等。在不少地方,公共投资项目由私人负责运作,有些项目并未开工,或者严重延期,但项目款已经拨付到他们账户上,这些未用出去的钱,应属于财政资金的范畴。

  《21世纪》:为何要突出强调“存量资金”?

  杨志勇:这与前些日子所强调的“盘活货币存量”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旨在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另外,这也跟当下的财政收支形势有关。目前财政收入早已告别快速增长时期,今年年度财政收入预算是否能完成都是问题。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是近十几年来前所未有的。财政收支矛盾的加剧,要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王雍君:现在政府闲置的资金太多。一方面政府抓收入,对财政收入指标考核很严厉,还不断借债;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资金闲置或沉淀,形成存量资金。存量规模过大,表明财政管理效率很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应按轻重缓急编制预算

  《21世纪》:如何用好存量资金?

  杨志勇:首先要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入手,盘活预算执行不到位的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后,没有用出去的钱实际上就趴在国库账户上,其他人也不能动用。这部分资金应该按进度执行下去。

  再者要进一步做好国库现金管理工作。一方面,中国有八万多亿元的国债余额;另一方面中国国库库底资金也达到三万多亿元。

  应该说,测算国库库底资金的最低额度,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对库底资金进行市场化操作,以盘活存量资金,还有较大空间。

  第三个层次是,编好预算并执行好预算,防止同类财政资金新沉淀。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上,人们对预算编制不重视,预算往往流于形式。因为现实中预算支出用途不时遭到改变,未来应树立预算的权威性。预算未能得到执行,相关负责人应承担法律责任。

  客观上,预算制度和相关财务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预算编制不准确。如法定支出的规定就很粗糙,不利于预算制度的完善。为了实现法定支出目标,一味地多安排资金,效果不一定就好。另外,一些财务制度脱离实际,不尊重市场规律,也使得预算难以顺利执行。如出差费用标准偏低等。

  最后,还需加强中期预算管理。年度预算很容易导致年底集中花钱。引进中期预算管理,用款单位可以在3到5年的期间用好资金。这可以促进乱花钱或低效花钱问题的解决。

  王雍君:首先应把各种存量资金统一起来。应先摸清楚存量资金的规模,分布在什么地方,未来最好能统一到国库单一账户上。

  大量资金沉淀,主要是因为我国预算管理能力太差。

  要延长预算编制准备时间,在准备阶段,各级政府就应该想好年度施政目标、要落实的项目等,不要临时出台过多政策或项目。

  我国预算管理中,要突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要对年度的收入、支出、债务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收入方面,要根据经济形势,来判断年度税收等收入规模。支出方面,则要根据客观实际来判断,而不是依据基数法。

  预算通过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这能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年中突然冒失的举动。如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台大量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造成年度收入的减少等。

  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的转移支付,应提前告知,及时拨付。转移支付的总规模、具体规则、拨款进度等,需要事先制定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在年末匆忙下达资金,造成资金沉淀。

  刘尚希:出现存量资金,表明各个部门的账目上有预算资金没有花出去,意味着资金分配上,有些部门钱多了,有些部门钱少了。现在各部门,往往是先争取预算资金,再来想如何花这笔预算,往往造成资金与项目的不匹配。

  未来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改变目前通用的“基数法”(记者注:又称基数增长法,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上年支出为基础,考虑下年各项支出的增长因素,以此来确定下年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基数法,就是照顾了方方面面的情绪,各个部门既有的部分不变,然后再给各个部门增加一些。基数法,会固化部门利益,极大地缩减了可调剂的财政资金规模,不利于将资金用在最关键最重要的领域里。应该按照轻重缓急,对项目进行排序,来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留底资金不能乱花

  《21世纪》:国库单一账户上,即央行账户上,长期积攒的两三万亿资金,是如何形成的?大量资金留底,财政资金未花出去,是否会削弱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王雍君: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数法盛行。各部门预算编制,不是依据客观需求,而是在既定基数上增加,缺乏相应评估。这导致资金到账,但没有具体项目匹配,进而资金沉淀。

  二是,预算批复延迟。因为我国上级对下级政府,有很多转移支付,资金量很大。根据预算安排,每个季度的拨款应该大体均衡,但实际上,很多资金到第四季度才下拨。

  三是,有些投资项目未立项,资金就已经下达;或者项目未如期开工,也导致资金沉淀。

  四是,季节性因素。因为各个季度,收入与支出未必平衡,这也导致部分资金出现闲置。

  大量资金仍在国库账户上,表明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两三万亿资金,应该好好安排具体用途,宁可趴在国库账户上,也不能乱花出去。

  刘尚希:没有花出去的钱,由于预算执行不到位造成的,但也不能逼着政府花钱。

  《21世纪》:审计发现,很多专项资金并未制定详细的规划。未来将整并一部分专项资金,对此有何建议?

  王雍君:目前我国很多专项资金缺乏合理基础,是上级政府对下级实施过多不必要的干预。专项资金的设立,主要用来满足两方面的诉求。

  一是,一些项目具备外部性。如在张家口植树造林,会对北京等地区的环境改善带来积极作用,即具备利益外溢现象,即“外部性”。这时,需要中央设立相应专项资金,来补贴相关提供外部性的部门。还有,跨地区的项目,其实也是因为具有外部性,需要专项资金,来引导相关政策的实施。

  但目前我国很多专项资金,只会惠及某地,不会带来利益的外溢,如支持各地修建垃圾场等,这样就只会对当地带来良好效益,这本应该属于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却被中央政府分割去。未来,应该将这部分资金交由地方来决定,因为地方能更清楚事项的轻重缓急,能将资金安排在最需要的地方。

  二是,中央委托地方的事务。如在上海开办亚运会,由具体城市来承办中央政府的项目,中央应该有专项资金来补助。

0
标签: 资金 志勇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